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王献之:是真名士自风流

王献之:是真名士自风流

时间:2020-06-12 22:53:51

相关推荐

王献之:是真名士自风流

正如俗语谓:“是真名士自风流。”其实此句俗语指的是是有真正才华的人方能真风流。张怀瓘曾这样评论过王献之的书法是“最为风流者也”,我们将王献之的展卷一览,相信人人都会认同张氏的判断。而王献之的风流不仅仅来源于他的书画作品,更是来源于他的超绝的才华。

王献之作为王羲之的第七子,从小便培养了他喜好书法的兴趣,使其养成了对于书法不断思考的一个过程,以至于到最后王献之在书法上的影响力并不低与其父亲王羲之。他变王羲之古雅质朴的内擫(ye)笔法为妍美开张的外拓笔法,使书风更加变得研美。并且突破了传统的行书,草书,楷书的限制,自创了“破体”书法,又被称之为“大令体”,这种书法是将楷书、行书、草书融为一炉,浑然天成,且风格独特。如作品《十二月贴》(如图1)《鸭头丸帖》(如图2)

图1 十二月贴

图2 鸭头丸帖

这两幅作品所呈现出来一笔贯势,笔法随心而动,逸气横生。此处将《十二月贴》进行细致讲述,相传米芾曾将此贴原件进行收藏,南宋曹之格将之辑刻在《宝晋斋法帖》中。

本帖能够较为明晰的看出王献之的书法风貌,在此帖起首四字,明显看出是属于行书范畴,点画充满了浑厚饱满的特点,能够体现出晋人尺牍特有的书写的方式。第四个“割”字末笔开始纵横联属,牵掣奔腾,从第二行开始几乎是一笔挥就,其中行书、草书都存在,大小变化,错综其势,上下勾连,气度恢弘。第三行通体上表现为结体开阔,“恸”字在字体上表现出体态稳重之感,然后接着是三个字纵意挥洒,后四个字则体态大开,颇有吞吐之感。最后“庆等大军”这四个字更加的表现出风流俊宏,神采照人。该帖的用笔在王献之的书法中也比较有代表性,米芾曾评曰:“此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我们可以从整体章法上看出,该帖不论是在大小、开合、疏密、轻重、连绵等手法上都均一任天然,初看不经意,而法度俱在,其超迈之气又不受法度的束缚,随着情感和灵感的迸发而俊采驰纵,这也是王献之开拓出来的一种审美境界。这也使得他能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标杆性的人物。王献之擅长楷、行、草体,但现存的作为大多为古摹本和刻贴本,著名的墨迹本有草书《鸭头丸帖》;刻本有《洛神赋十三行》(如图3)和行草书《十二月贴》等等

图3 洛神赋十三行

《鹅群帖》(如图4)行书、草书互用,笔画连绵相属,显现的气势奔放,无拘无束,极富个性和想象力,从中可以看出王献之豪放不羁的性情与书法功力的高度结合。

图4 鹅群帖

王献之之所以能够在书法上与其父王羲之相媲美,其贡献有三点:

一:王献之对书法的杰出贡献,他将其父书写内擫笔法演变成为外拓笔法,将王羲之的书法演变为笔迹流泽、婉转研媚的新体。

二:将行书、草书进行了一次破体,以一种崭新的艺术面貌呈现出来,创造了“破体”书法。

三:王献之在书法的形式上发展了“一笔书”,使得书法更为简单,流畅,书写气脉更为通畅,在风格上更为潇洒。

综上,王献之在书法领域不断进行传承且创新,以至于能够标新立异,对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PS:希望在西方文化泛滥的今天,能够正视我们自身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