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京剧知识】蔡英莲:嗓音教学的点滴体会

【京剧知识】蔡英莲:嗓音教学的点滴体会

时间:2020-05-22 02:08:32

相关推荐

【京剧知识】蔡英莲:嗓音教学的点滴体会

我做学生的时候, 对正确发声的科学道理并不怎么理解。喜欢唱高音, 而唱低音费力, 声音偏尖、挤。有时演完戏嗓子累得说不出话来。老师听我吊嗓后, 指出过我的发声有问题。

实践告诉我, 优秀的声腔艺术, 必须用完美的嗓音才能体现出来。所以, 我决心请声乐老师象大夫一样医治我在发声上所存在的毛病。近几年, 在声乐老师何敏娟的帮助下, 我对自己在唱法上出现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采取了一系列办法进行了长期的训练。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京剧演唱艺术在吐字上, 讲究字头清晰有力, 并注意字腹的辙口和字尾的收声。

以前, 总听老先生们讲“嘴皮子要有劲”, 唇、齿、牙、喉、舌各部分的着力点要准确。可是, 长期以来, 由于我不能正确理解老先生讲的要领, 而形成“ 嘴皮子” 倒是字字象崩豆一样有力了, 但相反把字咬的过紧、过死, 共鸣用不上, 造成声音又瘪、又挤、口腔肌肉僵化。根据这种情况, 声乐老师为我选了几首民歌作为开声练习。训练时,让我打开口腔, 咽喉肌肉放松, 气息下沉。在唱字时, 要求我把上腭抬起, 并要有“吸气” 的感觉, 带着鼻腔共鸣来吐字、出声,随着沉气、送气, 在字腹部分形成圆润的声音, 并在鼻腔共鸣点上结束字尾的收声。

这样就能达到三点成一线一头、腹、尾都统一在共鸣部位上, 在口腔、鼻腔、头腔、气息各部器官的密切配合下, 发出的声音既明亮又甜润。随着不断地练习, 使我的音色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那种又干、又挤、又瘪的声音少多了。在练习的同时, 声乐老师又发现我的气息不稳, 有时气僵在上胸部, 使横隔膜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另外,在唱中、低音时, 我上腭容易塌下,气息也随之懈怠, 加上喉咙紧张, 造成了长期以来胸腔共鸣用不上,低音没“心儿”,发“虚”。面对具体问题, 张君秋老师对我说“唱戏, 就是唱气。我每次吊完嗓子后, 就感到饥饿。这说明我的发声, 动力在两肋和丹田。你们在唱时, 不要用嗓子喊, 不要贪高调门, 要用气唱。”老师指出我的问题后, 声乐老师就在中、低音区里加强对我的嗓音训练。每次唱时, 要求我上腭抬起, 稳定, 不要乱挤乱动, 随着吐字和行腔, 二肋象弹簧一样拉开, 在保持气息下沉的前提下,要求“坐住气”唱, 并做到“气沉丹田”。这样循环反复, 用气就通畅了,唱的欲望也增强了。这时, 我对张君秋老师说的“唱戏, 就是唱气” 才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当自己练了一个时期后, 明白了唱高音时要多用气, 各部发声器官指的是口腔内部、共鸣部位、两肋、丹田等等要高度积极, 声音才能打进头腔。而唱中、低音时, 要少用气, 但口腔、鼻腔、胸腔、两肋的功能要照常的发挥, 不能认为低音不费力, 就可以松劲了。这一阶段的练习, 使我在嗓音改善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二、当我在练习歌曲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后, 马上结合京剧唱段来练习。

