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一路走来的山西汾阳小伙儿 浅析贾樟柯电影里的四个关键词

一路走来的山西汾阳小伙儿 浅析贾樟柯电影里的四个关键词

时间:2019-08-01 12:44:06

相关推荐

一路走来的山西汾阳小伙儿 浅析贾樟柯电影里的四个关键词

从中国名不经传的城市——山西汾阳,到世界各地四处穿梭,贾樟柯一路走来,静静地记录了中国的时间繁史。

那么快,那么急,被挤压时空里斑驳而荒诞的生活。

时间匆匆,而生命与记忆却又拉得如此绵长。

看贾导的作品,这种跨时代的变迁感尤为强烈。

八十年代,深宵的房间里,收音机悄悄接通台湾的短波讯号,播放着邓丽君的音乐。天花吊着一盏微亮的灯,照着三位年轻人。

他们讨论起,从乌兰巴托一直往北的尽头是哪儿?其中一人说:“再往北就是这儿,就是汾阳。”这就是《站台》里八十年代的汾阳。

汾阳位处山西省,是中国的内陆城市,接近黄河,闭塞又显古老。

它是贾樟柯的故乡,也一直是他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地域。

贾樟柯在北京电影学院毕业那年的春节回乡。

“这一年汾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化就是现代化的进程。整个城县在我眼前发生了巨大、动荡的变化,让我感觉当下中国现实有种非常兴奋的东西,让我有拍摄这些即将消失的一切的迫切感。”他曾说。

汾阳虽并非一线城市,但随着中国的急速发展,内陆城市也避免不了景物迁移,好像随处可见的卡拉OK店。

贾樟柯注视着这个陌生的故乡,于是成了首部长片《小武》。

在贾樟柯的镜头下,汾阳粗野犷砺。

凶猛的现代化把人们撞得支离破碎,贾樟柯捕捉的并不只是汾阳,更是于不断变化的汾阳里生活的个体。

《小武》里身为小偷的小武被城市冲刷得一无所有,未来茫茫不可知;

《站台》里文工团各奔东西,崔明亮告别其青春岁月,转向生活的日常轨道里;

《任逍遥》里斌斌与巧巧流连于卡拉OK与娱乐中心,无聊终日。

贾樟柯曾言,他拍摄的是正在变化中的中国正历经的巨大阵痛。而这三部在汾阳发生的作品是为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

“故乡三部曲”后,贾樟柯的电影不再直接呈现汾阳,却聚焦从山西辗转到各处的民工,仿佛都带着汾阳的根。

汾阳一直在贾樟柯的作品里象征着“乡愁”,即使不在电影中出现,但随着农民工或者小人物在城市的种种遭遇,也能折射出中国的城乡蜕变。

到了《山河故人》,汾阳又复现于贾樟柯的镜头下,不再隐伏于民工的身份确认。

汾阳成为《山河故人》的场景是为了表达贾导那怀旧的情怀。

他我离开山西之后一直住在北京,虽然有多次短暂回来,但他的朋友、认识的人已经不再一样。他很挂念小时候那充满人情味的汾阳。

故乡是一个重要的座标,看我们走得有多远。没有故乡,也就没有“远、近”这个概念,因为就没有家 ,没有离散的距离。大多数人都有一个故乡,一个“落叶归根”的文化环境。

所以他才放弃北京,到了汾阳拍摄。

《山河故人》里的汾阳随着年代变化,也照见人际距离渐渐拉远。

这个城市外观上的改变当然很大。但其实最大的改变是人际关系上。例如从前孩子与孩子之间有紧密的联结,而现在只余下上下辈的情感。孩子跟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而已。

从过去的乡镇不断发展,人来人往,过客重重。

最终发展的极致大抵如《山河故人》末段中,荒凉苍白的汾阳,而它又是中国城市化的写照。

贾樟柯仍在念北京电影学院时期拍摄的短片《小山回家》,拍摄民工回乡的主题。

这奠定了他作品中关心的群体,以至离散的主题。

早在“故乡三部曲”中,已呈现出乡镇里的年轻人欲走出城外,探寻未来。

尤其是《站台》里,八十年代初的中国,文革刚结束,而国家亦正悄悄踏上发展的轨道上。汾阳文工团里各人躁动不安;张军从广州寄来的明信片,成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想像。离散是改变与希望,是中国年轻一代的理想。

然而自04年拍摄的《世界》开始,贾樟柯作品中的离散群体转到移工。

《世界》里小桃与太生等民工远离故乡,到北京的世界公园工作。

他们对象征世界缩影的世界公园抱着美好的乌托邦想像,并向往“自由飞翔”的感觉,希望能飞往外面更远的世界。

而《三峡好人》是从汾阳来的韩三明与沈红到三峡寻亲,也展现出中国现代家庭的离散状态。

韩三明问前妻女儿在哪里工作。

妻子答他:在南方;他复问:这里不就是南方吗?妻子再答他:更南的南方。东莞。

从最北的汾阳,到更南的东莞,中国移工,走遍南北山水,无处为家,无处是根。

而《山河故人》走得更远了,从中国流徙至澳洲。

过去贾樟柯的电影都是从中国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而现代的离散是从北半球走到南半球、从中国走到国外。我猜这是贾导想表现人跟故乡、跟家的距离,如何愈来愈远。

