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北大艺术史论考研学校排名 北京大学艺术史论专业分数线

北大艺术史论考研学校排名 北京大学艺术史论专业分数线

时间:2023-12-25 23:42:37

相关推荐

北大艺术史论考研学校排名 北京大学艺术史论专业分数线

初,俄罗斯一图书馆突发火灾,200万册古籍资料遭到损毁,为避免类似悲剧发生,字节开发新平台,让古籍活起来。

俄罗斯200万册古籍被烧毁这件事,充分说明,纸质古籍用来承载文明,是十分脆弱的。

其实早在100多年前,胡适就曾呼吁“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所谓的国故,当然就是古籍,也就是古代的书,主要包括历朝历代的写本、刻本、稿本等。

胡适为何要如此呼吁呢?那是因为这些纸质文献,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可谓颠沛流离,一旦出现损坏,将是不可逆转的。

我们热爱历史的都知道明朝皇帝朱棣耗费巨大人力编纂了《永乐大典》,可是永乐时期的原本已经完全湮灭不见,即使嘉靖重抄本1/1万册,现存也只有不到5%。

古籍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很需要保护的。

然而由于古籍文本阅读门槛高,老百姓接触机会不多,所以,总是忽视他们的价值。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转变,前不久,字节跳动与北京大学联合成立“北大——字节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双方合作研发了古籍数字化平台——识典古籍。

目前已涵盖469部经典古籍,共计7880多万字,相比于以往的线上古籍平台,识典古籍的特点是对用户免费开放,并且主要使用了三种技术,包括文字识别、自动标点和命名实体识别。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让专业研究人员、广大古籍爱好者更方便使用识典古籍平台,真正将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焕发青春,重新“活”起来。

艺术名人之梅兰芳#历史文化常识#

梅兰芳

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北京人,我国近代伟大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出身于梨园世家,早年父母双亡,由伯父抚养成人,8岁开始学戏,10岁首次登台,先后加入翊文社、双庆社、喜群社、崇林社等班,与谭鑫培、杨小楼等人合作,为中国京剧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早期演出以青衣戏为主,随即学演了花旦戏和刀马旦戏,被称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他对人物的化妆、头饰、服装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创造了绸舞、镰舞、盘舞、剑舞、袖舞、羽舞等新的舞蹈,丰富了京剧旦角的表现手段。由他创立的梅派,被称为近现代京剧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刘海粟

字季芳,江苏武进人,我国近现代杰出的美术家、教育家、美术史家、画家。他14岁到上海入画家周湘主持的背景画传习所学西洋画,19在上海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招收了徐悲鸿、王济远等高材生,并冲破封建势力,首创男女同校,增加用人体模特和旅行写生,结果因此受孙传芳迫害通缉逃亡日本。1938年春回上海,应上海中华书局之邀,写成80万言的巨著《海粟丛书》,并著有《米勒传》、《塞尚传》介绍西洋艺术。建国后,历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等职。刘海粟是一位兼容并包的艺术家,他兼擅中国画、油画、书法、诗词和美术史论,笔力深厚,苍拙老到,如高山坠石,笔、墨、彩的混用,创立了独家面貌,是我国20世纪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代表作品有《彩荷》、《山茶锦鸡》、《白菡新开初过雨》等。

徐悲鸿

江苏宜兴人,兼采中西艺术之长的现代绘画大师,美术教育家。他少年时代随父学画,20岁时便在上海卖画。19,他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解放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直至病逝。徐悲鸿擅长中国画、油画,尤精素描。他的绘画线条坚卓清爽,既像行云流水般畅达,又有力透纸背的沉雄劲健,满含激情而技巧极高。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写马的画卷。他笔下的马筋强骨壮,气势磅礴,形神俱足,笔墨酣畅淋漓,精微处不琐屑,奔放处又不狂狷,是价值极高的艺术珍品。他的代表作有油画《溪我后》、《田横五百士》,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会师东京》等。

