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人生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平淡无味!

人生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平淡无味!

时间:2018-08-31 03:41:16

相关推荐

人生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平淡无味!

愤怒可能是七情六欲中最难控制的一种情绪。

像怒不可遏、出离愤怒、冲冠一怒,关于愤怒的成语不胜枚举。

很多人,愤怒过后,冷静下来无限懊悔,懊恼的不是愤怒本身,而是愤怒带来的其他的无法挽回的后果。

林则徐初到广州禁烟时,一些腐败官吏百般阻挠,令他怒不可遏。蛋挞知道暴怒无济于事,还可能给那帮人找到攻击他的口实。于是,他写了“制怒”两个字挂在墙上,以此告诫自己。每当要发怒时,就看着墙上的“制怒”,讲怒气压下去。制怒,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南怀瑾曾经提到过一句话: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而脾气却很大。

让我们来看看管子是如何说为什么要制怒的。

“毒而无怒”,此言止忿速,济没法也。”怨而无言”,言不可不慎也;言不周密,反伤其身。故曰”欲而无谋”。言谋不可以泄,谋泄灾极。夫行忿速,遂没法,贼发。言轻谋泄,灾必及于身;故曰毒而无怒,怨而无言,欲而无谋。(出自《管子·宙合》)

这段话的大意是:这里的毒是指阴毒,也可以理解为阴谋,被别人伤害以后,暗中进行报复,一出手就要击中对方要害。最没有办法的人才会只知道愤怒,破口大骂、喊打喊杀,抑或破釜沉舟,图一时之快。后来的人解释为什么要毒而无怒:此言止忿速,济没法也。受到伤害一定会很愤怒,但一定要很快讲愤怒抑制住,不要发作出来。如果做不到止忿速,大发雷霆,造成的后果可能更无可挽回。只有把愤怒克制下去才有可能想出办法来。

后边的怨而无言,是说说话不可不慎。言不周密,反伤其身。有怨恨,有不满,不要挂在嘴巴上。说话不可不小心,说话不周密,被你怨恨的人知道了,反而会伤害你自己。本来有怨恨就不是一件好事,受了伤害才会有怨恨,而在受到伤害后把怨恨挂在嘴上,再像祥林嫂似的逢人就说,接下来的伤害,可能会更重,所以要怨而无言。应该怎么做呢?要欲而无谋,就是有了图谋,但是要装作没有。管子后任解读这四个字的含义:言谋不可以泄,谋泄灾极。如果图谋外泄,接下来的灾祸可能会更大。

这段话应该是管子讲给齐桓公的,目的是教给齐桓公如何对付仇敌的。

很多人觉得,我们一般情况下的愤怒又涉及不到国家生死,很多时候就是咽不下这口气。非要不争馒头争口气。

一般说来,人为什么会愤怒?生活中,人会对行为和结果进行一定的预测。如果局面失去控制、不在自己预想的范围之内,人会感到“不安”或“恐慌”。对于“不安”或“恐慌”的防卫反应或警告反应就以“发怒”的形式体现出来。

此外,人还有一种叫做“自尊感情”的情绪,即认为自己有价值的一种感觉。这和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尊心”不是一回事。如果有人对我们说“你这个人没有价值”、“作为人,你不合格”等,就会伤害我们的自尊感情。当自尊感情受到伤害时,人就会愤怒,这是保护自己自尊感情的一种行为。

即使我们不是位高权重、一言一行影响重大的人,作为普通人,容易被激怒,不懂得制怒,产生的后果也会产生很大的破坏性,不能图一时痛快,而遗患无穷,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那就更得不偿失。下边庄子的这则故事,虽然是讲的斗鸡,但是,说的却都是人的修养境界。

《庄子·外篇·达生》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这就是呆若木鸡这个成语的出处。

这则斗鸡的故事,影响不可谓不深远,包括日本的忍者、武士道,韩国的这样那样的斗士,甚至金庸、古龙乃至东南亚很多的小说家,都从这里找到了感觉。这些小说里,武功奇高、行事怪异的武林高手,很多都有呆若木鸡的感觉。

忍者神龟里的忍者,那些武林高手都是“冷血动物”,坐在那里就像“西门吹雪”,眼睛也不睁开,哪怕老虎追上来,千军万马杀过来,都是岿然不动。不出剑则已,出剑就要血流千里。这种气派,就是从庄子这儿来的。

我们简单说一下这则故事。

王每隔十天问纪渻子一次,第一次纪渻子说这只鸡方虚憍而恃气,就是说这只鸡还骄傲的不得了,胆量又小又骄傲,还有自复之气,经常是恃气而动。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虚而恃气?有没有虚荣心、傲慢心在作怪?有没有非得把人比下去,不服别人?自己心里是不是经常七上八下的?这都是虚而恃气的表现。过度的关注别人,被别人牵着走,而不是追问自己的内心,自己想要什么,又最该做什么。

第二次纪渻子说,犹应向景。这里的景就是影子的影。意思是说,这只鸡现在还不行,它的警惕性太高,有一点风吹草动,它一下就把眼睛转过去。这样下去就要弄成神经病了,影子一动,它就随时准备战斗。看到这的时候,我不厚道地笑了。其实,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呢,跟这只鸡的状态没啥两样。一遇大事,心神不宁,疑神疑鬼,哪怕有点风吹草动,就想毕其功于一役,一下解决问题,最后发现那不过只是风吹草动。

第三次纪渻子说犹疾视而盛气。意思就是,现在还不行,因为把它的怒气养起来了,只要看到对手,就雄赳赳的马上要准备去战斗,这还不是最佳状态。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可能都有过被鸡或者鹅追着咬的经历,也知道被鸡啄一下,或者被鹅咬一下有多疼,估计很容易理解这只被调教了一个月的鸡是什么状态。

这三种状态,其实很值得我们去反身自省,自己有没有“犹应向景”的毛病?有没有一听到风吹草动,就想这样那样的感觉?有没有疾视而盛气的感觉?这些其实都和我们的修为的层次有关。我们平常疑神疑鬼,特别是在人事关系上经常捕风捉影,草木皆兵,我们能不能把这种气平下去?

第四次纪渻子说这次差不多了。是什么状态呢,外边其他的鸡打鸣也好、雄赳赳气昂昂的四处窥视也好,这只鸡“已无变矣”。它听到其他鸡跑、跳、叫,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像没有看到,照样站着就像睡着了一样,就是呆若木鸡。这个故事的结尾看似很滑稽,就是其他的鸡离它很远,就不敢接近,跑开了。

这里庄子借纪渻子说鸡这时候的状态是其德全矣。这可不得了,因为在庄子的语境里,只有真人才能达到如此境界。

这则故事讲完了,我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培养自己的精神,《道德经》里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静重之气从何而来?检查一下我们自己有没有虚憍而恃气?有没有犹应向景?有没有犹疾视而盛气?能不能达到呆若木鸡的状态?《道德经》里的致虚极、守静笃,应该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今天正好翻看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品鉴人物才性的专著,刘卲说: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

呆若木鸡也好、致虚极守静笃也罢,启示都是说,人到最高境界必是平淡无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