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玫瑰”如何一步步“杀死”艾米丽?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玫瑰”如何一步步“杀死”艾米丽?

时间:2023-03-12 20:29:55

相关推荐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玫瑰”如何一步步“杀死”艾米丽?

引言:

“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福克纳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同样用了”玫瑰“这个标题,然而小说全文却始终没有出现过“玫瑰”,福克纳的用意在于用“玫瑰”表达了一种观点:爱情与死亡。爱情对于主人公艾米丽来说是生前匮乏和未能体验的情感,而死亡却以强烈的病态美,彰显苍凉和悲哀的生活。而在西方,玫瑰的含义本身也象征着虚无,并有以玫瑰悼念亡人的风俗。接下来我将通过福克纳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通过叙事手法、玫瑰的象征以及人物情节的对比分析让萦绕艾米丽小姐一生中的“致命玫瑰”。

叙事文学不仅打破了时间顺序,而且充满了“惊惧”情绪

引言: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发表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它以美国南方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出身名门,受过良好教育的艾米丽格里尔森小姐深受南方传统文化道德影响,不仅具有优雅举止、顺从性格还具备固执的责任感。父亲生前艾米丽不仅任何事都听从父亲的决定,而且父亲死后她依然履行着“拒绝交税”的职责,用来捍卫家族荣誉与特权。

“我在杰斐逊无税可缴。萨特里斯上校向我交代过。或许你们中哪一位可以去查政府档案,一查便知。”“可税薄上并无任何免税说明,您也知道,我们得遵从——”“去找萨特里斯上校(萨特里斯上校死了快十年了)。我在杰斐逊无税可缴。”

这是艾米丽在父亲死后坚持拒绝交税的态度,只因为十年前萨特里斯上校说的一句话:免除艾米丽小姐一切税责,而且声明该特许自从她父亲亡故之日算起永久有效。所以就会出现艾米丽来坚决维护自己的权益。

而怪异的不仅仅是艾米丽小姐对抗税务的举动,还有她鲜少出门的举动以及她家里散发出来让人难以忍受的“气味”。镇上很多人受不了这种“气味”的干扰,而选择投诉,然而法官却无可奈何的说:“你能当着一位贵妇的面斥责她,说她家里闻起来糟糕透了吗?”

正当我们对于这种“气味”迷惑不解时,作者福克纳又用浪漫和抒情的笔调,画面一转切换到艾米丽父亲身亡后。艾米丽小姐深受打击而久病起床后,不仅剪短了头发,而且三十多岁“老姑娘”的她更像一位少女,不仅有着平静的面容又带着几分怆然。这一切源于爱情的力量,她与建筑公司的黑人工头荷马·巴伦谈起了恋爱,而且他们经常一同驾车出游。

只不过妇女们都说:“格里尔森家的人,当然不会拿一个打散工的北方佬太当回事。”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两方面韵意:一方面南北差异与种族差异的影响,白人通常是看不起黑人,特别是出身高贵的艾米丽小姐;另一方面因父亲的阻止,隔断了所有年轻男人对于艾米丽小姐的仰慕之情,所以艾米丽时常小姐深陷“纠结”的矛盾中。

看到这里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仅仅是艾米丽在父亲生前无法恋爱,而父亲死后“放飞”感情之尊贵小姐爱情之路。然而并非如此,因为热恋中艾米丽不久后去药店买来了“砒霜”而被议论。有人说艾米丽小姐准备自杀,有人说她又威逼无意成家的巴伦“成婚”。

甚至艾米丽小姐还买了有“HB”字样纯银的男性盥洗用品、全套内衣和男装。三天后巴伦则回到了艾米小姐家,只不过这是小镇居民最后一次见到他。而随后艾米丽小姐也开始更加深居简出的生活,只是在家教镇上小孩学习瓷器彩绘。读到这里还没有产生疑惑和惊恐情绪,只是当作一对恋人分道扬镳的平常生活,然而再次艾米丽小姐再次出场的变化却有了相当冲击力的胆战心惊:

她已头发花白,甚至此后她的发色一年比一年灰白,直到变成如椒盐一般的铁灰色,直到艾米丽小姐七十四岁去世都是这种发色。

而福克纳用混叙,其实早已设置了三个伏笔给读者:第一,艾米丽小姐从不缴税,然而却没人敢对她怎么样;第二,自打巴伦消失后,艾米丽小姐家前门从未开过;第三,艾米丽小姐在家教授瓷器彩绘。令人惊诧的是而且镇上的人竟然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学习,那份守时有序和认真态度跟去教堂的虔诚一模一样。

