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去鲁迅化 是文学的进步还是损失?莫言的话一针见血

去鲁迅化 是文学的进步还是损失?莫言的话一针见血

时间:2018-10-07 16:33:48

相关推荐

去鲁迅化 是文学的进步还是损失?莫言的话一针见血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的一番话在今天依旧有着振聋发聩的力量。

鲁迅故居

在那个时候,他告别了笔下的藤野先生,告别了手术刀,告别了白大褂。投笔从戎,开始了救心的生活。因为父亲被庸医害死而学医,再到从留声片中看见愚昧无知的国人,不过短短几年的光阴。也就是这短短几年的光阴之后的转变,成就了民族的一座丰碑。永远铭记的,是被称作民族魂的周树人,而不是某些在台上无知粗鄙的戏子。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他的文字风趣幽默、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下面的就要自己琢磨;有时候,看他的文章,必须要看注释,才能理解这里写的是什么,谴责的是什么;文字中流露出的可不仅是文学性,更高的是戏剧性,是充斥着讽刺批判的戏剧性。

鲁迅故里

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字,该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初中课本的第一课,也是入学的第一课,似乎也是人生的第一课。我们从懵懂无知的小学生涯结束,开始了被鲁迅“折磨”的时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这是文章《雪》中的一句话,一直记到现在,倒不是写得多美好,只是其中的力量好苍凉。

现在好多人都叫嚣着要把鲁迅从文章中去掉,原因是文章晦涩难懂,学生看不明白;原因是鲁迅偏激的观点,已经不符合现在的显示;原因是现在优秀的作家有好多好多,不需要一百年前的老人来发挥余热,让人觉得唐诗宋词也不值得学,应该看《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是经典之作?真是荒谬至极。

鲁迅全家合影

鲁迅通过自己的文字,试图唤醒当时麻痹的国民。有对“带血的馒头”的厌恶和恨意、对“颓唐潦倒的孔乙己”的可怜与悲悯、对“可悲可恨的阿Q”的无奈与愤恨……鲁迅笔下的是小人物,更是千千万万当时国人的写照。在今天,许许多多鲁迅笔下的龌龊又出现在社会上,正需要这份余热来驱赶乌云。

有人说:鲁迅不只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他不仅守住了自己的性格,还要通过自己的文字去守住民国当时人民的性格与尊严。也许收效甚微。

鲁迅出殡时,棺木上盖着“民族魂”

莫言说到:“小时候,我看到鲁迅的文章就头疼,真的是太难懂了,当时恨不得鲁迅少写点文章”,这一点,算是社会上人们的共识,也是“去鲁迅化”的重要原因。但他接下来却说“从小就是受鲁迅的影响,一直模仿、一直努力的深入想超越,但受他的影响实在太深,始终不能也不愿从鲁迅的影响中跳出来”。

莫言的话算是千万国人内心该说的话,也是叫嚣着“去鲁迅化”的人该懂得的话。鲁迅身上所体现的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的批判心理是我们应该去学习的。现代思想启蒙家胡适评价鲁迅:“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可现在这个我们的人,似乎并不受到待见。

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

正如某文章中所言:在民国时期,鲁迅先生通过文字去开辟道路,使我国文学走向世界。“去鲁迅化”如今这个飞速发展时代下的产物,在看待事物的时候要通过辩证的思维,而对于文学也要通过辩证的思维。时代在变,而人也在成长,曾经不懂鲁迅文,懂时已不再少年。

胡适(左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