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诗词微塾】格律诗中的拗救技巧

【诗词微塾】格律诗中的拗救技巧

时间:2022-09-23 10:29:12

相关推荐

【诗词微塾】格律诗中的拗救技巧

走进诗摘词选,品味诗意人生

诗摘词选投稿邮箱mm0127m@

诗词微塾

格律诗中的拗救技巧

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

【本句自救】

本句自救,即谓在同一句中用拗救,一般用于对孤平的拗救。

【五言拗救】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第一字不能用仄声,否则全句除了韵脚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成了孤平。(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必须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仄平平仄平。

例如《复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现第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就必须改用平声“今”了。

【七言拗救】

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第一句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第五字就改用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

【对句补救】

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句补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很多诗人喜欢用补救,因为它令得诗句的平仄有所起伏,甚至是第一字,诗人也喜欢救一下。如《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句第一字该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为平(“三”);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仄(“卧”),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声(“人”)。

【本句自救和对句补救混用】

比如《解闷十二首》之一:

草阁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飞初。山禽引子哺红果,溪女得钱留白鱼。

严格的格律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此诗的平仄为: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对句补救(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

实际上,在“一三五”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见的。象《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风”,但是第一句的“猿”就未救。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拗而未救。

【拗而未救】

拗而未救,破坏了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但是这些都发生在“一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现孤平或三平调,就是可以容忍的,确切地说不能算拗。另外还有一种拗,出现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这里不讨论。但是有一种拗句,在唐诗中用得相当多,不能不提一下。请看《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本该是“平平平仄仄”,却写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

平声,违反了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逢双必反的规律。

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几乎每一首都用到这种特殊句型。如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衰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第七句即是这种句式。

由于这种句型用得实在太多(经常用在第七句),几乎和常规句型一样常见,我们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当成一种特殊的律句。诗人们之所以喜欢用这种特殊句型,可能是因为常规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中有三个平声,虽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调,读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以干脆变一变。值得注意的是,在用这种句型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不能不论。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诗词微塾】对仗十七法【诗词微塾】格律诗用韵十忌【诗词微塾】诗词的格律细则【诗词微塾】“诗中三昧”之对仗

【诗词微塾】“诗中三昧”之平仄

【诗词微塾】“诗中三昧”之押韵

【诗词微塾】传统词曲中的格律

【诗词微塾】平仄、用韵及对仗

【诗词微塾】律诗对仗技巧的变化

【诗词微塾】格律诗写作章法(上)

【诗词微塾】格律诗写作章法(中)

【诗词微塾】格律诗写作章法(下)

【诗词微塾】诗词创作三十六技法

【诗词微塾】格律诗中的对仗通病

【诗词微塾】绝句的初学要旨及章法

【诗词微塾】格律诗节奏的基本规则

【诗词微塾】浅谈格律诗的“六要六戒”

【诗词微塾】格律诗词写作十大基本技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