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从知行合一的角度看苏东坡的豁达乐观

从知行合一的角度看苏东坡的豁达乐观

时间:2022-12-22 15:33:40

相关推荐

从知行合一的角度看苏东坡的豁达乐观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今天我们来谈谈如何从知行合一的角度看苏东坡的豁达乐观。

唐宋八大家之一,具有极大人格魅力的苏轼,有着极为丰富的一生。而最令人们仰慕不已的不是他那举世无双的文采,而是那强劲笔墨下潇洒飘逸的人生观。

那么苏轼的豁达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先看两个例子。

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当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却写下此佳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

赤壁赋

二、“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

单看字面,这黄州真乃居住胜地,鱼美、笋香。可这是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但苏轼能随遇而安.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长江

苏轼面对这些苦难时采取的异于常人的做法和知行合一有关系吗?

首先苏轼是一个思想家,他善于思考,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往往是比常人更加有逻辑性。

比如诗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样具有哲理性的诗句在东坡的作品中俯拾皆是。他是一个诗人,他最具生命力的行为便是吟诗作赋。所以我们可以将写文学作品视为苏轼的一种“行”。

一:知行合一,这里的“知”是什么?

这里的知当然不是说做人要有乐观的态度,也不是要有广阔的胸襟。这里并非要强调这些人生态度不正确而是想告诉读者,这些通俗的解释往往会让“知行合一”的概念被曲解。

较为准确的来说,“知”大部分情况下指的仅仅是一句话,一段文字。比如,人生要乐观。这是一句话(说出来的),也是一段文字(写下来的),你恰巧看到这句话,然后脑子里联系到一些事物,你觉得这句话符合一些情况,这属于接受“知”的行为,是一个动作。

但是和真正的知相比起来,两者实在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东西。

二:行是什么?

苏轼的乐观,人们看见的不过是他的具体行为结果,然而达到这结果的过程却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是真正的乐观却恰巧是苏轼达到所谓乐观这个结果的过程,是的,是一个集合化的事物,绝对不单是指一件事。

举个更加容易理解的例子,我们都夸赞苏轼的《赤壁赋》写的好。现在有三个人。

张三:苏轼的赤壁赋写的很有哲理,我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很敬佩苏轼。

李四:诗的文笔很好,苏轼对于景物的描写很传神,文字功夫了得。

王五: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很足。

三个人夸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用的词都是一样。什么词?

这诗写得好。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吗?这和知行合一有什么联系?

想象一下你在班级里听课,这节课上赤壁赋,语文老师在上赤壁赋之前对你和你的同学们说:《赤壁赋》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突然你的肚子很痛,你只好向老师请假。去医院就诊。于是你这节课就只听到了老师的一句评价。

转眼过了很长时间,有一天你去赤壁游玩,然后想起来赤壁赋这篇文章,然后你对身边的孩子说:苏轼写过一篇赤壁赋,写的很不错。

请问:没有听课的你真的知道什么赤壁赋好在哪里吗?你为何会对他称赞?

好了,到此为止,用心阅读的读者想必已经和我站在一个水平线上思考问题了。这两个问题很好想通。

所以苏轼是掌握的乐观是一个大而且很全面的一个乐观系统。这个乐观系统也只对他起作用。一旦这个系统不再完整,那么苏轼将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不是单纯的一个选择)。

客观来看,就苏轼的做法与他的作品而言,似乎是行和知两个东西。但是倘若我们将知和行分开,又显得没有意义。因为我们无法通过作品来看到真理,也无法通过他的行为结果找到真理。

所以,知行本身就不存在分成两个东西(知和行)这一说。只有当我们加以定义时才短暂存在。

苏轼之所以能够做到处事不惊,能够遇到困难保持乐观,并且为世人所钦佩,不是他拥有乐观心态这一句话就能够概括的。这里我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概括:

2=1+1,3=1+1+1,以此类推。

最后,我相信几乎没有读者能够看完,但只要有一个能够看完并且加以思考的读者,我就很成功了。虽然写这篇文章用时许久,也耗费不少精力,但是我并不后悔。欢迎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寻心学的奥妙。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