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有声电影是如何诞生的(中)

有声电影是如何诞生的(中)

时间:2021-10-06 06:53:34

相关推荐

有声电影是如何诞生的(中)

上次说到萨姆·华纳决心发明真正具有实用性的有声电影技术,他不是第一个这么想的人。

1915 年,哈罗德·阿诺德(Harold Arnold)在贝尔实验室使用真空管放大器、电容传声器和平衡舌簧扬声器来改进录音设备,这后来成为重要的技术基础。

西部电气和贝尔的工程师在 1923 年发明了一种在蜡盘上同步录音的方法,拍摄的时候通过传动装置将蜡盘和摄影机连接起来,保证二者同步运转,放映过程也以类似步骤操作。到这一步,离最后的成功已经越来越近。

所以,当 1925 年萨姆在莱文森邀请下去位于纽约的贝尔实验室参观新的声音实验演示时,他已经预见到有声电影的出现将为期不远。萨姆是坚信有声片前途的,不过问题是必须说服公司里最后拿主意的哥哥哈里。

哈里一度认为真正的大制片厂都不会瞧得上有声技术,而艾伯特更直接了当地说:「这种技术毫无用处。」因为哈里曾在十多年前参观过一种名为 Kinetophone 的录音技术,那是爱迪生发展的,银幕上有一个人在说话,但所谓「同步的」声音要滞后好几秒,况且听起来尖锐刺耳,如果这也能投入到使用,恐怕观众都要集体退场了。所以,失败的先例让哈里对有声电影不抱指望。

别的大制片厂是明确反对这种尝试的,早期电影的先驱大卫·格里菲斯也实验过有声片,他拍了一个有声的片段来介绍他 1921 年出品的电影《梦幻街》(Dream Street)。格里菲斯的举动被人称为「职业性自杀」,大多数人是这么思考的:世界上既然只有 5% 的人说英语,要是给电影配上声音,那不懂英语的外国人就都自动被排除到观众范围外了,这对大力倚重国外市场的好莱坞老板们来说,无异于自断财路,当然不干了。有人说:「默片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使用同一种语言。」戏院老板则说:「我们坚持放映默片。」

萨姆费尽了口舌说服哈里参观最新的演示,并希望将公司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有声片的拍摄上,以便在未来抢占先机。哈里思考良久,心里另有主张,他认为,当前不要急于发展「说话的电影」,应该把有声电影定位于引入「音乐」上,——那才是观众已经习惯的观影方式。

早期的戏院一般都会雇佣乐团,在放映电影时候根据剧情伴奏音乐,这是很大的一笔开销,对于很多中小戏院的老板来说难以承受,如果能把音乐录好,自动加到片子里,肯定会很受欢迎。所以哈里说有声电影应该首先向音乐片发展,至于让演员说话,还是以后再说罢。

这不是萨姆的真正目标,他觉得:「如果我们能让银幕上响起音乐,那为什么不让他唱起来呢?观众希望听到演员的声音!」

不管怎么说,华纳公司总算确定了朝着有声电影进军的方向。1925 年,华纳买下拥有相关资源的 Vitagraph 公司,不久后又与西部电气共同成立了 Vitaphone 公司,新的技术也以 Vitaphone 命名,他们拍摄短的有声片作为实验。

西部电气背后倚赖世界上最大的企业之一 AT&T,所以财力无忧,而且在专利权上可以轻易地击退别的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通过提供专业的技术人员很快地促进现有戏院完成放映有声片的设备改造。

华纳拍摄的严格意义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1926 年的《唐璜》(Don Juan),由著名影星约翰·巴里摩尔(John Barrymore)主演,这部影片和当时的默片在形式上并无太大区别,其创造性在于先期录下了部分音乐,当习惯了现场演奏的观众听到电影自己发生的声音,还是兴奋异常,《唐璜》获得的巨大成功,为进一步发展有声片奠定了基础。

(待续)

关于作者

magasa,影评人,电影史研究者,《虹膜》电影杂志主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