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盘锦双台子区辽河碑林 全国首个从古至今不断代的书法碑林

盘锦双台子区辽河碑林 全国首个从古至今不断代的书法碑林

时间:2021-09-11 06:55:07

相关推荐

盘锦双台子区辽河碑林 全国首个从古至今不断代的书法碑林

“看古代碑林到西安,看不断代的碑林到盘锦。”自辽河碑林建成后,书法界便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辽河碑林坐落于盘锦市双台子湖滨公园西端,占地近50万平方米。这里有上启新石器时代的陶文符号,下至当代名家的法书精品,历时上下五千年,囊括纵横九万里,碑刻2000余通。走进辽河碑林,如同走进了一座古今书法艺术宝库,更是走进了一部永不完结的书法史。

辽河碑林被称为“中华第一碑林”。房亮 摄

近年来,辽河碑林对盘锦的文化事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组来到盘锦,把辽河碑林作为盘锦的一件宝贝介绍给全国观众。,辽河碑林被辽宁省科学技术厅授予“辽宁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称号。,碑林拓片系列作品被评为“盘锦十大特色旅游商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辽河碑林工作者的努力,当地将继续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碑林资源,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提升盘锦的城市形象,使之成为盘锦的一张亮丽名片。

早期规划只有100块石碑

“距离我退休还有两年多的时候,我突然接到了个大工程——建一座碑林。”今年86岁的刘兴泉从1993年起担任辽河碑林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直到现在,他仍关注着碑林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最熟悉碑林建设历史的人。

上世纪80年代末,辽宁省相关领导提议,能否在省内建一处碑林,展示优秀的书法作品。

该提议得到了盘锦市的积极响应,1988年,盘锦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发展地域文化事业的总体规划,辽河碑林的建设就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要建一座什么样的碑林?工程量有多大?投资需要多少?在一开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来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样的工程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没有先例可循。

“早期的规划很简单,就是修一个小山包,在上面立100块书法作品的石碑,用一年时间建成。”刘兴泉回忆,“当时我表示不同意,因为在一个小山包上立这么多石碑,像一个乱石岗子,不太好看。要建就好好地建,不搞就拉倒。”

辽河碑林工作人员李姚在讲解碑文内容。记者 吉向前 摄

曾冒被迫中断风险坚持建设

很快,刘兴泉受上级指派,开始张罗筹建碑林。“那个时候,上级让还剩两年多就退休的我担任了碑林建设的常务副总指挥,所有事情都由我说了算,所有的责任也由我来担”。

“刚开始筹建的时候,领导们对这个工程能建成什么样,并没有太大的信心。”刘兴泉说,“当时我拍胸脯说肯定没问题,遇到困难,我来找各方面帮忙规划、筹钱。”

说得容易,可真正做事的时候,就遇到了多方面的问题。当时北京一家文化单位过来和刘兴泉说,按照惯例,要建碑林就得单独成立文化单位,而预算超过30万元的项目还没有办成过的先例。也就是说,正在建设的辽河碑林很可能会被迫中断。

而刘兴泉回应这家文化单位:“我们已经预料到这个了,但辽河碑林对书法和书法爱好者来说是件好事,那么盘锦就应当办,也有条件办。”

随后,碑林建设指挥部请来辽宁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承担总体规划,北京园林设计研究院承担单体工程设计。工程师们认为,碑林是一座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特殊建筑,所以在规划和设计时就确立了融汇古今为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他们以碑林为主旨,在突出书法艺术的前提下,将书法艺术与园林艺术、石刻艺术、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辽河碑林收录的毛泽东同志的书法作品。房亮 摄

不搞特权化、商业化

辽河碑林收录书法作品的唯一标准是“质量第一、艺术第一、优中选优、精而又精”。如果作品的艺术水准达到刻石标准,平民百姓的书法作品都能入选,如果书法造诣不深,不管是谁力荐,都不能摹勒刻石。

