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气虚血虚吃什么好_气虚体质的表现_血虚是怎么引起的

气虚血虚吃什么好_气虚体质的表现_血虚是怎么引起的

时间:2021-06-27 07:52:10

相关推荐

气虚血虚吃什么好_气虚体质的表现_血虚是怎么引起的

气虚则胖,血虚则瘦。人的提醒胖瘦取决于气血,气虚则胖,血虚则瘦;大家或许会发现,一般长寿的老人,体型都是不胖不瘦的,不胖表示他的气不虚,而不瘦正代表了他血不虚;做到气血不虚、人们当然也会健康长寿。那么,气虚血虚吃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1血虚是怎么引起的

一、失血过多:因外伤失血过多、月经过多,或其它慢性失血皆可造成血虚证。由于出血过多,日久则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响新血的生成,继而加重血虚。

二、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营养不良等原因,均可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足,而导致血虚。

三、慢性消耗:劳作过度、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呕吐下利等耗伤阳气阴液;劳力过度易耗伤气血,久之则气虚血亏;劳心太过,易使阴血暗耗,心血亏虚等,均可导致血虚。

2气虚体质的表现

想要分辨自己的身体是否有气虚的情况存在,那么首先就应该观察体形,如果体形过于消瘦或者是偏胖,那么就需要考虑是否是属于气虚了。以唐朝为例,在那个朝代以胖为美,大名鼎鼎的杨玉环就是属于胖的体质。一般情况下,气虚的患者都是比较偏胖的,但是这个胖属于虚胖,表现为皮肤松弛不紧绷。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方面具有一个专有名词,那就是尊荣人,也就说这些人平日里养尊处优,缺乏体力劳动,这类型的人就更加容易出现气虚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气虚体质的人群不耐寒热,只要一边热就非常容易的出汗,而降温之后非常的怕冷,所以就显得非常的娇贵,在古代都是出现在大富人家比较的多。除了以上的这些情况之外,气虚体质的人群也容易出现疲乏的情况,并且讲话的声音也是比较低的,很容易患有感冒或者是内脏下垂这类型的疾病,例如胃下垂或者是肾下垂等的情况。

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了体形不正常,身体也变现为容易疲倦、乏力,脸色惨白,出现盗汗、心悸还有食量减少,舌苔的颜色也变白,脉象也显得示弱,那么很有可能就是身体出现了气虚的情况。如果气虚的情况没有得到及时的调养,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不仅仅以上的症状加重,同时患者也会出现脱肛、子宫脱落、精神倦怠、尿频、男性遗精女性白带异常等等严重后果。

3气虚血虚吃什么好

绿豆、红枣各15枚,红糖适量。绿豆在锅内煮开花,红枣煮熟,加糖食用,每日一次,15天为一疗程。

花生仁30克,大枣10枚,蜂蜜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20天为一疗程。

猪皮100~150克,黄酒半碗,红糖50克。以黄酒加等量清水煮猪皮,待猪皮烂熟调入红糖,每日两次分服。

菠菜250克,开水煮熟,打入鸡蛋1~2个,吃菜喝汤。

羊骨250克,黑豆30克,枸杞20克,大枣20枚。一同加水煮沸20分钟后去骨,加入少许食盐调味,饮汤食枣与豆。

山药30克,人参6克,大枣10枚,瘦猪肉250克。加水适量,煮熟同食,至愈为止。

黑木耳20~30克,熬汤后加适量白糖温服,每日一剂。

龙眼肉10克,与冰糖适量泡开水代茶饮,每日一剂。

乌骨鸡一只,去毛及肠杂,斩块加水适量,与黄芪50克共放入瓦锅内,隔水炖至鸡肉酥烂,加少量食盐调味,佐餐饮汤食鸡。

4血虚患者辨证施治

1.心悸病中见血虚证

证候:心悸,头晕,失眠多梦,面白无华,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脉细弱。治则: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主方:归脾汤。方药: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炒、党参、木香、甘草炙、生姜、大枣。

2.虚劳病中见血虚证

临床表现每以心、肝血虚症状为主。

(1)心血虚 证候: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或结代。治则:养血安神。主方:养心汤。方药: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党参、麦门冬、五味子、炙甘草、柏子仁、茯神、灯芯草、莲子。

(2)肝血虚 证候:头晕、目眩、耳鸣、胁痛、惊惕不安、月经不调、经闭,甚则肌肤甲错、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弦细。治则:补血养肝。主方:四物汤加味。方药: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

3.眩晕病中见血虚证

证候: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白无华,唇甲苍白,常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失眠等。治则: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主方:归脾汤。方药: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炒、党参、木香、甘草炙、生姜、大枣。

4.头痛病中见血虚证

证候:头痛头晕,隐隐作痛,遇劳加重,面色少华,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治则:补养气血。主方:八珍汤。方药:晒人参、白茯苓、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5.便秘病中出现血虚证

证候:大便干结,排出困难,乏力,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口唇色淡,脉细。治则:养血润肠通便。主方:润肠丸。方药:当归、生地黄、桃仁、火麻仁、枳壳。

6.出血性疾病中见血虚证

证候: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耳鸣,心悸,脉细无力等。治则:补气摄血。主方:人参归脾汤。方药:黄芪炒、白术、当归、白茯苓、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炒、晒人参、木香、甘草炙、生姜、大枣。

7.发热病中见血虚证

证候:发热,夜重昼轻,心悸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数。治则:清热养血。主方:当归补血汤。方药:当归、黄芪。

5气虚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法

1.肺气虚

证候;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治则:补益肺气。主方: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防风等。

2.肾气虚

(1)一般肾气虚证证候;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治则:补肾益气。主方:肾气丸加减。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党参、白术。

(2)肾气不固证证候;除一般肾气虚证外,还有小便频数清长,或余沥不尽、夜尿多、遗尿;或男子遗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量多;或月经淋漓不尽或胎动不安,滑胎者。治则:补肾固涩。方方:肾气丸加减,或用金锁固精丸、缩泉丸。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桑螵蛸、金樱子、益智仁等。

(3)肾不纳气证证候;在肾气不固基础上,见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短,动则喘甚者。治则:补肾纳气。主方:七味都气丸加参附龙牡等。方药:五味子、熟地、丹皮、泽泻、茯苓、山萸肉、淮山、枸杞子、菟丝子、附子、人参、龙骨、牡蛎、蛤蚧、冬虫夏草、海龙、海马等

3.脾气虚

(1)一般脾气虚证证候: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治则:健脾益气。主方:六君子汤。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法半夏、陈皮。

(2)中气下陷证证候:脘腹重坠作胀,食入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见少气乏力,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治则:补中益气。主方:补中益气汤。方药: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升麻、柴胡、当归、枳壳、法半夏、陈皮。

(3)脾不统血证候: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治则:补脾摄血。主方:归脾汤。方药:黄芪、当归、元肉、木香、远志、酸枣仁、生姜、大枣、党参、白术、甘草、阿胶等。

4.心气虚

证候: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治则:补益心气。主方:四君子汤,养心汤。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远志、当归、柏子仁、酸枣仁等。

5.阳(气)虚

证候:面色晄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治则:补阳益气。主方:参附汤。方药:人参、附子、黄芪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