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株洲市加快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

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株洲市加快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

时间:2023-01-25 23:43:20

相关推荐

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株洲市加快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

ZZCR——01005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株政办发【】5号

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株洲市加快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云龙示范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局委办、各直属事业单位:

《株洲市加快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3月15日

株洲市加快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

(-)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加快我市中医药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30年)的通知》(国发〔〕1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办发〔〕32号)以及《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医药发展 ldquo;五名 rdquo;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湘政办发〔〕79号)等文件规定,结合株洲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全国、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推进 ldquo;健康株洲 rdquo;建设,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中医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着力提升以基层为重点的中医药服务能力,着力弘扬炎帝文化为内涵的中医药传统文化,着力促进以传承与创新为驱动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全面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全市实现 ldquo;一谷三区 rdquo;和 ldquo;两个走在前列 rdquo;目标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惠民。注重中医药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

坚持继承创新、突出特色。强化中医药原创思维,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创新中不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

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完善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中西医结合,注重城乡、区域均衡发展,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三)发展目标。到,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

mdash; mdash;建设中医药服务先进市,中医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管理体制更加健全,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mdash; mdash;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72张,建成2-3个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县级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所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85%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mdash; mdash;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mdash; mdash;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更加健全,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4人。

mdash; mdash;中医药健康服务成为我市健康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中药材种植实现规模化、规范化,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创建全国中医药服务先进市

全面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管理办法》,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基层中医药诊疗水平,强化基层中医药队伍建设,探索基层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城市四区和株洲县完成省级、国家级 ldquo;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rdquo;创建,-,其他四个县市完成省级、国家级 ldquo;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rdquo;创建。,株洲市创建成为 ldquo;全国中医药服务先进市 rdquo;。

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列第一位的部门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全面建成以公立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1.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做强市级中医医院。把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列为市级中医医疗中心,支持建成湘东中医医疗服务中心。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实施并完成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基础建设项目,将其建成中医骨伤科特色明显的湖南省中医区域专科医疗中心,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成为国家级中医区域专科医疗中心和全国知名的中医专科医院。建好县级中医医院。各县(市)办好一家政府办中医医院,到,完成所有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醴陵市中医院建成中医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并成为省中医药管理局认定的县级中医医疗中心,其他四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筑牢中医药服务网底。所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含非建制乡镇卫生院)建成标准化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以下简称中医馆);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适宜的中医药设备设施。支持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平、规模化、集团化管理的中医医疗机构,重点鼓励举办儿科、妇科、肛肠、肿瘤等非营利性中医专科医院;鼓励有资质人员依法开办中医馆、中医诊所、中医坐堂医诊所,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作布局限制,并依法实行备案制管理;鼓励发展中医特色康复医院、护理院,提供中医特色的老年病等服务。

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开展中医临床专科建设。支持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市中医伤科医院开展国家和省级重点中医临床专科创建,明显提高重大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中医诊疗水平;在此基础上,遴选3-5个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进行财政重点扶持,支持周期不少于三年。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推拿、骨伤、肿瘤、康复等中医特色专科和临床薄弱专科建设,提高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诊疗能力。建立并完善中医综合治疗模式。各级中医医院要以科室和疾病为抓手,在病房、门诊建立多专业联合诊疗服务模式,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制定综合的、最优的诊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到,所有市、县两级中医医院门诊建有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临床科室建有中医药综合治疗室。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 10%;中药(饮片、中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 60%;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 30%。开展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在县级中医医院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平台建设,遴选不少于20项的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推广应用,到,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够开展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85%村卫生室至少能够开展6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诊疗总量比例不低于35%;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医药特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到,创建50个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10个中医特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0个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补齐其他公立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短板。市、县两级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全部建立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中医床位不低于总编制床位的5%,做到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齐全、人员配备合理,能够提供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5种以上中医药服务,日均中医处方占全部处方10%以上。开展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到,有1-2所市级医院、2-3所县级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创建成为 ldquo;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rdquo;。

