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房山古村落之三:蒲洼乡宝水村 北京的“小西藏”

房山古村落之三:蒲洼乡宝水村 北京的“小西藏”

时间:2023-06-02 09:46:41

相关推荐

房山古村落之三:蒲洼乡宝水村 北京的“小西藏”

素有北京“小西藏”之称的蒲洼乡地处北京西南部地区,距北京市区约120公里,与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野三坡九龙镇接壤,是京西南重要门户,108国道穿境而过。

一提到宝水村,大家可能有所耳闻,宝水村是蒲洼乡四个大村之一,位于108国道与涞宝路交汇处,海拔在1100米以上,村域面积6.85平方公里,辖宝水、东泥湾、西泥湾、堆金台四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452亩,村民和建设占地516亩,户籍人口389户846人,居住居民均为汉族。这里植被覆盖率达85%以上,无污染无噪音、气候凉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天然氧吧,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市级民俗旅游村,宝水村被住建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在这里,春天可以观赏到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奇花异草,姹紫嫣红;“五一”前后还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绣线菊,白茫茫的甚是壮观;夏天可以乘凉避署,赏绿色美景,在绿色的海洋里饮甘露泉,特别是在6至8月雨季还可以观赏壮观的云海景观;秋天可以漫步松涛林海,采摘野生鲜蘑,赏晚秋红叶;冬天可以凛冽松涛吼,踏遍雪原处。宝水村的美景,美不胜收,您何不前来领略一番绿色之美呢!

西泥洼

东泥洼

堆金台:位于村西海拔1200米处的平台上。

村落的传说

相传此处有一巨石,石上的石槽如臼,村民常到石臼舂谷子,舂好的小米在日光下金光灿灿,此地得名堆金台;

另一说是此处曾堆积过采来的金矿石。村落原在煤矿采空区上,也是典型的山区建筑风格,后搬迁到新址,成为一片现代化的住宅小区。

堆金台全景图 ▼

宝水自然村 ▼

宝水村名的起源

据考民国版《房山县志》,宝水处在一条东西走向的被称为豹儿水沟的山谷内(此山谷或因有豹子出没而得名),沟内的河流源出自小寒岭之东南麓,东南流经豹儿水村,向南流经蒲洼、红姑娘口,经马鞍村汇入拒马河,该河古称豹儿水,现名马鞍沟水,系拒马河水系的支流。因村子地处豹儿水源头,得名豹儿水。

另一说法是:梁姓村民于清代从史家营乡秋林铺逃荒到此,发现石缝中有清泉涌出,遂在此垦荒定居,张姓、杨姓人家也相继到此定居,随着人口的繁衍逐渐形成村落;后来在泉眼之上建成龙王庙,庙下雕石为龙头,泉水由龙口喷出,为体现水的宝贵,村子得名“宝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村子还有“鲍尔水”或“抱儿水”的叫法,如今蒲洼当地年长者仍使用去声(bào)的叫法。

宝水村于被批准为市级民俗旅游村,被确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于3月与南窖村一同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宝水村现有民宅300余座,其中清代四合院40座,还有清代古碾、古磨、古碑、古井、祠庙等传统资源18处,以及传统刺绣、山梆子戏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屋四合院 ▼

石屋的整体框架是传统的四梁八柱,墙体是用石头和泥土砌成的。正好这里有一座已经坍塌了一角的屋子,可以做为山区屋子的解剖图。

坍塌一角的屋子 ▼

屋子一般采用三开间的格局,代表天、地、人三才。由于开间较大,要在中间加两道梁(即大柁),加上前梁、后梁合计是四根梁(代表四面),每根梁的两端各有一根柱子,起到支撑的作用。这样就是有八根柱子(代表八方)。靠这四根梁和八根柱子支撑着整个建筑。这样就有了“四梁、八柱”之说。

房山自古以出产石材闻名遐迩,山里人把石块叫作“板儿石”,把小块石板叫作“石片(piǎn)儿”,大块的石板才称为石板。这些东西都是山里人盖房子用的基本材料。使用的石块大小不一,也只有山里的泥瓦匠才能从事砌墙的技术活儿。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只要梁柱不倒,即使墙面坍塌,屋子主体结构也不会垮。这也是山里的老房子得以保存至今的原因。

古辗▼

古碑▼

古树:千年古松、观音柳 ▼

民风民俗▼

该村的传统刺绣、山梆子戏(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饮食等山梆子戏产生于清中期道光年间在方圆200里之内广为流传。

刺绣鞋垫

梆子戏跟随明初山西移民的脚步,古老的梆子腔(河北梆子)也传入京冀,俗称“山梆子”。这里的梆子戏由村民自导自演,在神庙里的古戏台上演了百余年。脍炙人口的梆子戏当属《倒骑耕牛唱梆曲》。

当地小吃,“油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