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回归审美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回归审美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0-05-15 19:23:33

相关推荐

回归审美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唐晓敏

一直以来,《语文》课本是“文选”,所选的文章,主要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第一属性是审美。这自不必说,语文教学中的“文”,还有“文字”、“文化”的意思。而中国文字、文化,也都具有审美特点。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文”而“郁郁乎”,不仅是说周代典籍很丰富很重要,也是说周代的这些典籍显示出了美,能够给人美感。《论语·雍也》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也是君子的风度,也就是君子的美。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的第一段话就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也是展示天、地、人的美。“日月叠璧”是天之美,“山川焕绮”是地之美。饶宗颐先生讲:中国所尚的‘文’,最初由文字的‘文’演进为形文、声文构成文章之文,文字与文章的多元综合形成了文学的‘文’、文化的‘文’,如果把‘文’作为花样看就有天文、地文、人文之别,而推为原始作为图案花样来看其源头就是陶器上的纹饰与符号,中国的文字与书法、文学、文化之间有着紧密而微妙的联系,汉字先天地具有文学性、艺术性、文化性。”(见《放歌丹青——中国文化名家访谈录》(第三卷)康守永 薛晓源主编,第14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说,语文具有鲜明的审美属性,语文教学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应该是展示中国文学的美、中国文字的美。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内容,是美的。传统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具有审美化的特点。古人分析文章,往往也是展示和讲述文章的美。他们对文章的美往往有非常深刻的感受。分析文章之时,并不像今日语文教育这样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而是重视对文章的感受。如林云铭分析庄子文章特点时,着眼的是庄子的技巧之美,说庄子的文章“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雾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茅坤谈到苏辙文章风格时,说苏辙文章“冲和澹泊,遒逸疏宕,大者万言,小者千余言。譬之片帆截海,澄波不扬,而洲岛之棼错,云霞之蔽亏,日星之闪烁,鱼龙之出没,并席之掌上。”近人钱基博评价韩愈的文章时说:“《送孟东野序》、《送高闲上人序》,凭空发论,妙远不测,如入汉武帝建章宫,隋炀帝迷楼,千门万户,不知所处;而正事正意,止瞥然一见,在空际荡漾,恍若大海中日影,空中雷声。此《庄子》内、外篇,《逍遥游》、《秋水》章法也。”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教学,非常重视朗读。古人历来如此。语文教育,叫作“读书”,“读书”是要出声的。不同于“看书”。“读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把文字的美表现出来。文字首先是具有声音美的。而这种声音的美,光看是体会不到的。必须读出来。文字不仅有意义,还有意味。意味也是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声调不同,意味就可能完全不同。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诵有利于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但文章的内容,其实不简单的是“主题思想”,还有感情,而感情不能离开作品的形象的世界。因此,所谓理解文学的思想感情,与感受文学的美是同一个过程。

多年来,谈到语文的性质,多是认为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后来又加上了“人文性”,认为语文的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些看法,其实是不得要领的。工具性是对主体性而言的,当人“用”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就用了工具性。如人们用音乐来宣传什么,音乐就有了工具性。在学科教育中,语文有工具性,数学也有工具性,工具性并非是语文独具的性质。人文性是与科学性相对而言的。不独文学有人文性,哲学、历史以及人类学、社会学都有人文性。工具性、人文性,都不是语文的根本属性,甚至也可以说,不是语文的重要属性,语文的最重要的属性,应该是审美性。这是语文的第一属性。语文教育应该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这样,在基础教育中,审美教育才能够真正“撑得起”,现在只是把音乐、美术看做是审美教育,而忽视了语文的审美教育属性,这是很不合适的。审美教育也显得太单薄,“撑不起来”。而审美教育,其意义并不亚于德育、智育。而且,审美教育做好了,德育、智育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如爱国教育,只是讲大道理,学生可能只是“如风过耳”而已,但美好的诗文,却能够让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唤起人的热爱祖国的感情。王蒙讲:他有一年在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的晚会上,听到合唱以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为歌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在那样的场合,想起历史上有过的繁荣与美好,感动得热泪盈眶。王蒙由衷地说道:“哪怕仅仅为了欣赏辛弃疾的诗词,下辈子,下下辈子,仍然要做中国人。”而写有这句话的文章发表之后,又感动了众多读者,引发不少读者的共鸣,说读得涕泪交加,此之谓“精神家园”是也。(王蒙着:《王蒙谈文化自信》,第9页,人民出版社)室美育搞好了,其他的事情也自然能搞好。张世英先生讲人生四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最高的就是审美境界。语文帮助人达到审美境界了,学生有了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有了对语文文字的敏感,有了广阔的胸襟、开阔的视野,有了对人生的热爱,对同胞乃至对万物的关怀与同情心,语言的“运用”还会成问题吗?语文教育包括《大学语文》的教育《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回归审美。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的语文教学,时间大半都用在“做题”上了,学生能有什么兴趣呢?若能展示语文的美,让学生感受体验到语文的美。那么,即使是想让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都是做不到的。对美好的东西,谁能没有兴趣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