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三国时期最长寿武将

三国时期最长寿武将

时间:2022-01-24 07:59:47

相关推荐

三国时期最长寿武将

在三国,有这样一位将军,他几乎从前三国时期活到了三国结束。可以说是一部真真正正的三国史。这个将军就是吴国名将丁奉。相信很多人对丁奉肯定很熟悉,但是只是对他的名字熟悉。至于丁奉到底有什么功绩却说不上来。只能说,丁奉这个人没有特别传奇的事件,他所有的功绩和战绩都是靠着一步一个脚印打出来的,根本没有后人吹嘘的成分在里面。其实很多所谓的三国战神,都是有很大的吹嘘成分在里面的。像我们最为熟悉的人中吕布,所谓三国第一战神,其实历史上对他的第一头衔根本没有什么记载。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郡安丰县(今河南省固始县黎集镇)人。三国时期有两个固始人,一个是胡综,一个是丁奉,都是在吴国仕官。谈及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人们往往会想到四个字——英年早逝。确实,从早先的太史慈周瑜,再到之后的鲁肃吕蒙,大多都在三四十岁的壮年就早早辞世,只留下人们的无尽感叹:如果周瑜没有那么早去世、如果吕蒙能再活几年……但同为东吴名将的丁奉却恰恰相反,他足足从东汉活到了西晋,他的一生几乎见证了整个三国的兴旺。江表十二虎臣,他们分别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丁奉是最后凋零的一位。

公元200年,孙策死,孙权上位招人,丁奉出场如果算17岁,孔明借东风时(208年),差不多25岁,丁奉和徐盛来捉孔明,被赵云射船,丁奉271年去世,工作了71年;至少活了88岁。

丁奉年轻时投奔到了东吴帐下,凭借他过人的武艺与胆识,经常可以勇冠三军,有斩将夺旗的出彩表现。丁奉有多勇猛呢?他在孙权时期数次参战,都是勇冠全军“战斗常冠军”,哪怕负伤在所不惜,就是要斩将夺旗,到了孙亮时期就升任“冠军将军”。到了文钦降吴的时候,丁奉又送上了一场精彩的演出,“奉跨马持矛,突入其陈中,斩首数百”,冲锋陷阵,来自去如,有没有“谁敢横刀立马”的气概?江夏之战、赤壁之战、南郡之战、袭荆州之战、夷陵之战……每次大战总有丁奉的身影。奈何东吴早期可是人才济济,在周瑜、吕蒙、太史慈、甘宁、鲁肃、陆逊等人的光辉之下,丁奉的光芒也就黯淡了。因此丁奉早期也就是在东吴帐下打打酱油或是打打辅助的角色,甚至给周瑜当过一段时间的保安队长,所以丁奉在很长时间也就只做到了偏将军一职。随着岁月的流逝,东吴早期的名将也相继辞世,当年的保安队长小丁也就自然一步步成了独当一面的丁老将军。丁奉虽然比不过当年的周瑜、陆逊,但和新一批的青瓜蛋子比起来还是绰绰有余的。

公元252年,魏国派诸葛诞、胡遵等人率军攻打吴国,吴国派出诸葛诞的远方亲戚诸葛恪率军阻击,丁老将军此次也随军出征。正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丁奉很快就会在这场战争中收获属于他自己的高光时刻。

到前线之后,丁奉主动请缨,亲率三千士兵离开大部队加速前进,很快就到达了魏军的营地附近,发现此时的魏军正不慌不忙地在敌方野区饮酒聚会,希望借此来一边抵御南方的寒冷一边欣赏漫天纷飞的大雪。丁奉一看对手是这个情况,立马在军中发表了即兴演讲——兄弟们,看对面的一群草包还在饮酒作乐,我们建功立业升官发财的机会到了!大家把身上的盔甲都脱掉,跟着我拿短兵器冲下去,一鼓作气全歼敌军!跟在丁奉身边的三千士兵,一听丁老将军一把年纪还要带头冲锋,怎么能不受触动呢?他们也全都摩拳擦掌,跟着丁奉如虎狼一般冲向魏军营地。

(丁奉在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这场经典的雪战,只有唐代李愬雪夜入蔡州可以与之相称。)

此时的魏军还沉醉在饮酒之中,魏军将领一看对面来了一队人,盔甲也不穿,长兵器也没有,这妥妥的杂牌部队啊,不仅不组织防御,甚至开始嘲笑起这支“杂牌军”,摆出一副“有本事你过来啊”的样子。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面前的可不是杂牌部队,而是老将丁奉亲自带队的精锐部队,战争的结局从此刻便已注定。丁奉又重演了当年甘宁的故事,在曹营来回冲杀如入无人之境,曹军被杀得丢盔弃甲仓皇逃窜,甚至在逃跑的桥上发生了踩踏,被活活踩死和掉到水里淹死的都有上万人。凭此一战,丁奉也彻底证明了自己——我不仅仅是活得久,更重要的是我有真材实料!

