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非暴力沟通 ②|爱自己的人 才会好好说话

非暴力沟通 ②|爱自己的人 才会好好说话

时间:2021-04-19 18:30:05

相关推荐

非暴力沟通 ②|爱自己的人 才会好好说话

回顾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马歇尔·卢森堡的作品《非暴力沟通》。

昨天我们知道了异化的沟通方式让彼此互相伤害和疏远。

那么怎样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表达内心的需要和愿望,更好与人沟通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第一个要素是观察。

观察是客观发生的事实,而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所以,从我们口中说出的观察,最终却很容易变成个人的观点。

我们需要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

因为,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由此产生逆反心理。

除此之外,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的观察。

语义学家温德尔·约翰逊曾讲道:“我们的语言年代久远,但先天不足,是一种有缺陷的工具。”

他认为我们的语言谈论的是稳定的、有相似之处、常态以及简单的问题和终极的解决办法,而用静态的语言表达动态的现实,会造成很多困扰。

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周末呆在家里不出门,会用一整个白天时间休息。

而最好别给人贴上负面标签-例如用“懒惰”和“孤僻”这样的词形容人。

然而,正面或中性的标签也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例如用“网红”一词定义在网络上活跃表现自己的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带任何指责和评判观察和分析他人是很难做到的。

为了进一步将观察和评论以示区别,我们可以留意一下运用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每次”

我每次让他给我打电话,他都说没时间。

“总是”

他总是很忙。

“从不”

我需要他的时候,他从不出现。

另外,像“经常”和 “很少”也很可能混淆观察和评价。

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

我们需要区分观察和评论。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景中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例如,“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体会和表达内心的感受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

然而,根据罗洛·梅的叙述,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我们常压抑自己的心灵而不自知。

因为我们更倾向于服从所谓权威的“正确思想”而非倾听自己,我们习惯于考虑“别人期待我怎么做?”

很多婚姻中的女人常常抱怨:“我嫁给了一堵墙”,指责丈夫的冷漠与不理解,而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孤单,需要丈夫的体贴。

指责导致对方的委屈并退缩,最终使双方关系更加疏远。

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

在大部分人的观念里,工作中应该表现出更多理性、严肃与专业。在工作时表达感情,好像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作者在应邀协助解决医院管理层和医生之间矛盾的项目中发现,当管理层改变一如既往面无表情地陈述观点的态度,而以表达内心忐忑不安的情绪进行沟通后,医生们并没有因此而变得盛气凌人,而是将项目给予通过。

工作中示弱也有助于解决问题,因为表达感受的示弱让别人开始了解自己。

而在表达感受时,我们要注意的是区分感受和想法。

感受和自我评价是不同的。

例如:“我感觉我说话容易得罪人。”

评价自己说话容易得罪人,而没有表达感受。

“对于我的直言不讳,我很懊恼”

认为自己说话很直接感到懊恼是感受。

区分感受和判断。

我们常常用“我觉得”并非表达感受而是想法。

例如:

“我觉得晚上不应该这么大声,会打扰别人”

“我觉得老板很卑鄙”

“我觉得自己很无能”

为了更好的表达感受,我们需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非暴力沟通主张使用具体的语言来沟通情感。

例如:

为了表示获得某种满足的感受,用兴奋、喜悦、欣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感激等这样的词语。

表达未得到满足的感受时,用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着急、紧张 心神不宁、心烦意乱、沮丧等词语。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此外,非暴力沟通还对表达具体感受的词语与陈述想法、评论以及观点的词语作了区分。

认识感受的根源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首先,通过面对批评的四种选择,我们认识到通过感知自己和他人,可以避免冲突。

被人说道:“我从没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导致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争吵,恼怒。我们会说“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发现我们的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会想“他很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其次,利用他人的内疚,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是不负责的。

父母可能喜欢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

孩子可能因为内疚,会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但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长此以往,孩子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方便我们来认识感受和自身的关系。

例如,“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我们常常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同时,我们乐于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

这样的结果是,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

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例如,如果同事没有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许会指责他不负责任。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认为,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都是需要,而并不是指某种具体的行为。

然而,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对于妇女来说,尤其如此。

家庭妇女更倾向于抱怨自己很辛苦,而不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

“你知道我一整天都没歇过,我烫了所有的衬衣,把这周的脏衣服都洗了,准备了午餐和晚餐,还出去买了东西……你是否可以……?”

实际上,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比如说,“我今天累坏了,晚上想休息。”

一个人如果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是痛苦的。我们必须让自己从“感情的奴隶”变为“生活的主人”。

这需要经历成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我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同时,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热恋之初的甜蜜过后,我们常常为自己无法给予对方幸福快乐的生活倍感到压力,最终变为互相埋怨。一方常说“我感到失去了自由。”一方却认为“你本应该照顾我,现在却来指责我,我的要求过分了吗?”

作为生活的主人,我们让爱人获得幸福,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

【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观察和评论的区别,学会体会内心的感受,表达来源于我们内心的需要和期待。

那么,怎样的方式表达请求更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

明天我们将继续领读《非暴力沟通》的第三篇,如何让请求听起来不像在发号施令?

【今日话题】

聊一聊曾经一段亲密关系的结束,是因为不懂表达自己的感受还是因为一度争吵或互相指责?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的分开,看了今天的分享,会对你以后的两性关系或与其他人的相处中,有什么启发呢?

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想法!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欢迎转发给你的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