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郧县旧石 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的形成

郧县旧石 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的形成

时间:2021-12-16 14:04:07

相关推荐

郧县旧石 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的形成

@秦楚刊号

郧县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众多,已发掘出土的遗址年代从100万年到1万年的古人类材料、动物化石和石制品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人类生存、演化、迁徙、发展的宝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学术界流行起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学说。虽然有些学者较肯定地支持现代人多地区起源说,但人们一直期盼着来自新材料的直接证据。郧西黄龙洞人牙齿化石,郧县后房、尖滩坪、黄家窝、滴水岩、后房、刘湾、肖沟、韩家洲、余嘴等众多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10万—1万年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世界古人类学界,文化、科学界提供了现代人多地区起源说和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观点的实物材料,证明了郧县及汉江流城是人类起源、演化、迁徒、发展的重要区城。

一、 学堂梁子(郧县人)文化遗址

该遗址位于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曲远河口学堂梁子,曲远河自北向南在遗址东侧汇入汉江,由于遗址所处山梁之上原有一座弥陀 寺小学,因此这道山梁又称为学堂梁子。1989年、1990年和,此地因先后出土了三具完整的远古人类颅骨化石而闻名于世。

“郧县人”头骨化石: 1989年5月18日,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原郧县博物馆干部王正华、郧西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屈胜民组成的普查小组,在青曲镇弥陀寺村曲远河口学堂梁子处发现了一件钙质结核沉积物,经简单清理后,初步认定是一具较为完整的远古动物化石,后经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报省文化厅同意,由李天元负责送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检验,经鉴定为一件古人类头骨化石,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将其命名为“郧县人”,其为“郧县人"第一具头骨化石。

1990年5月,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郧阳地区博物馆、郧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学堂梁子发现第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地点进行了首次试掘工作。6月10日,在第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发现的同一地点,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出土了一具更为完整的远古人类头骨化石一—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以后又先后进行6次发掘工作,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获取了一大批伴生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品。12月至8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十堰市博物馆、郧县博物馆组成郧县人遗址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第五次发掘,本次发掘而积达2500平方米。又进行了第六次挖掘,并出土了三号头骨化石。

地貌特征及地层堆积:曲远河口一带是由汉水侵蚀形成的基座阶地组成的。第一级阶地是高河漫滩,高出水面5-8米,在野外仅看到黄褐色粉砂层,是丹江口水库水面涨落处。第二级阶地高出水面15米,上覆黄褐色砂层,钙质胶结;下面是灰色沙砾层,砂质胶结。第三级阶地高出河面25米,其上覆黄色砂质黏土,厚9-11米。第四级阶地是含“郧县人”及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的遗址。发掘中发现包含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的底层堆积厚达9米。

伴生动物化石:该遗址I区早年考古发掘的哺乳动物较多,经初步鉴定大致为:竹鼠、蓝田金丝猴、无颈鬃豪猪、虎、豹、裴氏猫、爪哇豺、似狗獾、西藏黑熊、桑氏鬣狗、大熊猫武陵山亚种、剑齿虎未定种、东方剑齿象、三门马、中国膜、中国犀、李氏野猪、小猪、秀丽黑鹿、云南水鹿、麂未定种、大角鹿未定种、短角丽牛、水牛未定种。这些伴生动物化石中既有华北动物群中的典型种类三门马、李氏野猪、短角丽牛及大角鹿等,又有属于华南的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种类的大熊猫、中国犀、小猪及麂等,这说明郧县动物群具有南、北混合过渡地区动物群的特点。同时动物群中有少数第三纪的残留种,如剑齿虎,以及第四纪早期典型种,如云南水鹿、秀丽黑鹿、桑氏鬣狗等,显示这个动物群在时代上较早的特点。

石制品:该遗址以前共发现石制品291件,其中发掘出土的有207件,扰土层中发现14件,地表采集70件。12月以后的第五次发掘中,II区出土标本992件,三区出土标本700件,IV区出土标本349件,五次发掘共获得石制品2332件。石制品中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锤、手镐、手斧、碎片和有打击痕迹的石块(砾石)等,其中有许多加工精美的手镐和手斧。碎片和有打击痕迹的石块出土数量最大。学堂梁子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石制品原料来源于河滩砾石。

石质以石英为最多,次为砂岩和灰岩。有关专家对学堂梁子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石制品经研究后发现,“郧县人”遗址的石制品同南方广大地区发现的石制品有较多共同点:锤击法以打片为主,砾石石器多而石片石器少,有一定数量的两面器, 缺乏尖状器、 典型的端刮器等石片石器。从现有材料看,遗址发现的石制品比较接近南方地区,可以归于同一文化传统。

学堂梁子(郧县人)文化遗址保存的堆积物十分丰富,地层关系清楚,出土的两三具人类颅骨化石相当完整,伴生动物化石、石制品数量可观,手斧的发现打破了中国没有手斧的学说,并且有一定的测年数据,为进一步发掘、 寻找更多的材料和探讨有关学术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材料的全面性、丰富程度、可能解决的学术问题可持续性等方面衡量,郧县学堂梁子文化遗址的重要性仅次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而且其形态特征为探讨中国远古人类的演化模式提供了又一重要例证。 学堂梁子文化遗址发现的石制品技术类型兼具南方和北方的特色,为探讨南方砾石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南方和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关系提供了重要信息。

