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明十三陵之八 长陵:与众不同的陵园住着战争狂魔的主人(下集)

明十三陵之八 长陵:与众不同的陵园住着战争狂魔的主人(下集)

时间:2018-10-08 22:27:53

相关推荐

明十三陵之八 长陵:与众不同的陵园住着战争狂魔的主人(下集)

(接上集)

第二进院当中有两座建制完全一样的全部用琉璃件组装的小殿阁。这两座小殿阁名为“神帛炉”。是专门用来在祭祀礼仪结束后焚烧祝板、神帛用的。

第二进院西侧神帛炉

长陵的这两座神帛炉是明代帝陵中仅存的明代建造的神帛炉。

北侧大殿,就是裬恩殿,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堪称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珍贵遗物,此殿仿明代皇宫金銮殿(就是现在故宫的太和殿)修建,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高25.1米。柱网总面积达1938平方米,殿顶为黄色琉璃瓦的重檐庑殿式,是古建中等级最高的。与故宫的太和殿相比,只是面积较小,面阔甚至还略微大些。是中国第二大木构殿堂。

裬恩殿

殿下有3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和一层小台基,总高3.215米。

3层须弥座螭首望柱

台基前出“三出陛”。中间一出踏跺的御路石雕由上、中、下三块组成,最下面的一块与祾恩门图案相同,上面的两块分别雕刻升降龙图案,与故宫三大殿前明嘉靖间所雕云龙及图案风格结构不同,应该是明初原物。

裬恩殿中路石雕

裬恩殿在建成之后的各个朝代多有修缮,所以外檐的彩绘也不知道是哪个朝代修缮时补上的了。

裬恩殿外檐

进入殿内,一定会被一根根通天立柱给镇住。支撑殿宇的60根粗壮的大柱全部是采自南方的楠木,目前这么大的物料在中国已经非常难找到了。殿中心的32根是重檐的承重金柱,高度更是达到12.58米,底径均在1米上下,其尤其是明间中间的4根金柱底径达1.12米,殿顶上的梁、柱、枋、檩、鎏金斗拱等大小木构件,也是楠木加工而成。

殿内构件除了天花板均无油漆彩绘,但是在明朝时却都是油漆彩绘的,尤其是中间的4根金柱都是“饰以金莲”。到了清朝初期,弘历在维修明十三时,去除了殿内彩绘,但清除得不够彻底,仍可在斗拱的凹陷部位及部分挑尖梁梁身上隐约看到明朝彩画的痕迹。

裬恩殿天花板

殿内的龛位、供桌、神位都在20世纪相继被破坏无存了,现如今正中间摆放了一尊朱棣的铜雕坐像,四周是一些陵区出土文物的展柜,以及已经停业的纪念品专柜。

裬恩殿殿中心

地面铺着地毯和木地板,全然看不到所谓的“金砖”,建议景区能不能在朱棣的铜像前,辟一块地方,用钢化玻璃之类材料铺地,这样既可以看到地砖,也可以保护地面。

从裬恩殿后门出来,就可以看到第三进院落的大门-重门。透过这座门可以清晰的看见棂星门、石五供以及后面的方城明楼了。

重门望去

设立在陵宫内明楼前的棂星门,是长陵首创,此后各陵全部按此照办。

棂星门与明楼

但这座棂星门与神道上的棂星门有很多不同之处。

第一,间数不同:长陵棂星门为一间,神道棂星门为三间。

第二,石柱样式不同:长陵棂星门的石柱截面为方形,神道棂星门石柱截面为梅花柱形。

第三,石柱顶部雕饰不同:长陵棂星门的顶部雕刻的是蹲麒麟,而神道棂星门顶部是蹲龙。

第四,门顶结构不同:长陵棂星门两柱之间上部为黄琉璃瓦顶, 下面各个构件为木结构的门楼,而神道棂星门二柱之间都是石雕的构件。现如今柱间木构部分1935年民国政府在修缮时仿景陵制增构的。

棂星门顶部

棂星门后面即是石五供。石五供的设置,也是长陵首创,此后各陵皆照此下去。

石五供和方城明楼

由须弥座的石供案和香炉、烛台和花瓶五件石供器组成。其中,烛台上部原安装有石雕蜡烛,花瓶上原有石雕花卉,民国初年尚存,后都丢失了。

宝城是由方城、明楼和宝山组成的前方后圆的一组建筑。

我国古代的陵冢,秦、汉时期,多为覆斗形状,其周围的陵墙平面也作方形,明朝的帝陵自南京孝陵始,为圆形的陵冢,外侧为圆形宝城墙的制度。

长陵的方城和明楼平面为正方形,而明孝陵的是长方形。

长陵方楼高12.95米,下设平面呈“T”字形的券洞,进入南向北的上坡甬道后,在城台内左右方向的上坡甬道达于宝山城院内可出方城而达于宝城内。

方城下甬道

方城之上,建有一座重檐歇山顶的明楼。在明朝及清初时明楼曾四面对称设置红券门,而且楼体顶部内外都是木质的梁架结构。清朝弘历在1785年修缮各陵明楼时,改变了结构。首先,明楼内砌起了石券顶,楼顶因此变成了砖砌的实心顶结构;其次,左右两个红券门亦用砖封死,只保留了前后券门。

明楼

明楼的上下两檐之间,在南面一侧有华带式木榜额,上书“长陵”两金字,应该是明朝原制式。

明楼匾额

明楼在明孝陵时里面是空的。而朱棣的长陵明楼内立有“圣号碑”,为螭首方趺,碑首篆体刻“大明”两字,碑首楷体刻“成祖文皇帝之陵”。明朝时为金字红底,现在碑身还有非常明显的朱漆颜色。

圣号碑

按理说,石碑不是建筑的易损件,可以流传很久很久,但朱棣的墓碑却是他第八代孙子朱翊钧在陵寝建好的178年后的1605年给立的。

这是因为朱棣死后,他儿子朱高炽定其庙号为“太宗”,所以圣号碑刻的也是“太宗文皇帝之陵”。1538年,朱厚熜改朱棣庙号为“成祖”,但没有重新刻字,只是制做一个木套刻新庙号嵌在碑上。1604年5月23日,天降大雨,雷火烧毁了长陵的明楼和碑石,木石俱毁。于是朱翊钧下旨根据钦天监所定日期,于次年1605年重新建造了这座明楼和碑石。所以,才有了现在这座上刻“成祖文皇帝之陵”的圣号碑。

长陵的宝山城墙与方城相连,外环垛墙,内环宇墙,垛墙和宇墙之间设有可供人巡视行走的马道。而明孝陵的宝山城城墙垛口,但只是单面墙,没有马道和宇墙。

方城去明楼甬道

长陵宝山的封土则一直封到了宝山城城墙的上部,而孝陵的宝山并没有堆满宝山城。

站在方城之上,翘首远望,远处车水马龙,燕子从天空划过,后面的宝山上许多几百年的松树和柏树。明十三陵已经故事人非,树木也成了古木参天。一个人走在上面,心情有些复杂!

老常

于北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