读到这里我一直都比较迷茫,想不通作者福克纳的意图?甚至不明白为什么作者会对艾米丽的发色做重点的描绘。直到最后,当艾米丽去世后,年老体衰的黑奴也不见了,人们才因好奇撬开了艾米丽永久紧闭阁楼的房间,才揭晓了答案:

我们伫立良久,低目俯视着那张枯瘦干瘪、呲牙咧嘴、表情莫名其妙、不知所去的脸。看那尸体的姿势,显然曾经拥抱什么。破烂的睡衣下,他那腐烂的遗骸与身下的床粘连在一起,变得难分难解。相邻的枕头上留有脑袋压过的痕迹,有人从枕头上捡起了什么,倾身凑近一瞧——一股微弱却刺鼻的臊臭味登时袭来,才发现原来是一缕铁灰色的头发。

这谜底令人毛骨悚然:原来艾米丽小姐将情人毒死了,而后四十年来,都和情人的尸体睡在一起。这种出其不意的写法,以及平实和穿插的叙事,让人的恐惧情绪一直都在若隐若现中不解和迷失,而最后又将这种恐惧情绪簇拥到了巅峰。

在艾米丽的一生经历中,福克纳并没有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描述,而是采用了对事件的重新编排而展现艾米丽小姐生活之中的因果关系。这种叙事手法在张爱玲的自传小说《小团圆》中也有着娴熟的运用,而作者之所以利用这种文学叙事手法,都有着相同一个目的:制造一种悬念,引导读者产生一种迷惑和好奇,甚至对于故事的期待,然后引出反差比较大的震惊结局。

对于玫瑰的象征手法贯穿全文

引言:

我在读这本小说时,第一遍时一直有种疑惑:玫瑰在哪里?因为看书名,感觉应该是一部很浪漫的爱情小说,为什么通篇都没有出现半点“玫瑰”的踪迹?直到读到了第二遍才意识到“玫瑰”的存在,这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①标题关于玫瑰的两方面象征意义。小说通篇都如同一朵玫瑰,若有若无,既充满了温情又充满了浪漫主义。首先艾米丽代表了一种美好、妖娆、高贵的形象,而玫瑰花则代表了爱情,这样娇媚出众的女子按道理来说应该得到生活的眷顾和玫瑰的簇拥。这有作者两方面的意图:一方面是作者福克纳对于艾米丽的致敬,另一方面则是对于“玫瑰色”的艾米丽小姐不幸遭遇的惋惜与痛心。

②“玫瑰”象征了福克纳对于艾米丽小姐特别的哀思方式。玫瑰不仅代表着高贵优雅和美好的爱情,同时也是作者福克纳对于艾米丽悲剧性爱情的哀思。福克纳自己一生爱过无数女人,却最后仍然孑然一身,他总是付出很多,而且经常会惨遭抛弃。而艾米丽与福克纳无疑在爱情遭遇上无疑是相同的,他们同样都是没落南方资产阶级的代表,同样经历了爱情的不幸。而唯一不同是:艾米丽小姐是福克纳的替身,通过对于艾米丽小姐的疯狂举动来展示福克纳内心深处的躁动与悲伤以及对于浪漫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福克纳通过对”玫瑰“的哀思,抒发对于不断失落的爱情与生活的祭奠与哀思。

③“玫瑰色”象征了艾米丽小姐一生求而不得的爱情。福克纳则借小说错位的时间感与异置的空间感以及浪漫的爱情,最终引出了艾米丽小姐的悲剧。这在她玫瑰色的婚房中得到了验证,比如“褪了色的玫瑰色窗帘、晦暗的玫瑰色灯罩”,既有一种温暖亮丽感,又有着一种恐惧和伤感。这是艾米丽小姐热情而浪漫的一生,却又在“浪漫的幻想”中将自己瓦解。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玫瑰”曾是艾米丽小姐蔷薇色的梦,是热情、沉默、隐忍、坚守后的执着与无处选择。而这一切的背后的内核都源于“死亡”,无论是父亲的死亡,还是情人的死亡到最后艾米丽小姐自己的死去,都散发着一种忧伤的浪漫,以及对于某种生活的眷恋。这不仅仅是艾米丽小姐对于去世父亲的眷恋,也可以说是将情人谋杀而企图留住尸体获得永恒的眷恋,从深处来说还可以理解为是对旧时代的一种眷恋,这也是作者福克纳对于老南方的情愫与怀念,然而却徒劳无功,只能徒增伤感。