如《望江亭》的〔四平调〕、〔南梆子〕,《探母》的〔西皮慢板〕、〔散板〕、〔快板〕等等。当接触到京剧唱段时, 我时刻注意把前一段练歌曲时喉咙打开的方法,移用到京剧唱段里,并且注意不失去京剧的风格和特点, 由于京剧唱腔复杂多变。声乐老师要求我, 在唱字少腔多的长拖腔时, 唱腔的每一个“弯儿”都要做到有共鸣, 从吐字以至唱腔的符点、擞音、滑音、落音、强弱等等, 一切技巧的运用都要提高发音位置, 统一在共鸣部位上。在唱字多腔少的〔快板〕时, 则要求自己声音要适当地有些力度, 音量有所控制, 在均匀用气的同时唱字。由于〔快板〕节奏快, 唱的字又多, 所以要求“ 出字快, 收尾快” , 每个字的着力点一定要打在硬口盖上, 这样唱出的〔快板〕字头既清楚又有力, 声音既明亮又甜润, 气息也有弹性。通过这一阶段的练习, 不仅音色有了改变, 下腭用力的毛病也有了明显的改进。

三、近四年来, 在声乐老师的帮助下,是我在克服自己嗓音缺点上最下功夫的几年, 也是边学、边练、边教、边实践, 最有收获的几年。

在《二进宫》、《玉堂春》、《四郎探母》、《望江亭》、《春秋配》等戏的教学中, 我不但教唱腔及表演, 而且还在训练女生嗓音方面, 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目的是从我自己亲身走过来的道路中,总结出经验及教训, 告诫学生, 让他们少走弯路。在演出时, 希望他们能更好地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 为了早日达到培养优秀唱功演员的目的, 我在教学中抓了五个具体问题

1、从声、腔入手。

我是唱青衣的,以教唱、念基本功为主,在教《玉堂春》、《望江亭》等戏时,我不但讲唱腔抑、扬、顿、挫的劲头,人物感情的变化, 更主要是把在声乐老师那里学到的许多发声道理及方法,揉进我的教学中。在吐字上,我给学生们讲如何“以字带声”每个字, 分头、腹、尾三部分,讲吐字的着力点在上腭硬口盖。同时讲, 共鸣震动的感觉是什么口腔打开、吸起的体会是什么等等。这样就使学生对正确的吐字、发声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觉。然后, 结合具体戏再去连贯的要求他们以字带声, 如《玉堂春》的〔散板〕“来至在都察院”这句, 一般学生不怕唱“来至在”三个字, 因是闭口音,好发声,出字后共鸣好掌握。但唱到“都察院”的“院”字时, 就普遍存在下腭用力, 上腭松懈, 鼻腔共鸣用不上, 口形过大的毛病, 使“院”字的归韵形成半“安”半“啊”。这样发出的声音既紧又挤, 字尾的收声就受到了影响。当我发现这种情况后, 我要求学生唱字之前气要主动, 字头要有弹性, 当送出字头后, 随之吸起上腭形成字腹, 在上腭抬起的同时, 两肋保持住, 不要懈。这样唱,不管唱腔拉得多长,“弯儿”拐得再多, 也不致使声音的位置掉下来。为了突出人物感情, 最后在唱“院”字的结尾处, 要有力的砸一下再收住。这种收法, 共鸣与横隔膜有力配合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这种“砸”音, 在京剧唱腔中屡见不鲜。但学生在唱到“砸”音时, 往往用力过狠, 造成声音尖、挤、喉头压力过大。因此, 共鸣和力度的效果就差了。针对这个问题, 我让学生两手抚摸我两肋的感觉, 我边讲, 边示范。并要求学生在唱时, 力求自然, 循着行腔, 顺畅用力, 这样下砸的声音既有共鸣, 又显得刚劲。经过反复地要求和练习后, 学生在唱“砸”音时, 有了很大进步。

2、声情并茂。

为了达到唱声唱情的要求,如唱《玉堂春》的〔回龙〕“大人哪——”这句, 苏三听到刘大人又要动刑拷打她, 又惊又怕。这时的表演动作是一个跪着的左转身, 急抬左腿, 要坐着唱完较长的拖腔。这句唱腔字少腔多, 音程跳动很大。如何做到内心、形体、音色、唱腔的和谐统一, 是需要功力的。往往唱这句时, 高腔能一绷气就上去了, 但低腔却不容易下来, 造成拐弯笨拙, 节奏拖沓。针对这种情况, 我要求学生, 气要平衡, 虽是坐着抬腿唱, 但胸部要松, 喉头稳定不要乱动, 音量不要放足, 用腔复杂, 时高时低, 但口腔上腮的吸起感觉不能掉下来, 尤其低音下气要调节得快, 这样才能做到上、中、下三个音区的协调。另外, 在唱小腔时, 若要灵巧, 必须集中在一个点上拐弯(鼻子尖那个点), 要领对了, 既灵活, 又有速度。这样严格要求, 反复地练唱, 学生在演唱《玉堂春》的这句时, 音色、唱腔、感情都体现得较好, 做到了“以字带声, 声情并茂”的要求。