潘天寿

原名天谨,后改作天寿,字大颐,浙江宁波人,我国20世纪时书画大师、书画理论家。他19岁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得李叔同等人指导。27岁就任上海美专、新华艺学校中国画教授,后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充分发挥了中国画表现方法以线为主的特长,汲取书法“屋漏痕”、“折钗股”的手法入画,运笔苍劲泼辣,构图豪放奇崛、疏密相适,风骨遒劲,诗意盎然,成就极高。他所独创的指墨画更是以其沉郁古拙、气势恢宏而独步画坛。代表作有《松鹰》、《秋夜》、《和平鸽图》、《雁荡山花》、《泰山图》等等。他的书法风格豪迈朴茂,真草隶篆,无一不精。同时也精通画史、画论,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画院考》、《中国书法史》等著作传世。

尚小云

原名德泉,字绮霞,出生于河北南宫,后定居北京,现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四大名旦”之一。他是清代平南王后裔,幼年时入北京三乐科班(后改名正乐)学艺,艺名三锡。他最初学习武生,后跟从孙菊仙学正旦,改名小云,以演青衣戏为主。他的演唱字正腔圆,高亢洪亮,有穿云裂石之胜;动作节奏鲜明,刚烈中富于柔媚,柔情中蕴涵坚贞;做功端庄优美,勇健挺拔,富于美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尚派京剧艺术。他一生排演、改编了大量京剧作品,主要有《雷峰塔》、《珍珠扇》、《花蕊夫人》、《鞭打芦花》等,还编排了三部取材于外国及少数民族生活的新剧目,即《摩登伽女》、《相思寨》、《北国佳人》,对我国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荀慧生

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字慧声,号留香,艺名白牡丹,祖籍河北东光,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他从小被卖给梆子戏班, 11岁入三乐班(后易名正乐)学京剧旦行,与尚小云、赵桐珊有“正乐三杰”之称。后来专演京剧,并自组留香社。文化大革命期间备受屈辱,抑郁而死。荀慧生广采博收,标新立异,创造了“荀派艺术”。他的唱腔俏丽多姿,委婉动听,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他的表演熔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表演于一炉,甚至将外国舞蹈步法融于其中,活泼多姿、文武兼备、唱做俱佳。代表剧目有《胭脂虎》、《红娘》、《玉堂春》、《十三妹》等。

[作揖]1966年,毛主席搬到游泳池居住后,李讷还住在丰泽园。李讷生了孩子。

毛主席一生有四任妻子十个孩子,有的下落不明,有的夭折,有的战死,只有毛岸青、李敏、李讷三人顺利长大成人。

而李讷是最小的,也是唯一一个在父亲身边长大的孩子,和哥哥姐姐相比,她的童年无疑是最幸福的。

[握手]1940年,李讷出生在延安,因为毛主席为躲避暗杀曾经用过化名“李德胜”,于是两个女儿都成了“李德胜”的女儿而姓了李姓。

江青在生完李讷后身体大不如从前,没办法自己带小孩,而李讷体质也比一般小孩差,经常发烧。

为了照顾好李讷,毛主席特意从延安中央医院请了个经验丰富的护士到家里,给李讷调整饮食、生活作息。

李讷与父亲十分亲密,每日晚餐后,都是她和父亲雷打不动的散步时间。

父女俩手牵着手慢悠悠地走在夕阳下,父亲会说一些小故事给小李讷听,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比如沉香劈山救母,比如哪吒剔骨还父等等。

故事虽小,却蕴含了中国上千年的道德、智慧与品质。

李讷算是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那代人,她亲眼所见父亲与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是如何地为了国家为了人民鞠躬尽瘁。

不管在是延安的菊园,还是在北京的中南海,她见得最多的就是父亲整夜伏案,或思考或疾书,手里永远夹着根香烟,仿佛那是他思考的源泉。

渐渐地,李讷明白了,父亲不是她一个人的父亲,他身上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当父亲稍微有些空闲的时间陪她念书、下棋的时候,她总惦记着让父亲去休息一会。

每到此时,父亲就哈哈大笑,说,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休息,就是放松。

新中国成立后,李讷进了北京的小学上学,在学校里没有人知道她的毛主席的女儿。

音乐课上,老师教唱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李讷举手对老师说:“老师,不对,应该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老师一脸严肃地看着她:“谁教你的呀?”

李讷满脸正气地说:“我爸爸说的,他说共产党建立的是新中国,旧的中国以前就有。”

[浮云]老师走到李讷跟前,问:“是你爸爸正确还是毛主席正确?”

