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李宗伟为什么打不过林丹?所谓成功 就是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李宗伟为什么打不过林丹?所谓成功 就是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时间:2023-02-03 17:12:53

相关推荐

李宗伟为什么打不过林丹?所谓成功 就是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7月4日,国家羽毛球队员林丹,宣布退役。

今年37岁的林丹,无疑是当今世界羽坛最优秀的运动员之一,他曾2次夺得奥运会男单冠军,5次问鼎世界羽毛球锦标赛男单冠军。作为主力队员,他也为中国队夺得过6次汤姆斯杯冠军、5次苏迪曼杯混合团体赛冠军。

而说到林丹,我们也不得不说羽毛球界的另一位天才人物,马来西亚的李宗伟。据统计,两人在赛场共交手37次,但两人的胜负比是3:7,李宗伟很多时候都在关键时候丢分。其实李宗伟的技术未必比林丹差,很多羽毛球界的专业运动员认为,李宗伟的技术比林丹更细腻更全面,也就是说两人的技术不相上下。

既然如此,为什么技术上没有太大差距的两人,比赛结果却大不一样呢?也许李宗伟遇到林丹会有心理上的压力是一部分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林丹更善于抓住关键时刻。换言之,林丹更懂得突破瓶颈,发挥潜能。

那么,这篇文章我们就聊聊,如何像冠军运动员一样,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01

发现我们身体中的两个自我:理性和感性

提摩西·加尔韦在《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那本书里说:

每个人的思维里面,都存在两个自我,自我1和自我2。自我1是个体行为的主导者和发起者,也是观察者,会给个体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而自我2则是身体本能,它是执行者,在经过自我1的大量的逻辑思考和运算后,自我2获得指令并负责执行。

换句话说,所谓的自我1就类似于我们常说的理性,或者说处于我们的意识层面,而自我2就类似于感性,往往处于我们的潜意识层面。

比如我们在一场羽毛球比赛中,发球时不小心发出了界。这个时候,自我1就会跳出来指责我们:你看看,怎么这么不小心,干嘛要用这么大的力,又丢了一分。紧接着,自我1还会向自我2发出“下一个球力量小一点”的指令。而至于自我2接收到指令后具体的执行,由于我们已经在自己以前练习的过程中养成了一套自动执行的习惯,所以自我2的执行过程,我们并不会过多的在意。

其实我们个体意识中存在的这两种不同的自我,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里也有类似的描述:人的意识里面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系统1系统2。只是两位作者对于1和2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但其本质是一样的,我们都可以简单理解为理性和感性,或者说逻辑和本能。

理解了我们身体里面有两个不同的自我,我们也就更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在何时使用的是何种自我在影响着自己。而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控制或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进而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02

越关注,结果越差:放下头脑才能发挥潜能

在我们的往常的认知中,对于要做好一件事情,特别讲究专注。我们大都认为只有专注于某一件事情,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至少较少出现错误行为。

而前面我们也聊过,我们的意识是分为理性的自我1和感性的自我2的。我们主观认为需要专注于某件事情时,其实这是在调动我们的自我1,希望通过理性来战胜自己的感性,让自己能够保持专注。但殊不知,这种调动自我1的过程,看似合理的,实际上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首先,自我1的要求太严格了,它会时刻提醒我们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而这种提醒在平时是动力,而在关键时刻则会让自己短时间内失去信心。

其次,如果我们调动了自我1进行理性思考,那么我们大脑运行的顺序是:自我1理性思考——然后发出指令——最后自我2执行。这个过程对于很多关键时刻,尤其是像比赛场上那种稍纵即逝的机会,我们往往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进行反应。很多人说脑子不够用,或反应慢,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用这种看似理性的思考方式处理问题,反而会影响到我们发挥本来的水平。很多平时技术实力很不错的运动员,最终在比赛中失分输掉比赛,其实往往都是因为心理因素。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关键时刻,很多教练都会对运动员大喊:什么都不要想,发挥自己就行。因为什么都不想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去调动自我1。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在关键时刻,真正的冠军运动员其实都是因为调动了自我2,通过身体的本能来处理事情才获得了更好的结果。而我们又从小被训练得要“三思而后行”,所以想要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就需要我们学会充分的发挥自我2的能量。

03

向冠军运动员学习,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获得冠军的运动员,看见他们在赛场上取得惊人的成绩,拥有突破极限的能力。其实,完全不用羡慕,我们只需要向他们学习下面这3点,也可以做到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1、懂得“镜像神经元”,用自我2主导学习

所谓“镜像神经元”,是指我们大脑中的一种细胞,这种细胞可以模仿别人的行为,并让自己进行完美复刻出来。比如完全不懂音律的人,可以跟着别人哼唱;婴儿并不懂得各种词语和语法,却可以在慢慢地学会说完整的句子。

这种复刻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举个例子。在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先背单词,背语法,然后通过自我1的逻辑和思考能力,将这些知识点进行组合。然而明明成年人的逻辑理解能力应该是倾于成熟的,但最终学习的效果却并不是很好。

再回过头看看我们小时候学说话时,其实完全不用背词语,也不用背语法,因为那时候自我1还没有这样的能力。但最终的结果呢,却跟长大后学英语完全不一样,上幼儿园前我们都能熟练的运用了。这其实就是我们的“镜像神经元”起了作用,让我们将眼前所看到的进行了复刻,所以我们看起来没有学习,最后却还是学会了。

