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天灸成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灸成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2-10-27 15:16:08

相关推荐

天灸成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省中医医生们专心为患者天灸治疗

11月16日,“中医”正式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紧随其,作为“针灸”中重要的“灸法”的一部分——天灸,于今年5月也赫然位列在广州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上。

天灸疗法传承人、针灸科主任符文彬教授告诉记者,“广东省中是岭南天灸最早的传承者和发扬者,自1984年大规模开展天灸疗法至今已近30年,近几年平均有20万人来院贴药,天灸在岭南地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把“天灸疗法”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并开展保护,这不仅是广东省中医院的优势和权利,而且是广东省义不容辞的责任。”

千年疗法的艰难传承之路

天灸疗法是具有中医特色的、与特定相结合,在特定穴位专门治疗某些特定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天灸历史源远流长,最早文字记载在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间),但天灸出现的年代或许比有记载的年代更早。明朝,清初张璐《张氏医通》均较为系统地介绍用天灸疗法治疗、等疾病,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提到天灸在岭南的发源,必然要提及两位传奇的著名医学家——晋代(284-364或343)、鲍姑(309-363)夫妇,他们是当时岭南地区天灸疗法著名的倡导者和推广者。葛洪精通针灸术,据说宫内原有的针灸图碑刻就是他留下的,其著作《肘后备》对以贴敷穴位使之发以治病的验方记载很多,是岭南天灸早期的记载者,他与妻子鲍姑一道为岭南灸法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岭南独特的地候环境以及这两位天灸名家的影响,天灸疗法在岭南地区盛并广泛发展起来。时光流传1700多年,当今的岭南天灸传人落何方?

始建于1933年的广东省中医院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中医院之一,享有“南粤杏林第一家”的美誉,一直是天灸疗法的传承者和发扬者。近日,记者在该院的一份天灸传承谱系上看到,葛洪和鲍姑夫妇是岭南天灸的第一代奠基者,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较少,传统天灸疗法中的一些珍贵资料已经失传。直到20世纪上半叶,岭南著名针灸大家司徒铃教授继承了周仲房教授的学术思想,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天灸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继承,并将其宝贵的经验传授给了徒弟。广东省中医院刘炳权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整理中医针灸、子午等与时间医学的关系,使广东省中医院天灸疗法进一步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司徒铃教授的弟子符文彬教授更是主持了天灸的临床研究,从而探索出了一套天灸疗法的优化治疗方案,不断促进天灸疗法的应用和推广。刘炳权现在已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耄耋老人,该院现任的大针灸科主任符文彬是天灸第三代传人,如今天灸的传承接力棒已经交到了第五代的“徒子徒孙”手上,他们还是出生于80后的年轻。

“虽然天灸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一直没有系统的传承工作。在正式加入“非遗”名录前,天灸疗法也还只是默默闻地为广大群众服务,我们去年11月正式启动“申遗”工作,成功“申遗”不仅是对天灸疗法历史文化价值的定位,更是对默默闻传承和发展天灸疗法传承人的一种鼓励和肯定。”

天灸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俊华表示,“天灸疗法作为我国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代表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保护并传承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进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价值。长期以来,人们都还只是将天灸作为一种治病手段来接受,并没有将其上升为民族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真正理解其文化内涵。通过申遗,就能更好地引起民众关注这项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