李讷不再说话,只是小声嘟囔着:“毛主席才不会这么说呢。”

回家后,李讷把这件事说给父亲听。毛主席听了哈哈大笑,对李讷竖着大拇指,称赞她说得对,歌词应该改过来,改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成绩优异的李讷最后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因为学校离中南海比较远,毛主席的警卫李银桥没有经过主席同意,私自决定每天派车接送李讷上学。

没多久这事被毛主席知道了,把李讷狠狠地训了一顿,让她往后都自己坐公交车往返。

在李讷记忆中,父亲很少如此严肃地对她,这好像是唯一的一次。

大学毕业后,李讷才离开父亲。不知不觉,她的人生观她的处事风格与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父亲都十分的想象,包括面对婚姻问题。

李讷快三十岁的时候还没有结婚,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这已经是超级大龄剩女了。

此时的毛主席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不断地催婚,他觉得李讷眼光太高了,跳过了工人与农民。父女俩常因为这个问题起争执。

也许是迫于各方的压力,李讷在三十岁的时候结婚了,对方是五七干校招待所的服务员。婚后李讷生了一个儿子,经济一度窘迫,但是她又不好意思向父亲开口。

没多久,主席让警卫员张耀祠代他去看看李讷和孩子,才发现李讷的生活状态。回去后张耀祠如实说给毛主席听,沉默良久的主席吩咐从他的私人积蓄里拿3000元给李讷送去。

原本以为日子就这么平淡地过下去,可是夫妻俩的文化差异、理想追求相差太远,这些在日常生活是都慢慢体现了出来。最终,李讷选择了离婚,一个人带着儿子生活。

[沙尘暴]1976年,毛主席逝世,举国哀痛。李讷更是陷入了无限的悲伤之中,主席临终之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她,担心她工作没着落,又一个人带着孩子。

不过没过多久,组织上就安排李讷暂时担任北京市委书记,也算是了了主席一桩心愿。

人的命运变化莫测,就在李讷做好就这样一个人渡过一生的准备时,她遇见了大她十三岁的王景清。

王景清为人忠厚,对人体贴,二人相处十分默契,对李讷的儿子视如己出。不久二人结为夫妻,相伴到老。

在这人世间,不管你是伟人还是领袖,在亲情面前都是一个普通的人,普通的脆弱,普通的真挚。

参考资料:

[1]徐熊. 回忆在中南海的采访生活[J]. 炎黄春秋, 1996(08):52-54.

[2]陈守信. 中南海纪事: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M]. 西苑出版社, .

作者:理理

编辑:如如是

【哲学家#李泽厚逝世# 】据李泽厚学生消息,我国著名哲学家#李泽厚# 于美国科罗拉多时间3日7时逝世,享年91岁。李泽厚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代表作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等。

[微风]1941年,宜宾的一个旧货摊上,童第周拿出好容易凑齐的6万元,却被摊主拒绝:“涨价了,现在6万5了!”

童第周愕然,无奈地用双手摩挲着那台显微镜,摊主叫道:“别摸了,没钱就走!”

童第周听到摊主的话焦急起来,他哪里还有其他钱来买这个显微镜呢?刚刚拿出来的6万5千元都是自己和妻子东拼西凑来的。

为此,妻子叶毓芬甚至还卖掉当初结婚时候的嫁妆,怕是家中现在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凑钱?

可是他真的太需要了,看着自己手中的显微镜十分不舍地放回去。不善言辞的童第周现在也没有办法,他只能面带羞涩地谴责摊主的行为。

看到童第周的窘态,叶毓芬也很心疼,她愤愤地斥责老板不讲信誉,明明说的是6万,后来又涨价到6万5,而今拿来了钱,还要再涨价。

因为童第周夫妻和摊主一直争执不下,周围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听到当事人的说辞,周围的人也都认为摊主过分,纷纷都劝解摊主应该遵守承诺。

当摊主正在和周围的人群枪舌战的时候,早已囊中羞涩的童第周做了人生中第一件难为情的事。

他不等摊主答应,直接把钱放下,转身抱着显微镜就往家中跑去,不再理会后面摊主的叫喊声。

这是童第周人生中拥有的第一个显微镜,为了这个显微镜做生物研究,他和他的妻子偿还6万5的欠款就花了足足十几年的时间。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学家,更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其在海洋科学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无人可比拟,曾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胡瓜]1927年,童第周毕业于负担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后来又到念经中央大学生物系任教。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为国家创造更大的成就,1930年,童第周出国留学。