这一战也让丁奉官拜灭寇将军,加封都乡侯。证明了自己的丁奉此后几年也是顺风顺水,先后数次击退了魏国的来犯,官拜左将军,可以说已经成长为了东吴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如果说此时的丁奉还仅仅是在带兵打仗上有所建树,那很快丁奉就将登上政治的舞台。

在大帝孙权逝世之后,皇位传给了他的第七个儿子孙亮,但当时的孙亮只有九岁,自然无法独自处理朝中事务,因此大权就落在了同为孙氏族人的孙綝身上。得到了权力的孙綝很快在朝中发动了一波大清洗,将不服他的吕据、滕胤等人先后处死,站在了东吴政权的顶峰。等到孙亮长大,忽然发现自己这个皇帝已经被孙綝架空了,自然是心怀不满,与孙綝明争暗斗,但稚嫩的小孩怎么能敌过狡猾的老狐狸呢?结局就是在太平三年(公元258年),孙綝罢黜了皇帝孙亮,将他贬为会稽王,另立琅琊王孙休为皇帝。孙綝此时的权力可谓是到达了顶峰:一人掌握朝中军政大权、一门中有五个人被封侯,随意废立君主更是让朝中人人自危。

在这样背景下继位的孙休对孙綝可谓是又恨又怕,恨他独断专行、骄纵跋扈;怕他像对自己的兄弟孙亮那样,也把自己罢黜。孙休秘密与大臣张布商议如何除掉孙綝,张布就对皇帝进言:“皇上啊,我们两个人太少了,还应该找来丁奉老将军,他虽然是个大老粗,但是谋略过人,一定能成大事。”皇上随后就召来了丁奉,丁奉一听皇上要杀孙綝,立马献出计策,打算在腊祭之日设宴诛杀孙綝。到了这一天,孙綝单人赴会,立马就被两旁卫兵擒住杀死。丁奉也因此功升为大将军,加封左右都护,自此走上了政治生涯的顶峰。

此后的十几年中,丁奉不顾年迈,依旧奋战在吴国的前线,屡次立下战功,直到271年,一辈子东征西讨的丁奉终于与世长辞。丁奉的一生历经了汉末到晋初,为吴国南征北战长达六七十年,可谓是东吴的一代名将。

丁奉不仅擅长军事,在内政上也很有一套。公元237年,吴国君主孙权命令丁奉领五路总兵衔,镇守宣城一带。他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直接打仗,因为当时的宣城基本无战事,由于相对平安,所以人口也较为集中,可以说人丁兴旺。人口多需要粮食,前线战争频繁也需要粮草,从某种意义上说粮草决定着战争的走向,丁奉和孙权当然更清楚粮草之于战争的重要性。为解决东吴的粮食问题,同时备足征战粮草,丁奉的主要任务是屯垦造田,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粮仓。当时,宣城北乡的金钱湖为皖东南五湖之一,是一个有20多万亩面积的大湖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河道畅通。丁奉看到了这块风水宝地,欣喜万分,这是上苍的恩赐,这是神助丁大将军。丁奉当即决定就在这里屯垦造田,启奏后,孙权准,并令他总管督造,欲将这块荒滩建成东吴的大粮仓。

丁奉一边率军驻扎水阳江边操练水师,一边发动军民,亲自指挥筑圩堤。十万军民披星戴月,经四年时间,终于筑成金宝圩。当时堤长104里又49步,堤宽约丈余,堤高二丈余,堤底宽五丈。圩内,高处筑旱田,低处挖沟渠、建水田。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如此工程,当然主要是靠人力而为之。百里长堤上军民们挥汗如雨,日复一日的肩担手提,用汗水和血泪搅拌着泥土沙石,终于筑成了10万亩的大粮仓。漫漫四年的劳作是艰辛困苦的,然而军民们的情绪还是较为高涨的,因为总管丁奉,总是亲临一线,昼夜辛劳。他或轻骑简步深入工地督察;或微服出访,体察军民疾苦。民间相传:丁奉偶尔也到工地上与民工们一道担土打夯,饿了便席地而坐,与军民们共进午餐,困了便在草棚中倒头就睡,醒后饮酒练拳--醉里挑灯看剑,梦回沙场秋点兵。民众比较相信,这样才是真实的丁奉,因为他毕竞从最底层的士官做起,骨子里有朴实劳作的一面,他的文化水平很低,作为武将,以这种形式放松、抒怀,情理之中。他又一次醉了,微醉,醺醺然中他好象回到了故乡。故乡是在长江以北,那相对贫瘠的土地,父老乡亲很难温饱,常常是饥寒交迫,儿时的他在贫困中拚命挣扎。由此,他更加热爱水阳江边这块肥美的土地、热情的民众、以及就要出现的充足的粮草。“赤乌四年(241年)春,大雪,平地深三尺,鸟兽死大半。”正是丁奉率部将金宝圩的大批粮草运送京城,才使吴国免遭灭顶饥荒。近两千年风雨沧桑,三国时古迹依稀辨存。总管桥。它是为纪念丁奉而建的,此桥既有通达全圩、便利交通的作用,又有上下水位分洪闸口的功能。在桥的北侧,有座“总管庙”,内有丁奉塑像,外有五层座塔,名曰“承渊塔”。据传,丁奉死后不久,圩人感恩不已,遂立庙塔祭奠。千余年来,庙塔多次毁于战乱天灾,现仅存一块字迹模糊的古字碑。

1993年,金宝圩人民自发集资数十万元,重造了“丁奉纪念馆”,馆内供奉着金宝圩创始祖丁奉塑像。凝视着塑像和两边的对联“五路总管围湖垦田筑金宝,一代名将横刀立马保东吴”和横批“江东遗爱”的金字牌匾,不由令人肃然起敬。

丁奉墓位于安徽庐江县西门外龙子口。1953年发现。墓冢占地160多平方米,高5米多,墓室为卷拱形,高3米多,宽2米,长5米,均系古钱纹和几何图案的青砖砌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