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為什麼就是學不乖?原來我們都愛自欺欺人──《騙局: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

為什麼就是學不乖?原來我們都愛自欺欺人──《騙局: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

时间:2021-11-11 05:17:09

相关推荐

為什麼就是學不乖?原來我們都愛自欺欺人──《騙局: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

【科科愛看書】「安安,可以幫我買遊戲點數嗎……」聰明如你,絕對不會輕易被拙劣的垃圾訊息騙到,但你知道,其實很多高端騙術難以察覺嗎?有多少次,你在不知不覺間就被占了便宜?《騙局: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用心理學的角度告訴你各種騙局背後的原理,讓你從此如有神助,再也不怕白白吃虧!

覺得自己特別聰明?別傻了,我們都可能不斷受騙

我們深信自己是萬中選一、優越獨特的個體,這讓我們誤讀情勢也誤判決策。即便我們已上過一次當,之後還是可能會再被騙。人性讓我們重蹈覆轍,無法記取教訓;我們只選擇性記得好的事情、忘卻不快時刻。我們甚至會重新改寫發生過的好事,讓自己扮演的角色更顯重要,壞事則一筆勾消,忘了它曾經發生過。換句話說,像法蘭波頓這樣的人,即使順利獲釋,多半也不會從失敗經驗得到警惕,未來還是可能會落入陷阱。

人的記憶非常奧妙,當我們上過一次當,往往會被同樣手法騙第二次。許多詐騙專家說,上過當的人是最棒的下手目標。完形心理學家布魯瑪.蔡格尼(Bluma Zeigarnik)發現「蔡格尼效應」1,指的是我們一直惦記尚未完成的工作,而不會去想已完成的工作;我們的思緒一直盤旋在未完成的事情上,急著想趕快完成。蔡格尼同時注意到很少人討論的例外現象;實驗證明,我們並不記得所有已完成的工作。

不只如此,在某些人身上,蔡格尼效應剛好反過來。一個人若自覺這次表現差強人意,就會刻意忘卻。因此,雖然未完成的工作會一直盤踞心頭,但若工作內容不吸引人,我們就不會為它花太多心思。對詐騙專家來講,這根本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人性傾向讓受害者刻意忘記遭人愚弄的時刻,合理化不快經歷,歸咎於一時運氣不佳或疏忽大意,下次又聽到一則動聽悅耳的詐騙童話時,還是會相信遇上時來運轉的大好機會。

人性傾向讓受害者刻意忘記遭人愚弄的時刻,合理化不快經歷,歸咎於一時運氣不佳或疏忽大意,下次又聽到一則動聽悅耳的詐騙童話時,還是會相信遇上時來運轉的大好機會。圖/By olli’s place @flickr, CC BY 2.0

心理學家索爾.羅森茲威格(Saul Rosenzweig)任職於克拉克大學和伍斯特州立醫院,他在 1943 年進一步研究蔡格尼的例外效應。他思索,如果一項任務未完成就形同失敗,完成即代表成功,人們會怎麼做?羅森茲威格找了一群學生玩一系列拼圖,拼圖的圖樣都是些日常事物,比如船、房子或葡萄。每幅拼圖都是一平方英尺大,每位學生只能拼好一半,剩下的另一半就是蔡尼格效應中未完成的工作。拼圖實驗的情況各有不同。

羅森茲威格在一次實驗中透過學生就業處尋找受試學生,並提供低廉時薪。實驗人員告訴學生為了未來研究需要他們幫忙評估拼圖;學者想知道是否可把拼圖當作研究工具。羅森茲威格向每位學生再三解釋:「這個實驗不是要測試你們的能力,也不是要找出你們的個人特質。不用趕著拼完,也不用太拘謹。」他又補充:「若我在你完成前打斷你的進度,也不用在意。」他解釋,「如果我從你拼圖的過程獲得足夠資訊,你就不用再拼下去。」

實驗者利用拼圖測試蔡尼格效應。圖/mikesween@Pixabay

另一組受試者的實驗方法截然不同。這次,受試者陣容不是隨機組成,全是診所主任指導的新生,羅森茲威格還親自邀請他們加入實驗,而且還把拼圖實驗當作智力測驗。「你可和周圍的人比較進度。」每組拼圖的得分相同,但難易度不同,因此每人所需的時間也不同。羅森茲威格說:「如果在限定時間裡沒有完成,我非打斷你不可。」不只如此,「你的完成度將用來評估你各方面的能力,請努力表現。」說得好像學生打算蒙混過關的樣子!

拼圖時間結束後,研究人員請每位學生就記憶所及,隨意列出他所記得的拼圖。羅森茲威格比較學生列出的拼圖時,發現結果如他預測。第一組學生明顯表現蔡尼格效應:他們對未完成的拼圖印象深刻,記不清已完成的拼圖。而第二組出現反向蔡尼格效應;學生清楚記得已完成的拼圖,不太記得未完成的拼圖。羅森茲威格下了結論:這是場興奮與傲氣之爭。第一組呈現的是工作時的興奮效應,第二組則呈現完成工作的自傲效應。(儘管 1943 年時仍不重視實驗倫理,但第二組受試學生在完成實驗後,很快就被告知實驗的真實目的。研究人員沒讓學生深陷自己表現不佳、智商低落的自卑感中。)