刚到比利时北京大学的童第周在语言、生活和专业学习方面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

甚至在此阶段还受到了众多外国同学的嘲笑,但是童第周并没有在意,他坚信勤能补拙。在其妻子的支持下,童第周成为第一位完成青蛙卵子试验的人。

生物学方面的天赋,让童第周在法国备受重视,自己也拥有生物学方面重要的研究方向和课题,这些都是当时西方国家需要的,也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研究。当时的情况就是,想要拥有这项研究成果就要留住童第周。

因为童第周生活拮据,研究方面缺乏设备,所以当时为了留住他,很多国家都开出优厚的条件,不仅能提供很好的生活条件,还有适合研究的个各种先进设备供他使用。

可惜这些好的条件都没有打动一心想要回国、想要改变国家生物领域空白的童第周。

童第周凭着一身热血回国,但是现实就是国家给不了更多的支持,当时别说一些精细的设备,就连适合研究的房间和照明都没有。

[中国赞]没办法,童第周到处寻找购买不能替代的仪器,如果有可以替换的,就用家用的东西代替。

而上文所讲的童第周借钱购买显微镜的故事就是他真实的经历。对于他来说,没有显微镜就等于没有武器,那么这个没有硝烟的战争如何能胜利?

所以他和她的妻子才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选择,这就是科学家的精神。

现实生活中,很多科学家的研究课题需要几代人才可能会有进展,甚至有些人穷其一生也无法看到结果,但是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目标。

相比下,伟大的生物学家童第周是幸运的,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如果不是因为没有发表英文论文,童第周克隆鱼的研究成果将成为世界最早克隆成功的生物体。

参考资料:

[1]中国生物克隆技术之父——童第周-朱作言 , 李明 , 康乐 , ... - 《生物物理学报》

[2]童第周:中国实验胚胎学和海洋事业的先驱-俞为洁 - 《今日浙江》 -

[3]我国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童第周-王岩 - 《中国科学院院刊》 - 2002年

【#哲学家李泽厚去世享年91周岁#[蜡烛]】据李泽厚的学生赵士林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消息,哲学家李泽厚在美国科罗拉多当地时间11月2日早7时去世,享年91周岁。李泽厚,湖南宁乡人,生于1930年6月,1954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哲学、美学和思想史方面均有所建树,代表作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等。 #李泽厚逝世#

陈高华:元朝中书左丞相别不花事迹考

最近,浏览到《元朝中书左丞相别不花事迹考》。该文指出,明初修《元史》,成书仓促,纰漏甚多。 清朝学术大师钱大昕指出此书种种谬误和体例不当之处,其中之一是“丞相见于《表》者五十有九人,而立传者不及其半”,文宗初期的中书左丞相别不花,就是见于《表》而未立传者。

本文作者陈高华1938年3月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此文详细论述了别不花的事迹、家世及族属,填补了有关研究空白,发表在《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九辑)》(上海古籍中版社 )。

【#李泽厚逝世# [蜡烛]】据李泽厚的学生赵士林消息,哲学家李泽厚在美国科罗拉多时间今晨七时逝世,享年91周岁。

李泽厚生于1930年,湖南宁乡人,在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中,李泽厚被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在知识界极具影响力。

李泽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其代表作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等。(来源:凤凰网微博)

公元17,康熙病重垂危时,将宠臣张廷玉连降三级。群臣都以为张家至此失去圣恩,没想到张廷玉回到家后却哈哈大笑道:“静待新君恩赐!”