对比手法将艾米丽的悲剧逐步诠释

引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艾米丽小姐只是时代变迁的受害者。她专制的父亲在保护她的同时也葬送了她所有的幸福与选择的权利。而福克纳用精湛的对比手法,将艾米丽从天真浪漫到冷血无情的悲剧渐次对比,这从两个方面可看出来:

①艾米丽对于父亲态度的对比展示了艾米丽对于浪漫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渴望。通篇关于艾米丽的父亲描绘很少,在通过“我们”的讲述中有这样的印象:“形体苗条的艾米丽小姐身着白衣处于景深中,她父亲背对着女儿,手攥马鞭、叉腿兀立的剪影在前”。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艾米丽对于父亲生前的屈服与顺从,父亲为了保护她不让赶跑所有爱慕她的男人,她亦听话照做,导致年近三十仍待字闺中。而父亲死后,艾米丽小姐立刻找了一个身份低下的黑人包工头巴伦,谈起如火如荼的恋爱,甚至不顾别人讶异的目光与态度。

这也说明:艾米丽小姐对于爱情有着无比的憧憬,对于美好生活有着无数的期待与愿景,并非如父亲教唆下的那般“不食人间烟火”。这是艾米丽小姐对于专横父权的一种挑战与回应,也是她独立自主的开端。

②艾米丽对情人态度的对比态度预示了艾米丽屈服于现实后的挣扎与绝望。当艾米丽与巴伦相爱时,她是快乐和幸福的,甚至她想过要结婚与巴伦共度一生。然而情人却向往自由的生活,而不愿意受婚姻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之下,艾米丽小姐于是毒死了情人,与他的尸体相拥四十年余年。

不得不说除了惊恐和变态的思维之下,更多是绝望时的无奈挣扎。对于艾米丽来说,她与情人相爱时她是浪漫爱情的女人;而对于毒死情人的艾米来说,她又化身为内心残忍、冷酷的女人。这仅是一个女人爱情的湮灭,也是艾米丽及其家族代表的美国南方文化的衰败与消亡,换句话说得不到时,只能毁灭它。

追其根源作者福克纳通过塑造艾米丽作为南方文化的代表,与新北方理念斗争,而后失败带来的是无限的惊恐与心理震撼,而斗争的过程也付出了惨重的生命代价。

可以说:高贵美丽的艾米丽小姐的一生是悲惨和坎坷的一生,在“玫瑰色”的光环下,她听从父命坚决成为旧文化执着的守护者,然而在迂腐与抗争中郁郁寡欢,直至心理扭曲。

结语

引言: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1930年4月发表的被誉为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它是美国南北战争后,杰斐逊镇格里尔森家族在南方战败后依旧保持着高傲的门第观和所谓的等级与尊严,也预示着对与新时代的对抗。

小说全文充满了精致、唯美、哀伤与怪诞的基调,这也是福克纳一贯的文风,这种文风从走进艾米丽的房间说起,一步步阐释死亡的阴影,到最后引发艾米丽情人巴伦的死亡,最后又引出了无处不在的艾米丽。这是人性渐次的暴露,从单纯、纯真、偏执到精致、狂热与残忍,在细碎零散中将人物若隐若现,却偏偏做到了不动声色的残酷无情。

福克纳用叙事、对比、象征等多种手法展现了艾米丽小姐光辉而又阴郁的一生,也可以说艾米丽小姐是一朵娇艳欲滴而又惨遭蹂躏的玫瑰,她一生从未尽情的绽放,却用最后一丝余香,证明自己的“玫瑰色”梦想和人生,用低沉和压抑的呐喊证明了自己的高贵与尊严。

没有人想过要害死艾米丽,却又是很多人“杀死”了艾米丽,包括她的父亲的“种种保护”和“玫瑰色”的爱情憧憬,它不断引发冲突,使艾米丽走上从生至死的道路。比如说:她喜欢鲜艳而浪漫的颜色,这也是她曾经的幻想与有过的青春,只是经过长期禁锢后的枷锁,那些“玫瑰色”梦想渐次杀死了她所有灵魂及梦想,她兀自地从鲜艳到凋落。

而福克纳在1955年的访谈中提起《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表示:“玫瑰”表达了人们,包括他自己对艾米丽的敬意,他希望艾米丽能够拥有美好的命运,甜蜜的爱情,幸福的生活。

只是艾米丽的家庭背景和大的时代背景压根无法共融,福克纳无力改变艾米丽的命运悲剧,但又希望她能拥有美好一生,便引用了“玫瑰”二字,这是对艾米丽深切的怜惜与怜悯,也是对无情现实的鞭策。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爱读书的百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