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走进萧红故居的随想

走进萧红故居的随想

时间:2022-05-05 15:24:25

相关推荐

走进萧红故居的随想

车出哈尔滨城区,约半个小时车程,小城呼兰便到了。萧红《呼兰河传》中的那条呼兰河静静地流淌着,像一条蓝色的飘带,轻轻地披在呼兰城的脖颈上。

车过呼兰大桥后驶入萧红大街,下车沿街步行数百米,远远就看到一座青砖青瓦的院落,门楼上镌刻着“萧红故居”四个行书烫金大字。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一代才女萧红的故居。

(图片来自网络

推开厚重的朱漆大门,庭院里静悄悄的,在灼灼阳光下和萋萋碧草中,是萧红洁白的塑像。她身着旗袍,围一条围巾,左手端书,右臂支着膝盖托着下巴,望着远方,凝神静思,仿佛是憧憬着自己的未来。此时的她肯定想不到自己的生命会经历那么多风浪,情路坎坷、命运多舛,年仅31岁便因病客死香港,一身才气消散于尘烟。望着萧红的塑像,我不由一声叹息!

塑像后是东院的五间正房,清末传统八旗式住宅,土木结构,青瓦彩椽,屋脊上翘,古朴典雅。纸糊的窗棂已经泛黄,叙述着流逝的岁月,我仿佛看到了年幼的萧红正顽皮地用小手指点透窗纸,好奇地偷看着这风雨飘摇的世界……

正房东屋两间中的外间是萧红父母的居室,靠墙的火炕、褪色的蓝麻花被、笸筐中的针线、陈旧的太师椅、停止不前的挂钟、描金的衣柜,都还在细微地散发有些霉味的大户人家的奢华气息。里间是萧红祖父母的居室,依南墙照例是一铺3米多长的东北火炕,炕上有描金的柜子和一只牛皮箱。箱子太陈旧了,皮面斑斑驳驳。正是这只箱子,18岁的萧红提着它离开呼兰县城,走向哈尔滨、上海、日本、香港,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一生……

西屋两间是萧红的居室。19的端午节,在苦艾飘香的日子里,一个叫荣子(萧红乳名)的小姑娘就出生在这里。房间里陈设着八仙桌、书柜、黑板、琴桌、梳妆台等,展柜里陈列着一些萧红的照片和字画,以及萧红生前留下的《跋涉》《生死场》《小城三月》《呼兰河传》等作品。在展柜里我还意外看到了四粒红豆,它们孤寂地躺在一块小手帕上,这是鲁迅和许广平先生赠给萧红的。我惊讶于它们历经颠沛流离的战乱和人世间的悲欢,竟然还能重现在今天,在我的眼前完好无损地展现。

穿过正房后门,便是萧红笔下屡次描绘过的后花园了。与其说是后花园,倒不如说是菜园更确切些,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显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在后花园的西侧,有一座萧红和祖父的雕像。祖父头戴草帽,斜蹲在地上,萧红依偎在祖父的身旁,小手环绕着祖父左手。当年,小萧红在这里跟着慈祥的祖父种菜、栽花、锄草、追蜻蜓、捉蚂蚱,调皮任性,无拘无束。萧红8岁那年,生母不幸去世,父亲刻板严厉,继母刻薄冷漠。记忆中,唯有和蔼可亲的祖父令她感受丰盈的慈爱与温情。我想这可能就是萧红短暂的一生中最为快乐的时光吧!

绕过后花园由葡萄架架起的绿色长廊,便来到了萧家的西院。这里的几处房屋都是萧家出租给别人居住或经营的,由此可以想象当年萧家的富裕与殷实,幼年的萧红也正是通过这里初步接触和了解了社会底层生活的困境。紧贴后花园的是一处磨坊,当年住在这里的“冯歪嘴子”就经常隔着窗子向萧红要瓜果。与磨房相邻的是西院正房,当年出租给王大姑娘居住,王大姑娘与“冯歪嘴子”曾发生了一段浪漫而又悲怆的贫民恋情,这些情节在萧红的《呼兰河传》里都有详细的描绘。西南角有两处矮小的房屋,分别是粉房和养马房,房子虽小,当年却居住着两户十余口人,生活极其困苦,与东家院萧红家有着天壤之别。纵观整个西院,可以说这里就是当时东北人民挣扎、斗争、生存的缩影。

夕阳西下,我却舍不得离开。这里是萧红《呼兰河传》的灵魂所依,是她创作诸多不朽作品的起点,是她走进中国现代文学殿堂的出发地。这个曾经笼罩着凄美与苦难的地方,给予了萧红叹不尽的酸楚与留恋。当她走出那个院落漂泊在外时,故乡仍然藏匿于心中,与生命融为一体,伴着呼兰河水在幽深的岁月里静静地流淌。萧红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还深情地写道:“人类对着家乡是何等的怀恋啊!”

我沿着青砖院墙,轻轻地走遍每一个角角落落,唯恐惊飞了栖息在角落里的那些陈年旧事……(中国旅游报 黄建如)

原标题:走进萧红故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