张廷玉出生在一个有名的官宦世家,父亲张英曾经做过礼部尚书。张廷玉从小爱读书,在康熙三十九年考中进士,正式进入朝堂。康熙因为张英的关系,格外关照张廷玉。

康熙曾经单独召见张廷玉,询问他父亲张英致仕后的情况。康熙问:“你父亲的身体最近怎么样呀?你写一首诗来回答。”张廷玉立刻赋诗一首,康熙听了抚掌赞叹,说:“张英生了一个好儿子,你的才华比你父亲还要好。”

张廷玉由此受到康熙的赏识,被调到了军机处工作。张廷玉进入军机处后,丝毫不敢松懈,甚至连家都不回了,日夜沉浸在工作中。

康熙很欣赏张廷玉工作的劲头,把张廷玉当作心腹重臣。张廷玉在军机处经手的机密文件无数,但是康熙从不会对张廷玉起疑心。

张廷玉没有辜负康熙的信任,他不参加任何结党营私,不偏心任何一个皇子,始终忠于康熙一人。

公元17,康熙病重,一道圣旨把张廷玉连降三级。这道圣旨震惊朝堂,大家觉得张廷玉这是要大祸临头。处在舆论风暴中心的张廷玉接到圣旨之后,却有不一样的反应。

张廷玉的儿子跑去安慰被降职父亲,向来宠辱不惊的张廷玉却喜形于色,对儿子说:“静待新君恩赐!”张廷玉的儿子一听这话,恍然大悟,这才弄明白康熙此举的意图,连忙给父亲道贺。

在康熙朝的末期,朝堂之上许多大臣被牵扯进九龙夺嫡,落得不得善终。康熙此举是把张廷玉调离朝堂,让张廷玉能远离夺嫡风波,安安稳稳等到新帝登基。

凭借张廷玉的资历,新帝登基之后一定会重新重用张廷玉。正如张廷玉所预料的,雍正登上皇位以后,将张廷玉官复原职。

雍正很信任张廷玉,很多家国大事都是由张廷玉起草的。雍正和张廷玉还有一层关系,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曾经当过雍正的老师。雍正很尊敬张廷玉,许多国家大事都会与张廷玉讨论再做决定。

公元17,在雍正的要求下,张廷玉重复了父亲的道路,成了乾隆的老师。雍正这个做法,是要把张廷玉和乾隆绑在一条船上,让张廷玉以后辅佐乾隆。

为了避免康熙后期的夺嫡之乱,雍正秘密把乾隆立为诸君。雍正召见张廷玉,说:“朕决定立第四子弘历为继承人,已写好了密旨,希望你以后能好好辅佐他。”

张廷玉从雍正手中接过密旨,仔仔细细看过每一个字,答应完成雍正的嘱托。

公元1735年,雍正突然去世,一片慌乱之中,张廷玉拿出雍正的密旨,帮助乾隆顺利登基。在雍正死后,张廷玉继续兢兢业业的辅佐乾隆皇帝。

张廷玉到了乾隆时期已经是三朝老臣,大家都羡慕张廷玉历经三朝盛宠不衰,张廷玉反而更加谨言慎行。

公元1749年,张廷玉多次受到乾隆斥责。张廷玉察觉到乾隆皇帝对自己不满,上书乞骸骨。乾隆皇帝爽快的答应了张廷玉的请求,一般三朝老臣要求退休,皇帝都会再三挽留。

张廷玉察觉出自己的处境非常不妙,想要退一步,远离朝堂纠纷。即使张廷玉努力缩小自己的存在感,远离乾隆的视线,乾隆任然揪住张廷玉的错处不放,继续打压张廷玉。

张廷玉做错了什么?张廷玉最大的错处,是身为汉人却在满人政权中身居高位,引起了满族大臣的不满。张廷玉乞骸骨后,其学生和家人均受到牵连,在朝堂上不受重用。

一生风光的张廷玉有一个凄凉的晚年,尽管张廷玉一辈子谨言慎行,乾隆就是不信任他。张廷玉一个汉人能身居高位,凭借的只有皇帝的信任。

失去了乾隆的信任,张廷玉在朝堂上孤立无援,只能黯然退场。

在满汉之争中,乾隆还是偏心满族人。满族大臣瞧不起张廷玉,觉得张廷玉不是自己人。

公元1755年,张廷玉死在家中。随着张廷玉的离世,乾隆皇帝又转了性子,下旨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对于臣子,这是一种极大的殊荣。张廷玉辛劳了三朝,一辈子为大清尽忠,这是对张廷玉最好的安慰。纵观整个满清政权,张廷玉是唯一能进入太庙的汉臣。

参考资料:

[1]张廷玉:三朝政坛不倒翁 来源:《领导文萃》 第20期

[2]徐凯,论雍乾枢要之臣张廷玉[J],北京大学学报,1992(4)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