学堂梁子(郧县人)文化遗址三具保存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的发现,曾一度轰动了世界古人类学界,被认为是“南方古狼”化石材料。从其形态上看既有直立人的原始性,又有智人的进化特征,被认定为直立人,其时代为距今100万年左右。它对人类的起源、演化、繁行、迁徒与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号头骨化石的发现在1989年底被《科技日报》评选为全国十大科技新闻,1990 年被《中国文物报》选为“七五"期间全国考古发现和全国当年十大考古发现重大事项。三号头骨化石的发现几乎获得考古学界所以荣誉大满贯。

二、梅铺猿人文化遗址

遗址位于郧县梅铺镇西寺沟口村,西寺沟口梅铺水库南岸的岩头坡(煞头坡)北麓,邻近梅铺公路的龙骨洞内,洞穴的北面100 米有滔河。遗址处在三级阶地上,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洞内容积约200立方米,堆积厚约3. 4米,其中含化石堆积厚约0.5-2.5米。梅铺猿人文化遗址发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 世纪60年代末,郧县梅铺镇西寺沟口村农民经常在附近挖到一种叫“ 龙骨”的物质,发现该物质碾碎后可做“红伤药”,因此大家都把挖龙骨的地方称为龙骨洞。

这个发现很快引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领导的高度重视,立即派专业人员调查,调查队员在公交车上,发现一位村民挑了-担化石样骨头, 说到淅川卖“龙骨"换钱买盐,问之后得知卖龙骨的人是来自邻省湖北郧阳梅铺西寺沟口的人,龙骨出自附近的龙骨洞。调查员经过对龙骨洞的现场勘查,确认这是一处天然古洞穴遗址, 保存有较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1975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郧县文化文物部门配合下开始进行发掘,采集1枚人牙化石,发掘出土3枚人牙化石,有上内侧门齿、下外侧门齿、上第二前白齿和上第一白齿, 总的形态与北京人的牙齿相似,只是尺寸要大些:同时还出土了一一件打击痕迹清晰的人 工打制石器及2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动物化石有大熊猫、创齿象,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嵌齿象、桑氏鬣狗和小猪等,还有距今-百万年至六十万年的更新世的桑氏鬣狗。

梅铺猿人文化遗址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所显示的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以及爪哇狼人的牙齿特征相类似,是研究亚洲直立人的珍贵标本。其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也说明所代表的地质时代较早。经测算,梅铺猿人时代早于北京人,比郧县人略晚。

三、尖滩坪文化遗址

尖滩坪文化遗址位于郧县青山镇白果树村,处于汉水流域中上游右岸的第二级阶地上。其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前期调查中被发现,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郧阳博物馆于200年2月至2月联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调查面积大于200万平方米,发掘揭露面积1000平方米,地层分为7层,其中,第2-3层为文化层,出土的遗物中除石核、石片外, 有手爷、博刃斧等重型工具类型,还有刮削器、锯齿刃器、凹缺器等轻型工具类型,共计出土工具石制品822件。(同时有极少数破碎难以鉴定种属的化石和采集的石制品暂没列人本书讨论范围。)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进行年代测定后认为,测定结果与地层序列对应良好,遗址的年代为距今8万-7万年,最早不到距今9万年,处于晚更新世初期,填补了汉水流域这个时期的空白。

四、黄家窝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遗址位于郧县长岭经济开发区(原茶店镇)黄家窝村七组,处于汉江与支流神定河交汇处的- -道岗岭前端二级阶地上。 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丹江口库区调查时发现该遗址, 年湖北省武汉市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为600平方米,同时对遗址周边进行了调查,发掘出土和采集遗物共计576件,全部是打制石制品,分为三大类:原料、素材、加工工具和石器。原料及素材主要指加工的对象,如砾石、石核、石片、碎片、碎块、断块等。加工工具主要指石锤、石砧及其他用来加工石器的工具。

576件石制品中,以石片、碎片为素材的石器有508件。发现打制石器45件,其中以砾石石核为素材的石器有35件,石片石器10件。根据河流阶地的发育情况,以及丹江口库区其他类似遗址情况,推测黄家窝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年代为距今10万——5万年。

黄家窝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为全面完整真实地认识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也证实了汉江远古文化是土生士长的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已特色的远古文明。

五、后房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遗址位于郧县青曲镇王家山村,1994 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水北调野外考察时发现, 年复查确认,10 ——12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院、郧县博物馆联合组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据,发拥面积40平方米。共出土石制品162件,其中石核35件,石片38件,砾石5件,断块和碎屑43件,砾石备料41件。石制品类型有:石核、石片,工具有:砍砸器、两面器等。初步推断其年代为中更新世晓期至晚更新世初期,测年为距今118万年。

六、滴水岩文化遗址

遗址位于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一组,埋藏于汉江支流曲远河右岸的二级阶地上,是汉江上游地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10月,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十堰市博物馆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工作,总发掘面积2100平方米。

南京大学采用光释光测年(OSL)和回授光释光测年(TT-OSL)两种方法对滴水岩上(TI)、中(T2)、下(T3)三个探方采集的样品进行测年分析和比较,测得的年代为距今8万~1万年。

说古道今我们下期继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