許多詐騙從未經人舉發,因為直到最後一刻,受害人仍堅信自己沒有上當。

為了咱們的玻璃心,記憶會自動修正

記憶是選擇性的,當我們覺得某件事代表個人的挫敗,就寧願忽略它而不想記取教訓。

因此,許多受害者堅持失敗只是時不我與、機運不佳,不願承認自己上了當。 年 6 月,英格蘭出現所謂的笨蛋名單,名單上每個人都被騙過好幾次。這份名單在犯罪組織間流傳,賣給出價買家,直到輾轉流到執法機構手中。名單上列了十六萬人的資料,警方開始聯絡這些人,意外發現他們非常抗拒,堅持自己不曾被騙,質疑警方資訊有誤。

許多受害者堅持失敗只是時不我與,不斷自欺欺人。圖/Anemone123@Pixabay

一直惦記失誤當然不是件愉快的事,我們寧願假裝一切從未發生。即使記得那些挫敗或不快,我們通常會歸咎於其他原因:測驗不公、有人作弊等。是她的錯。他就是那麼惡毒。她沒給我任何機會。他罪有應得。我當時很累/很餓/壓力很大/嚇到了/很渴/覺得無聊/很擔心/想著別的事/運氣太差。然而,一旦漠視真相就無法學習進步、無法避免重蹈覆轍。遇到詐騙時,我們無法理性評估被騙的機率。我們因為一心指望童話成真,不想用理性去思考為何口說無憑的保證不值得信任,才會陷入童話情節。

卡內基梅隆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巴魯克.費斯科霍夫(Baruch Fischhoff)研究人類做決策的過程與方法。他稱這種對過去的認知偏誤為「始終都知道效應」(knew-it-all-along effect),很多人也稱為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當時我早就知道那是場詐騙,既然現在我不認為這是詐騙,代表我並沒有被騙,我沒有掉入騙局。此時,騙子根本不用浪費唇舌說服我們,我們已為自己解套。

我們對證據視而不見,忽略一切線索,只看見自己想看的。正如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蘇珊.費斯克(Susan Fiske)所言:「我們沒找到走入世界探索真相的天真科學家,反倒發現只想找出支持自己論點數據的騙子。」這個騙子可不是那些詐騙專家,而是一心想騙過自己的你我。

次次鬼遮眼?原來都是認知偏誤惹的禍

諷刺的是,人們在評估自我優越感時,也還是相信自己非常優越。當然,我們明白太美好的事情多半不是真的,免費的永遠最貴,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們察覺這種情況,然而各種認知偏誤創造出前所未見的幻象,我們受困其中,難以脫身。我們沒想到自己會如此深陷。芝加哥伊利諾大學心理學家琳達.佩洛芙(Linda Perloff)和芭芭拉.費瑟(Barbara Fetzer)研究人們對個人脆弱度和對一般人脆弱度的理解有何不同,並在 1986 年發表一系列研究結果。

她們一再發現人們容易低估遇上不幸事件的風險,深信自己遇到壞事的可能性比一般人低得多──也許實情並非如此,但至少人們如此相信。

人們容易過度自信。圖/NeuPaddy@Pixabay

佩洛芙和費瑟試著改變受試者的評估對象,請受試者不跟「一般人」比較,而是跟自己認識的朋友或家人比較,期望受試者對風險的評估會客觀些。沒想到結果和預測南轅北轍,受試者對於個人脆弱度的評估並未提高,反而連帶低估親友的脆弱度。他們認為自己和親友都不像一般人那麼容易遇上壞事;當然,不幸隨時可能降臨,但不會發生在我或我親友身上。

換句話說,人不但沒有意識到偏誤並修正評估方向,反而把過度自信偏誤投射在親友身上。佩洛芙和費瑟做出結論,我們往往認為比下有餘──也就是說,我們認為自己和親友遇到壞事的風險比社會大眾低得多,不管是心臟病發還是遇上罪犯的機率。

高人一等效應其來有自。當我們觀察朋友、親戚、同事,甚至毫不相關的陌生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們的認知偏誤,卻對自己的偏誤渾然不覺。有一系列的實驗以史丹佛大學生和舊金山機場的遊客為受試者,結果顯示他們能夠主觀評估一般美國人或同儕的感知力(susceptibility),但一旦評估的對象是自己,就完全忽略了認知偏誤。

就像法蘭波頓和維德琳家族,人們深陷於高人一等偏誤而不自覺,別人還以為他們刻意裝成冥頑不靈。就算研究人員向受試者解說高人一等效應,指出人們通常會過於正面地評估自己、自我感覺太過良好而忽略自身缺失,絕大多數人仍堅持自我評量結果完全準確,甚至有 13% 的受試者堅持自己太謙虛了。別人看世界時總是很主觀,但我看得很透澈。我會大聲地說,我很客觀!

註 1:蔡格尼效應指的是一個人在接受一項工作時,就會產生一定的緊張情緒,只有任務完成,這種緊張感才會消失。工作尚未完成時,這種壓力就會一直持續

本文摘自《騙局: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商周出版

最重要的科學新聞、最有趣的科學新知、最實用的科學常識,都在 PanSci 泛科學週報!

點擊圖片或這裡馬上訂閱,電子報精彩內容回顧這邊走

>>更多【賽先生科學工廠】科學趣味玩物這邊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