“现在全国碑林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碑林为了拍马屁,甚至把领导写的烂字都刻石入选,这可不行呀!”碑林建设之初,一位领导劝刘兴泉不要搞特权化、商业化。而刘兴泉则回应:“放心,我们的碑林作品只选历代书法名家精品,我们不搞那些。”

为了严把质量关,碑林建设指挥部聘请书坛巨匠启功先生为艺术总顾问,著名文物鉴赏家杨仁恺、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佟韦、时任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为艺术顾问。十几年没离开过北京的启功先生特地亲临盘锦指导碑林建设,而苏士澍也多次亲临碑林建设工地,安排、布置、拣选书法作品,确保入选的全部是精品。

经多方努力协调、沟通,碑林建设者先后从北京、辽宁、上海、南京、西安等地的博物馆收集到书法精品2400多件,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最后刻石2000余块,总刻石面积达16433平方米。同时经辽宁省文化厅批准、辽宁省博物馆同意,由辽河碑林管理处异地保管辽宁省博物馆藏的一批古碑刻(国家级文物)。9月,20通古碑刻从辽宁省博物馆运至辽河碑林。

辽河碑林收录的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房亮 摄

选择“中国一号”黑花岗岩作石料

碑林建设之初,曾在选择哪种石料上走过弯路。最开始用过大理石,但中间发现大理石硬度不够,于是便选择了最好最硬的“中国一号”黑花岗岩作石料。

“碑林是献给未来的礼物,质量不能出半点差错,不过关就一定要推倒重来。这样虽然浪费石料和资金,但可以保证整个碑林的质量,不留遗憾。”刘兴泉说,“当时石料价格不贵,所以一下子定了2000多块。现在价格贵了,石头也买不到了。”

为了碑林的造型更加精美,碑林建设指挥部还请大连、朝阳两家古建园林公司,采用“照壁嵌碑”工艺,全程手写刻制,使石刻在视觉上更加光彩照人。

为文化事业建设留下“无价之宝”

收集高水准的书法作品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联系馆藏单位、说明意图、现场沟通、取得拓片……将这些步骤重复几千次,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筹建碑林的时候,有多位专家的支持,多家馆藏单位的配合,收集过程还算顺利。但现在回过头来看,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刘兴泉说,“我们建碑林的时候正是好时候——天时地利人和,现在想要建一座这样规模同等水平的碑林,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儿。”

曾有人找到刘兴泉,想出50万元购买辽河碑林全套书法作品拓片的复制品,但被他拒绝了。“别说50万,就是500万也不会给你,艺术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多年来,辽河碑林对盘锦的文化事业、书法推广事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2年至,辽河碑林分别在盘锦市第三完全中学、辽河小学、实验小学、陈家小学义务推广书法教育,总计达3万人次;至,这里连续举办六届“辽河碑林书法拓片展”,推动了当地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

记者手记

传承前人心血坚持文化建设

辽河碑林位于盘锦市双台子区西郊,一面与湖滨公园毗邻,三面被碧波荡漾的湖水簇拥。公园面积很大,碑林建设精美,书法爱好者在优美的环境欣赏、研习优秀书法作品,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把书法作品以碑林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而不是深藏于博物馆秘不示人,这种生动的展示形式对人们的艺术修养是一个极好的积累方式。好的环境改变人,辽河碑林不但有好的自然环境,而且有好的艺术氛围。

碑林的建设本身就是文化沉积的历史过程。辽河碑林从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建设,到现在已经近3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碑林的文化内涵、历史积淀的作用开始显现,提升了大众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气息,提升了盘锦的市容市貌和市民的言谈举止。

辽河碑林作为一项文化工程、艺术工程,在今后的文化建设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地对碑林的建设将更加下工夫,把前人的心血之余更好地传承下去,让碑林在历史的长河中焕发出愈加耀眼的光芒。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 记者 吉向前 编辑 钱雪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