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得民心者得天下。“举直错诸枉”可以得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举直错诸枉”可以得民心

时间:2020-12-31 20:49:22

相关推荐

得民心者得天下。“举直错诸枉”可以得民心

【原文】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翻译】鲁哀公问孔子:“怎么做才能使百姓心悦诚服呢?”孔子回答说:“举荐使用正直贤良的人,使他们处于不正直之人的职位之上(或指罢黜),则百姓心服;如果举荐使用不正直的人,使他们处于正直之人的职位之上,则百姓不服。”

【注释】哀公:鲁君,名蒋。哀,是谥号

为:作为

对曰:凡君问皆称“孔子对曰”,表示对君王的尊敬

举:举荐,使用

错:通“措”、“厝”,置。

直:正直的人。与“枉”相对

枉:不正直的人,与“直”相对

服:这里指“心服”

讲义:

一、此一章书,是孔子讲人君服民之道。

服民,使民心服,心悦诚服,即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shàn,富裕,足够)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指民之所欲)与之聚之,所恶wù(指民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kuàng,旷野)也。

注意:得天下,不是指掌握权力!是指受到全天下百姓的爱戴,使天下之民心悦诚服,自愿归附。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天下”尚可,况一国乎?《孟子·尽心下》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这里的“得国”,是指掌握一国之权。

二、“举直错诸枉”有两种解读

1、错:弃置、废置,即罢免、罢黜。诸:众。

意为:举荐使用正直贤良之人,罢黜驱逐那些奸邪之人。如舜之惩“四恶”,如《大学》云“惟仁人放流之,迸(bǐng,驱逐、排除)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此种解释,是把“枉者”干脆理解成奸邪之小人,是个彻底的大坏蛋。

2、错:置、放置,指放置于某一职位上。诸:之于。

意为:举荐使用正直贤良之人,使他们的职位高于“枉者”。这样,使“枉者”不得施行他们的不善,或受“直者”感化,或受“直者”约束,也跟着做正直的事。

此中解释,是把“枉者”与“直者”对比看,只要没有“直者”直,即为“枉者”。

《论语.颜渊》有一章即是此意: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明白)。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按:皋陶和伊尹都是仁者,舜和汤把他们放在最高的位置,那些不仁的人和现象,或受到感化,或受到约束,都远离了、不见了。)

以上两种解释均可操作,区别在于怎么判定“枉者”。

三、须知“举直错诸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顾宪成《四书讲义》:谓之直,必是曰是,又能匡(正)人之是;非曰非,又能匡人之非。独立自信,略无依违。此等人下之公论极向之,上之人最易恶之,所以举之为难。谓之枉,必是可为非,又能阿(依顺)人之非;非可为是,又能阿人之是。曲意求容,略无执持。此等人下之公论极薄之,上之人最易爱之,所以错之为难。故君子中清苦朴实忠厚谨饬者,纵居昏乱之世,不至尽见宠任。惟谄言谄行巧于阿旨者,纵清明之时,亦往往被昵(亲昵,亲近)矣。圣人下此二字,将君子小人之情推勘到纤毫含糊不得处,将时君世主之情推勘到纤豪矫强不得处。

对于“直者”与“枉者”,好比对于“巧言令色”一样,若坐而论之,人人都知道谁是谁非,都知道该怎样对待之。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实际运用时,对于“巧言令色”者,却是人人喜欢之。有几个人不喜欢听好听话呢?

举直错诸枉,惟贤君能之。《吕氏春秋.长见》:智(智慧)所以相过(区别),以其长见与短见也。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也。荆文王曰:“苋(xiàn,大臣名)数(屡次)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则不安,旷(久)之而不谷(君王自称)得(有收获)焉。不以吾身爵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评论,非议)不谷。”于是爵之五大夫(较高的官职名)。又曰:“申侯伯(大臣名)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与处则安,旷之而不谷丧(无得而有所损失)焉。不以吾身远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于是送而行(远行、远离)之。

所以在《论语.子罕》中,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xùn与之言,能无说yuè乎?绎yì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翻译:孔子说:“别人用符合规则的正言来告诫我,能不服从吗?但能真实对照改过才好。别人用恭顺婉辞的语言来赞许我,能不喜悦吗?但能寻绎他言外微意才好。若是只知道喜悦而不加寻绎,只表示服从而不肯改错,那我也无可奈他了。”

清朝人俞樾yuè有一则“戴高帽”的笑话: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老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jǔ yǔ,意见不合,互相抵触)。”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见解,见识)。”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笑笑之余,学者与为政者,更当深思之!

四、他山之石

《日讲四书解义》:哀公是鲁国之君,问于孔子日:“人君以一身居群臣百姓之上,不知何所作为,方能使众人悦服?”孔子对日:“民服者,服其心也。人心之公,惟好贤,恶wù不肖,为生人之正情。人主之权,催进贤、退不肖,为治国之大本。凡臣下有心术光明、行事端慎者,即是正直之君子,必然人人敬爱。有心地奸昧、行事乖方(违背法度,失当,反常)者,即是邪枉之小人,必然人人憎恶。此好恶之公心,人所同有也。人君诚能将直者举而授之以位,枉者舍置之而不用,则用舍各当,合乎人心之公,民自悦服。若将枉者举而使之在位,直者舍置之而不用,则用舍颠倒,拂(违背)乎人心之公,虽欲服民而民不服。民之服与不服,只在用舍之公与不公,可不慎哉?”

推而言之,举错之道,贵其能公,又贵其能明能断。惟明则能知邪正之辨,惟断则能伸黜陟(升降)之权。而其本全在读书穷理,理明则是非贤否不至混淆。人主加意于此,天下之福也。

五、阅读材料:哀公问政

《孔子家语.五仪解》中,就是鲁哀公问“如何选择人才?”孔子回答把人分成五类: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

《中庸》中,有“哀公问政”章,是最长的一个章节,孔子回答了鲁哀公很多问题。大家可参看《中庸》。

《荀子·哀公》鲁哀公问于孔子曰:"请问取人?"孔子对曰:"无取健,无取詌gàn,无取口啍 tūn 。健,贪也;詌,乱也;口啍,诞也。故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信悫而后求知能焉。士不信悫而有多知能,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尔(近)也。语曰:桓公用其贼,文公用其盗。故明主任计不信怒,暗主信怒不任计。计胜怒者强,怒胜计者亡。"

《韩诗外传》四哀公问取人。孔子曰:"无取健,无取佞,无取口谗。健,骄也;佞,谄也;谗,诞也。故弓调,然后求劲焉;马服,然后求良焉;士信悫,而后求知焉。士不信焉,又多知,譬之豺狼,其难以身近也。《周书》曰:为虎傅翼也,不亦殆乎!"

《说苑·尊贤》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何若而可取也?"孔子对曰:"无取拑者,无取倢者,毋取口锐者。"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拑者大给利,不言尽用;倢者必欲兼人,不可以为法也;口锐者多诞而寡信,后恐不验也。夫弓矢和调,而后求其中焉;马悫愿顺,然后求其良材焉;人必忠信重厚,然后求其知能焉。今人有不忠信重厚而多知能,如此人者,譬犹豺狼,不可以身近也。是故先其仁信之诚者,然后亲之,于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故曰亲仁而使能。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夫言者所以抒其胸而发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之,是故先观其言而揆kuí其行。虽有奸轨之人,无以逃其情(实)矣。"哀公曰:"善。"

五、成语

举直错枉:成语,出处于此。指选任正直贤良之士,罢黜奸佞邪媚之人。

(待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