而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其实也是如此。我们鲜少见到运动员拿着大本的书进行技巧的背诵,他们更多的是通过模仿。为什么?如果采用背诵技巧等方式,就相当于只是用了自我1,而自我2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没起作用。等到了实战或比赛时,通过自我1进行逻辑处理,然后再指导自我2进行执行的话,自己早被对手干掉了。

所以,当我们在进行学习新技能的时候,应该足够信任自我2,用自我2主导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当我们在真正使用这项技能的时候,便可以不通过自我1,直接用自我2的本能反应解决问题,会更容易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比如学习演讲,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记忆各种手势、眼神等技巧,而是可以找一位自己期望学习的对象,对着他的演讲视频进行模仿。这样当自己在真正演讲的时候,会不自主地就进入到那种状态当中了。

2、设计“幸运动作”,把行为与成功联系起来

经常看体育赛事的人会发现,为了让自己在比赛中表现出更高水平,很多运动员在比赛前都有自己的一个习惯动作,也叫“幸运动作”。

比如前NBA球星贾森·基德在比赛中罚球前,总是会摸一下自己的屁股然后对篮筐飞吻,以期投篮入筐。林丹每次参加比赛,背包里都要准备六把样式和手感都一模一样的球拍。美国游泳队的迈克尔·菲尔普斯,在大赛之前总是在听iPod,直到下水前几分钟才会摘去。

旁人看起来似乎和比赛夺冠毫无关联的动作,在运动员那里却像迷信一样,究其原因,其实是为了进行自我心理暗示。大多数运动员的“幸运动作”来源,跟他第一次体验成功有关系,他们会认为除了技术之外,这个动作也给自己带来了好运气。

当然,这种“幸运动作”也是另一种信任自我2的表现。这些问题我们无法通过理性的方式来分析,而是运动员心理感性的一面所主导后出现的结果。当自己对事情了解的越少,而又期望获得好的表现时,我们就容易为自己创造一个没有逻辑的行为来进行解释,这其实就是人的本能。

而这一点,对于我们日常工作来说,也很受用。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只能控制过程,对结果是没有掌控感的。而如果我们为自己设计了这样的“幸运动作”,将某些特定的动作与成功结合起来,其实能够很好的激活我们的“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也就是说,有了这种特定的“幸运动作”之后,我们对于达成某个良好的结果会更有自信,而这种自信,会进一步积极地影响我们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和表现。最后自然也就更容易获得更好的结果,不至于关键时刻掉链子。

不过,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点需要注意,所谓的“幸运动作”,只有我们真正的相信它,才可能对我们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倘若我们随意设计一个动作就当作“幸运动作”,甚至还等着出现好的结果,这种方式反而会适得其反。

3、利用“幻想工程”,充分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何为“幻想工程”?《超水平发挥:心理素质训练手册》一书中说:

幻想工程,是一种向我们的思想展示我们希望事情朝着何种方向发展的技巧。

意思是说,在关键时刻,我们要想象那些成功的画面。通过对这种成功画面的想象和感受,充分的激活自己的自我2,进而在接下来的现实中通过自我2让自己达到更高的水平。

当然,这种方式也决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想象,而是需要从场景、人物、表情到行动全方面进行。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还必须反复“切身感受”自己成功时的感觉,带着情感去想象,直到感受到了成功即将到来的事实。只有带着情感,我们才能充分的调动自我2。

运动员比赛前做好身体准备毋庸置疑,而真正高水平的运动员,还会做好心理准备,而“幻想工程”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准备。通过想象和感受整个比赛的场景,从观众到教练,从比赛过程的细节表现,整个过程会为自己的潜意识灌输一些强有力的成功画面和感觉,并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其挖掘出隐藏在内心深处与这些画面相符的表现和动机。

对于我们非运动员的人来说,为了成功地完成某个项目或某一重要目标时,也可以用到幻想这一技巧,并通过幻想帮助自己建立起更加强大的自我信念,从而带来更好的表现。所以,下次遇到某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前,我们可以使用这种对成功的画面“幻想”的方法,让自己提前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自己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但这种“幻想工程”的技巧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只能“幻想”,而非强迫自己必须成功。否则,必须式的成功会激发我们运用自我1进行逻辑思考,比如如何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或获得名次。而前面我们也说过,自我1的理性反而会阻碍我们的本能发挥。

04

写在最后

篮球之神乔丹的教练菲尔·杰克逊曾在《神圣循环》一书中说:

我们都曾经感受过身心合一的瞬间,如果我们完全沉浸在这种时刻中,就能与我们正在做的事融为一体。其中的秘诀就是不去思考,让你的但那哦从无穷无尽的繁杂思想中冷静下来,这样你的身体就能本能地做出训练中学会的动作,而不会被意识妨碍。

简单来说,我们放下思考、信任身体更容易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当放下思考时,运动员会从反应速度、力量技巧等得到爆发式提升,进而创造看似不可能的奇迹。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李宗伟打不过林丹?其中有个回答我印象深刻。李宗伟历史战绩不占优,多次大赛大比分负于林丹,所以越到后面的交手,越容易在可能取胜却又转瞬即逝的机会上丢球,在很多关键球的处理上不像之前一样果断,更不如落后的林丹果断,最终反而错失良机。

反观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类似的例子也不少见。竞聘时忘记下一页PPT的内容,谈判时忘记提关键条件,面试时回答问题思路断档等等,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太注意自我1,但逻辑思考的速度又没跟得上,最后就导致了自我2的失灵。

所以,要想关键时刻不掉链子,我们可以向冠军运动员学习这3招:

1、懂得“镜像神经元”,用自我2主导学习

2、设计“幸运动作”,把行为与成功联系起来

3、利用“幻想工程”,充分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