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以及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确保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药人员占比 60%。全面建立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到,所有新进入中医临床岗位的本科以上学历的中医医学生100%接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市卫生人才 ldquo;135 rdquo;工程中实施中医人才培养专项,重点培养中医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及中医药临床科研领军人才,到,评选培养2-3名中医领军人才、8-10名中医学科带头人、100名中医学科骨干(其中基层中医学科骨干不少于60名);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中医医学生培养。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鼓励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吸引、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依托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立我市基层中医药技术骨干进修培训基地,加强全科医生人才、基层中医药人才以及中西医结合等基层中医骨干人才培养,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专项培训。建立吸引、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的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

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统筹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

推动中医药深入参与医改,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和综合监管制度中,注重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作用,注重保护并支持中医药发展。

1.加大中医药政策扶持力度。全面落实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政策,重点支持公立中医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建设、中医临床专科建设、中医人才培养、中医药预防保健、中医药继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等方面。改革中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继续实施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政策,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增设中医药特色服务收费项目,适当提高中医诊疗技术服务价格,并向名老中医倾斜。完善中医药医保支持政策,在支付方式改革中加大对中医诊疗、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等中医药服务的倾斜支持力度。依法依规制定鼓励中药制剂发展政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优化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等设施空间布局,扩大用地供给。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规划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改善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优化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流程,推进中医诊疗模式创新,在市、县中医医院建设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平台,为患者提供多种技术和手段的中医药综合治疗。加强院内感染控制,规范中医病历和处方书写,推行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加强中医护理人员配备,提高中医辩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水平,在市、县中医医院开展 ldquo;中医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 rdquo;创建。建立健全中药饮片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医院中药饮片采购、验收、保管、煎煮等管理,开展中药处方点评工作,强化中药饮片合理使用。建立若干个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强化重点病种及医疗技术质量管理,规范临床应用行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促进中医医院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创新监督管理模式,每年对各级各类中医医院进行巡查。建立健全符合中医特点的分级诊疗制度,支持建立以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和市中医伤科医院为龙头的纵向医疗联合体和专科联盟,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

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推进 ldquo;互联网+ rdquo;中医医疗服务。依托市卫生信息平台,建立覆盖各级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单位创建,推进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积极开展网上预约挂号、候诊提醒、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建设50个数字化基层中医馆,与各级医疗机构互联互通,实现中医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远程培训等功能。

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

在公立中医医院尤其是县级中医医院推广融医疗、康复、养生保健于一体的全链条医院发展模式,将亚健康人群、康复人群纳入服务范围,拓宽服务领域,形成一体化发展模式,既顺应医学发展趋势,又可以彰显中医养生、治未病两大优势。

1.提高 ldquo;治未病 rdquo;能力。在各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立 ldquo;治未病 rdquo;中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 ldquo;治未病 rdquo;指导室,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服务。创建一批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乡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人员、健康管理专业人员开展养生保健、康复等中医药知识培训,采用中医药手段对居民进行连续性全程健康管理。规范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和传染病预防保健服务中的作用。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和人力支持。建设1-2个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创新平台,促进产品的研发和转化,鼓励中医诊疗设备、中医保健产品、中药、保健食品、药膳产品的研发。

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科技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经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选择1-2家县级中医医院加挂 ldquo;区域老年护理中心 rdquo;牌子进行健康养老试点。支持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并和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快速就诊绿色通道。支持中医医疗机构自建、托管养老机构或与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等开展技术协作,开展康复服务,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康复等机构提供咨询和调理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特色的护理院、疗养院。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中医医疗机构将中医药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面向老年人推广中医药养生保健文化和中医养生功法。创新老年人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研究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包。依托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强老年家政护理人员中医药相关技能培训。

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民政局、市残联、市教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挖掘整合我市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中医药资源和多样的文化资源,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服务有机融合,形成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开发中医药观光旅游、中医药文化体验旅游、中医药养生体验旅游、中医药特色医疗旅游、中医药疗养康复旅游、中医药购物旅游和中医药科普教育等旅游产品。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

责任单位:市旅游外侨局、市农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扎实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1.开展名中医评选和培养。制定《株洲市名中医评选办法》,建立科学的名中医评价体系,并在6月底前,完成株洲市新一轮名中医评选。制定名中医培养和保护政策,包括提高名中医诊疗服务价格和生活待遇,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建立名中医工作室,加强名中医学术成果总结、研究和应用。支持各级中医医院引进并设置 ldquo;国医大师 rdquo;、 ldquo;全国名中医 rdquo;、 ldquo;全省名中医 rdquo;专家传承工作室,支持市名中医在乡镇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名中医工作室。