3、唱和念的统一。

我教学生念白时, 要求他们不要图高调门, 力求从感情出发, 用宽厚、圆滑的声音来念。以张君秋老师念白的音色及口齿功夫为准, 逐字逐句地讲解, 对照录音, 反复找差距。力争做到唱就是念,念就是唱, 不要重唱轻念。念白虽没有调门的直接限制, 没有胡琴的带动, 但更难。唱和念是统一的, 必须和唱腔的音高协调。虽没有音符、音阶, 但要念出音调和感情来是不容易的。老先生们说“千斤话白四两唱”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训练, 学生们认识到念白的重要性。

4、互相合作, 取长补短。

在教学时间较宽裕的情况下, 我同声乐老师分头给学生上课。但有演出任务, 时间紧张的时候, 我同声乐老师, 合二而一, 在一个课堂同上一堂课。我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地要求学生, 快速改进毛病。这样配合收获显明。1978年,中专学生张静琳要考大专。当时, 她的声音是音量小, 喉头挤, 气息浅, 音色不好听。由于时间紧迫, 只有半个多月的时间, 我同声乐教师陈锡箴老师坐在一起, 分析了她的毛病, 统一了看法。在有限的半个月中, 我们师生三人天天在一起研究、练习。声乐老师重点要求“发声、共鸣、口腔打开的要点, 气息及两肋的配合。”我呢?则要求她在发声有所改善的同时, 唱出“ 字儿、劲儿、味儿和抑、扬、顿、挫。”同时要求她边唱边带表情和动作唱。这样全面地要求她, 看来是难了一些, 但由于我们三方配合较好, 通过集中训练, 张静琳的音色、音量及唱法有了明显地进展, 不但宽厚、甜润、明亮, 而且就好象戴了无线话筒那样响堂了。这个例子说明, 声乐教师与教戏教师互相合作, 取长补短, 是快速解决学生嗓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5、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在我教张君秋派戏中, 有的学生天赋嗓音条件就好,但也有的嗓音条件不是很好, 甚至声带有病的。中专班学生董平向我学《望江亭》, 当时, 她的嗓子是声带边缘突起, 闭合不佳,没唱两句就出现了哑音。怎么办开始时,我让她小声唱, 以正确发声为原则, 边养、边治、边唱。首先让声带突起部位恢复正常, 病情好转后, 先是少量地大声唱, 我带着她唱, 一字一句帮她找, 从少到多, 在半年的时间里, 她的嗓子明显好转, 嘶哑的声音没有了, 不仅音量增大, 而且圆、宽、亮都能体现了。在考试《望江亭》时, 老师、同学们都反映她的嗓音判若两人!而且荒调现象没有了。这个例子也说明, 在教学中, 学生的嗓音条件各有不同, 如何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是个重要问题。我们当老师的不能仅仅是教会学生几出戏, 而且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和运用各功技艺的正确方法, 为他们日后从事艺术创作打好基础。

我自己这几年在同声乐老师的合作下,也从不放弃练声的机会, 尤其是拜了张君秋老师后, 更加紧了嗓音的练习。一次, 我吊嗓子给张老师听, 他说我“声音放松多了, 顺畅了, 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纪念王瑶卿校长诞生一百周年的演出中, 我演了《十三妹》的张金凤, 同志们也说我的嗓音变了, 过去的“笛膜声”几乎没有了, 唱法上有了进步。这点滴进步, 使我更加坚定了信心, 不但要继续加紧锻炼自己的嗓音, 而且要更好地运用在教学实践中, 为推动戏曲声乐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