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般若类佛经的出现 必须真正让佛教世俗化群众化 才能普度众生60

般若类佛经的出现 必须真正让佛教世俗化群众化 才能普度众生60

时间:2022-04-24 05:33:25

相关推荐

般若类佛经的出现 必须真正让佛教世俗化群众化 才能普度众生60

大家好,我是善文忠,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佛教史。并希望大家积极关注和留言,谢谢。

咱们接着上一篇继续

第二部分,大乘佛教开始隆重登场

到了公元一世纪左右,上面所说的四个基础相对具足之后,佛教在安达罗地区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大乘佛教开始隆重登场了。

在整个大乘的思想体系中,最先出现的是般若类的经典。因为讨论的问题面最广,理论色彩最浓,影响也最大,所以这一时期的大乘思潮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当唐朝,玄奘法师编译了《大波若经》六百卷,其实还有很多大乘经典,虽然并未标明般若二字,但是指导思想还是属于般若系统的,它们的数量应该不会小于编成《大波若经》的部数。

这类经典,并不是在一个时期,在一个地区来完成的,从咱们中国翻译佛经的历史来看,最早的经典可能是《道行般若经》和《放光般若经》,《道行般若经》也叫《小品般若经》,《放光般若经》也叫《大品般若经》。这两本经中,须菩提和舍利弗,这两位佛陀的弟子光荣出镜,主要内容都是通过他们两个人的说法和探讨来呈现。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金刚般若经》也就是咱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金刚经》,言简意赅,比上面说的两部经出来要更早,这些都是学者的推论,不必较真,因为他们也没搞明白。

在《道行般若经》里边有这样一段记载,此般若波罗蜜多经,佛灭后,起于南印度,从南方进于西方,从西方进于北方,就是说这部佛经是从南印度安达罗地区出现的,然后先向西再向北进行传播,最终在西北印度实现了进一步的成熟。

首先,在咱们中国大名鼎鼎的《金刚经》,说世俗世界的一切现象,也就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人们所见所思维的一切对象均属虚妄,人们用语言说表达的事物,包括佛所说法,都非真实。因此佛所说法不可以言说取,也不可以相取,把握佛的真髓,只有去把握实相,就是真实,而实相则是非相,是无相,既不可言说,也不可思议。

在这种理论体系下,菩萨修道者达到心清净的办法是什么呢?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让自己的精神世界,绝对不受认知对象的支配,处于一种相对超脱物外的状态。

这种观点在当时有很普遍的社会意义,它主要针对的是以声闻弟子自居的早期佛教徒,因为那些人他们是从佛说出发,把佛所说的一切法,都视为当然的真理。而《金刚经》中说,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而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

作为早期佛教哲学代表的说一切有部,他把分析法相,当作自己的理论出发点,《金刚经》则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小品般若经》给予了更系统的理论论述,他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假的,是由于因缘合会,是因缘所生。世上没有什么可以离开内外条件而独存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多种因素的组合,受多种关系的制约,因此,一切具体存在的物,都不会有本身固有的自性,而无自性就是空。

世人之所以把现实事物看成是有自性的,是实在的,那是象。名字言说的结果,自信和实在,全是名相概念,强加给现实事物的,因此凡属名相概念和思虑的对象,全是虚妄不实的。在这里面,因缘合会,名相概念,不能说是非存在,也就是所谓的非非有,你不能说他没有,但是只能称为假有,名相和概念强加给因缘合会法的自性,本质是无,名叫性空。

所以假有和性空就成了般若类经典,此后普遍承认的两个基本命题,般若类经典比说一切有部更加强调,智慧在解脱之中的决定作用和统帅作用,所以特别用了般若这个词儿来标这些经的名字。

般若的概念分析

般若指的是认识世界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智慧,智慧探讨的是真理,佛教称之为真如。当然,还有实相、真谛等很多个名字。指的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或者是真实面貌,《小品般若经》既是指真如、假有、性空的道理,也是指对假有性空这一道理的认识。此外的真如,早期被翻译成本无,意思是说,世人是做真实的事物,本来是不存在的。真理只有通过对世人的认识加以否定,才能达到,因此,本无这个概念,更加生动的揭示了真如的内涵。

《小品般若经》和《金刚经》相比,最显著的差别就是在论书性空、假有的同时,提出了方便善巧这些概念,作为般若智慧的重要辅助,不可能本身是空洞的抽象理论,而方便善巧的是般若的时机运用。方便和善巧要求在般若理论的指导下深入世俗社会,深入众生的生活,为他人弘扬佛法,以为自己积累功德,这一点既可以作为出家僧尼处事的手段,也同样为在家的居士开拓出了,出世超脱的广大的门路。

方便善巧被当作了般若智慧的实施,他就把整个大乘思潮的世俗化、群众化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武器。这就使早期佛教那种严峻的禁欲主义和悲观消极避世主义,得到了根本的改造,也就成了佛教得以扩大,影响广泛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三部分,总结

般若类经典只是初期大乘类思想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它并不是全部。当时大乘思想种类繁多,观点也并不完全一样。还处在各自发展的阶段,还没有被统一整理。

举例,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安达罗地区还出现了一个方广部的派别,他们倡导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他们主张,人们所看到的,那都是佛的示现和变化,佛所说法,佛接受布施等等,本质上空无所有。同样,僧团也不是实体,供养也没什么福报。甚至他们还主张,在信仰和践行一致的条件下,出家人可以结为夫妇。这些说法,都包含了大乘空宗的思想。

这些理念本身而言,还是相对比较初级的,还很不成熟和完善。但是你是不是看到了一个影子,就是藏传佛教里怎么还有出家人结婚的说法,在这里有了一点端倪。

总之,除了对于这个时期佛法本身的丰富和变化,做了简要的说明之外,还有大量的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分析,如果您看过其他的佛教学专业书籍,你就会发现,大多数的学者对这一时期,都是一笔带过。

我们之所以要结合历史、政治、经济、战争以及风俗文化,这些要素的变化来一块讲,是宗教和一些思想体系在内的社会科学,你要想搞明白他是怎么回事,就必须跟社会演变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必须得有一个时空性,是立体的。把研究对象放到具体的时空中。

一种社会科学,既然在你向对方施加影响的同时,你势必也会受到对方的影响。

佛教绝不仅仅是思想体系本身的嬗变和演化,其背后都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实的原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