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挖掘中医名方及绝技专长。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和利用,依托株洲市中医学会,对民间传统秘方和验方进行收集、筛选和论证,对分布在基层、民间的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抢救性调查、挖掘和整理,建立我市民间中医药名方保护名录。做好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挖掘整理,形成规范、传承推广。挖掘整理中医药专长绝技,并积极推荐参加全省中医药专长绝技的认定和评选,对认定的中医药专长绝技制定保护传承政策,支持建立专长绝技工作室,支持专长绝技持有人到医疗机构坐堂行医。

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提升中医医院中药制剂研制和饮片加工炮制能力。加大医院内中药制剂开发力度,力争到全市医疗机构新增10-20个疗效较好、有一定影响的院内制剂。进一步规范中药制剂配制,对于符合条件的医院中药制剂,经批准可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加强医院制剂室硬件、软件建设,改善提高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制与饮片加工水平及应用能力。

责任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卫生计生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4.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支持中医医院科研能力建设,在科研课题立项、科研成果评奖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千金药业、松本林化等大型中药企业探索适合中药特点的新药开发新模式,推动重大新药创制。鼓励中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合作,研发基于经典名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中药新药。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卫生计生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六)全面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

1.做大优质中药材种植产业。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建立覆盖全市的中药材资源监测网络,摸清家底,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在炎陵县规划建设野生中药材重点保护区和补充区。支持以 ldquo;企业+农户 rdquo;、 ldquo;专业合作社 rdquo;等方式,推进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在炎陵县、茶陵县、株洲县等建设一批大宗优质中药材基地,重点发展金银花、杜仲、厚朴、罗汉果、红豆杉、白芷等道地品种。到,力争建成一个湖南省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县。开展中药材示范园创建活动,提升中药材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集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观光、药膳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中药材绿色循环经济。

责任单位:市农委、市经信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旅游外侨局、市卫生计生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做强中药生产企业。制定并实施《株洲市中药现代化产业行动计划》,加大对中药种植、加工、生产企业和中医药医疗器械企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全市中药工业现代化建设,引导株洲国家高新区、荷塘金山产业园、攸州工业园做大做强中药健康产业 ldquo;园中园 rdquo;。支持集初加工、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中药材物流基地建设。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商务粮食局、市发改委、市卫生计生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七)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建设神农百草园,挖掘、整理神农中医药文化内涵,打造我市 ldquo;炎帝 rdquo;中医药文化品牌。开展中医药文化示范医院创建活动,在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建立一个不少于100平方米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园地,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形成良好行业风尚。开展 ldquo;国医启蒙教育活动 rdquo;,在全市所有小学开设中医药启蒙教育课程。开展中医药 ldquo;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 rdquo;活动,组织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推进中医药文化墙进乡村。到,全市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率90%以上,居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提高10%以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卫生计生委、市教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株洲市中医药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市长担任召集人,在市卫生计生委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席会议负责强化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统筹协调,研究提出中医药发展具体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工作考核评估和监督检查机制。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会同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本实施方案的任务分解,加强对政策及任务落实的督导检查和跟踪调度,发现重大情况和问题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各牵头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按照 ldquo;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rdquo;的要求认真落实。加强信息收集和工作总结,及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各县市区政府将中医药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落实保障措施,健全中医药发展统筹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考核评估和监督检查机制。

(二)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中医药法》,健全中医药执法体系,提升中医药监督能力,严厉打击假冒中医名义非法行医、发布虚假违法中医医疗广告等行为。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监管机制,探索发展规范化、专业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第三方认证。加强中药生产、流通环节监督管理,保障药品质量。落实中医药认证管理,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成立株洲市中医药专家咨询委员会,完善中医药改革发展重大决策的程序和责任。

(三)营造良好氛围。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渠道,全面宣讲中医药发展政策、普及中医药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使广大群众更多地了解、接受、支持中医药。营造关心和爱护中医药人员的社会氛围,选树先进典型,凝聚起推动中医药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