贾樟柯尝试深挖更内在更底部的离散根源,关乎身份,亦关乎情感与记忆。

《山河故人》里,梁子离乡十五载,回到汾阳的老家,厚重的灰尘指向移工离乡的悠悠岁月。

其中也包含无可回转的情感关系与记忆。

而到了2025年,中国人散落在世界各地,如澳洲;语言无法沟通记认,中国人的身份也变得不再重要。贾樟柯从展现中国一直身处的巨变,落入细处,诘问其中情感结构的变化。

例如我们的情感被改变,为什么会离婚、孩子长大了跟亲人很疏远这些都是重要的。至于整个国家的改变,这些其实在贾樟柯的电影里是未曾触及的。

涛的儿子站在海岸,看着浪波拍打岸边,他茫然地以英语道:“我只记得母亲的名字有一个「涛」字,是海浪的意思。”

离散的最大孤寂,大抵如是。

流行文化是贾樟柯作品中另一重要的时代参照与纪录。

他从不讳言成长中深受流行文化的影响。这亦与时代背景紧紧扣连。

中国从1949年起及至文革也讲求集体,在大众意识里只有“我们”,没有“我”。

而文革结束后不久,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港台流行文化也悄悄传入国内,“我”的个人意识也渐渐在年轻一代心里萌芽。

《小武》里王菲的《天空》象征时代的爱情;

《站台》里从广州带来的粤语流行曲《成吉思汗》,还有尹瑞娟随着台湾的《是否》一曲独自起舞一幕都是自我的特征。

流行音乐象征了一代人对生活抱持的美好想像,如幻似真;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的投射。好像《三峡好人》以《上海滩》来观照三峡沸扬的水霸工程,同时是对上海与香港的美好想像;

又以《英雄本色》来写电影中的兄弟情谊。

《山河故人》也巧妙地运用流行曲。1999年,年轻人在迪斯科里流连忘返,随着宠物店男孩《Go West》起舞,电影捕捉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而电影亦以叶倩文的《珍重》串连三个时空。

流行文化仿佛成了离散个体的共同记忆。

流行文化真的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记忆。没有太多象征与隐喻,它就是生活的内容。

2025年,老去的涛在苍凉的汾阳再次跳起《Go West》,仿佛在追逝美好的年华。

九十年代,是美好的时代吗?

其实那个年代也不是美好的。如果说美好的,应该是青春曾经美好的年代。任何一个年代对青春来说也是美好。

流行文化能引领我们前往一个时代的精神世界。而当代的流行文化,大概少不免谈起互联网。《山河故人》也表现出互联网的影响力。涛家里空无一人,她只能按着ipad,排解寂寞。

《山河故人》选择从九十年代说起,因为改革开放变化很大,刚好是互联网普及的分水岭。新的科技对人们带来情感表达方法很大的影响。

而九十年代起正好是贾导已成长的年代,电影里的人物都是他的同代人。

著名学者汪晖曾经这样形容贾樟柯的作品:

《小武》以纪实的风格从一代人的感觉中揭示时代的氛围,我们多少感到有一种自传的味道;《世界》在更大规模上表达变迁,但对场景的运用上继续了传统电影的方式,纪实性是在虚构世界中展开的。《三峡好人》不但展示出广阔的社会变迁图景,而且虚构性被置于纪实性的叙述之中了。

贾樟柯从早期的纪实风格,不断更新、变换,探索虚实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

例如《三峡好人》里,纪实的风格同时穿插超现实的影像(如UFO在天上盘旋、踏钢线的工人)。

尔后他尝试拍摄纪录片,如《二十四城记》与《海上传奇》,但真实里刻意加入虚构成份,以独有的眼光介入中国现实。

到了《天注定》与《山河故人》,贾樟柯加强了社会现实的戏剧部分。

尤其是后者,以导演想像与诠释来虚拟未来,却又依循现实时空的脉络。例如提到中国反贪腐的官员逃到外国等现象。

有人说贾樟柯曾经的独立精神与批判视野已然失去,其实从这几年贾导作品上来看在他是没有改变的。

至于万年不变的女主角赵涛女士,在这里就不做过多阐述了。在我看来赵涛至于贾导就像乌玛·瑟曼之于昆汀·塔伦蒂诺,就像安娜·卡里娜之于让·吕克·戈达尔一样的存在。

看了《24城记》以后发现她演技比任何老演员都好。

可能也是我在电影里感受到了共鸣。

不管怎样,还是期待贾导和赵涛的新作品快点出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