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苏轼《水调歌头》:飘逸浪漫的想象洒脱旷达的襟怀

苏轼《水调歌头》:飘逸浪漫的想象洒脱旷达的襟怀

时间:2020-08-12 23:43:36

相关推荐

苏轼《水调歌头》:飘逸浪漫的想象洒脱旷达的襟怀

本文乃谁知盘中餐吗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这首词的前面有一篇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说明写作的时间、缘起和彼时心情。

词的全文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仁宗嘉右二年(1057)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等职。谥文忠。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却隶属旧党。

在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剧烈争斗中,屡遭挫败和贬谪。在文学上,苏轼为北宋继欧阳修之后又一位倡导革新的文坛领袖。他才华横溢,博识多能,诗、词、文章等方面的成就都达到时代的巅峰。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传世。对词的发展,他的主要贡献是突破“词为艳科”的樊篱,以其卓越的创作实践扫荡五代以来“香而软”、“香而弱”的绮靡词风,开创了豪放词派。本篇是作者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任太守时所作。

词前小序写明,这年中秋之夜他通宵饮酒赏月,酒醺之后,词兴大发,对景生情,抒写了个人襟抱和对爱弟苏辙的怀念。词以赏月为线索,上片写因赏月而萌生天上仙境之想,下片写望月怀人并引发出对人生和现实的哲思。通首景、情、理三者冥合贯一,挥洒自如,超旷绝伦,为苏词中的精品。

这首词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撮其要者,有以下几点。

起伏跌宕的心理外示。苏轼写此词之前,因在京受新党排斥,自请外放,通判杭州。熙宁七年九月徙密州知州。由通判而升任知州,说明朝廷还没把他忘怀,如今又逢中秋佳节,能不“欢饮”?但想到眼看密州任满,瞻念前景,是吉是凶?他主观上当然渴望得到信任和重用,以施展其远大政治抱负,但凭经验已预感形势的发展将对他不利,唯一能说心里话的弟弟又不在身边,因而中心郁闷,以至“大醉”。这首中秋词正是作者复杂多变的心理流程的艺术反映。起始两个问句,似问又似非问,显示对明月和仙境的惊赞、神往,进而想要“乘风归去”。

转念又耽心不胜仙宫的凄寒,还是人间欢乐温暖。思前想后,辗转无眠,若能和亲人一同叙谈叙谈该多好,然而连这一点也办不到,他于是迁怒于月亮:为何偏在人家伤别时显得格外团图,好象故意跟人作对似的。终于,他似乎平静下来,想起人有聚散,月有圆缺,本皆正常现象。至此遂以良好祝愿作结。往复曲折,忽起忽落,充分表现作者出世与入世、希望与失望、苦闷与达观等相互纠葛的内心世界。

其次,审美思辨的融合和切入。我国的传统文论有重情、尚志和情、志并举的区别。苏轼主张“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倾向于情感与思志、“妙理”与“豪放”之情的高度融合和统一。中秋词忠实记录了作者矛盾复杂的心理流,却不给人以消沉悒郁之感,原因就在于它不是单纯浅露地表现伤感和愤激,而是融理于情,“以理御情”,赋情感以刻深厚重的哲理内涵。词的开首两个问句和下片的问句,把主体的感情潮水两次引向高涨,作者似乎要将久已积压的满腔激愤喷泄无遗,但紧接着却都一一化解为冷静的人生思考。“何似在人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使之从伤感和愤藏中解脱出来,表现为一种洒脱而旷达的襟怀和超然物外、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处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同词的形象整体和情感逻辑紧相联系,并为抒发情感服务,因而成为全词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起着深化和丰富艺术境界的作用。虽然用理,却“不涉理路,不落言签”。

这个特点在苏轼其它词作中,也时有表现。

复次,鲜明的浪漫色彩。这首词明显受屈原《天问》、李白《把酒问月》的影响,大有飘逸浪漫的风概。词以咏月始,以咏月结,从望月、羡月、舞月到妒月、恨月,马至替月分解,用拟人的手法,飞驰的想象,并穿插以美丽的神话传说,成功地创造了一个空灵、莹彻和高洁的艺术境界。句句写月,又句句写人,亦月亦人,从月的形象中脱化出一个超然尘俗、风流自赏的主体形象。正是这种“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的境界和形象,带给人以极其丰厚的审美感受和魅力。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首词的巨大成就和影响可见一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