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灵感——彭颖欣《混元整体理论》读书心得

灵感——彭颖欣《混元整体理论》读书心得

时间:2020-10-10 15:19:01

相关推荐

灵感——彭颖欣《混元整体理论》读书心得

编者按

为加强同学们的气功科学理论、中医理论水平以及提升传统文化涵养,江西中医药大学章文春教授带领气功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们正在进行-第一学期读书活动,对江西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庞鹤鸣教授着的《混元整体理论》、《气功科学功法学》等书籍进行深入的学习,以下为彭颖欣硕士的读书心得。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多少都有突发‘灵感’的体验,而我恰好就是一个挺依赖‘灵感’生活的人,这也许和我喜欢新鲜感、好变,且又有点懒散的性格有关。虽然‘灵感’还未曾带给我伟大的创作,但它总会在我彷徨,毫无头绪的时候启发我。这时候的我一般都喜欢望着天空,好像期待上天能赐我些什么。有时会很灵验,某个念头、某个动作、某个时刻就会让我顿然地把事情想通。当然也有运气不好的时候,就拿最近写作为例,那是望天——天不灵、望地——地不灵,没有任何捷径,只有沉下心来多看书,多积累,多领悟。

最近,从《混元整体理论》书中读到,原来通过练功是可以促进灵感产生的,我觉得这有点意思,因为我一直以为我之所以会有灵感,是因为运气好,从来没动脑筋想过‘灵感’——它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它具备什么特性?它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它是可遇亦可求,可被控制的吗?等等的疑问,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灵感——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形式

灵感,也称顿悟,是人思维形式的特殊表现。它是由一种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具有创造性的突发活动(灵感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与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经过分析、综合抽象作出概念的思维过程大不相同。

在遥远的古希腊时期,灵感常被指为神的灵气,当时人们认为灵感是一种媒介,其中最为典型的——柏拉图灵感天赐论。柏拉图认为,美丽的诗歌不是人创作出来的,而是神的诏语,是神通过诗人向下界下达他的诏语,而诗人只是传达的媒介罢了,并概括灵感为神感。

到了十九世纪,人们不再将灵感视为神的恩赐,而是将它视为人的本能。当时一个理性主义者——黑格尔不拘一格地认为,“深刻的创见”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必须建立在某基础上,是只有通过概念所作的劳动才能获得的。

中国古代,亦有许多哲学家对灵感进行了阐述。例如,管子的‘思之不得,鬼神教之’、王船山的‘神理凑合时,自然拾得’、陆游的‘六十余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一直到清代王国维的“王氏三境界说”,在一定程度上完美的概论了灵感产生的条件和激发过程,他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此为后世的灵感学说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到二十世纪末,我国钱学森提出现代思维科学的概念,并触及灵感的问题。他认为,灵感是人类基本思维的一种模式,是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并说道:“抽象思维为思维的第一层次,形象思维为思维的第二层次,而灵感思维为思维的最高层次。灵感思维兼具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特征,但又高于二者,是人类用于获得灵感认识、创新性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庞老师在书中也提及:“灵感,与其普通思维本质上大致相同,不同在于它对事物整体性的认识往往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灵感带给人们许多意想不到的创造、启迪,但它并非由人的理性思维所控制,它具有突发性、自发性、偶然性、独创性和模糊性的基本特征。

灵感——其思维形成所需条件和过程

灵感,正如黑格尔所认识那样,并非凭空而降的,往往是经过长期学习与实践、经验与知识的积累,再经一番努力思考、苦思冥想后,尤其是在想放弃的一刹那,才会突然涌现出具有创造力的思路,此又可称为“顿悟”现象。可用刘奎林教授的一句话‘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来高度概括灵感发生规律的本质。

庞老师书中总结到灵感思维的形成,首先需具备产生灵感所必需的知识为基础。而这些已获得有关灵感的各种信息需均匀地分布在大脑记忆“知识库”中,原因在于某部分信息若呈现优势状态,则会破坏该事物的整体性,从而抑制灵感的产生。换而言之,灵感的产生条件需要在信息均匀分布的状态下,让脑子里的信息自动提取、整合,使呈现出事物的本来面貌。最后再受到与灵感相关的意外刺激后而体现出来。这种刺激可能是灵感所需的最后一个信息,也可能是整合全部信息的动因或诱因。这过程如果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来形容,我认为非常的贴切。

有心理学研究指出,灵感是显意识与潜意识沟通的结果,认为大脑中储存的潜意识信息越丰富,越容易与显意识对接,从而促成灵感思维的一种高级质变方式。

钱学森又补充道:灵感思维是意识与下意识、显意识与潜意识的贯通,是思维立体在思维过程中多个“自我”的综合。不仅如此,他还认为灵感并非是不可控的,人若不求灵感,灵感是不会来的,欲得灵感之人总是要经过一段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的苦苦思索作为准备。试想,刚生下来的娃娃会有灵感吗?没有。灵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该发生是有规律的。有规律,便是人可控的一种思维形式。

刘奎林教授把灵感发生的过程归纳为一个序列链:‘ 境域—启迪—跃迁—顿悟—验证’,各程序彼此间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从而形成一个以显意识调动潜意识、诱导灵感发生的有机系统。

灵感——其思维产生时所处境域

灵感,在创造过程和产生结果的时空环境上都有着不同的规律和特点,有实验证明人们在床上、公交上、散步或洗澡时,或在睡前醒后、似梦非梦中最易出现灵感。原因是:像洗澡、乘车、散步等以上行为,人们所处空间相对封闭,没有外部干扰,而且当下无需太多思考,能保证思维的放松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减弱了,而内心的想法会变得清晰活跃起来。

神经科学家对此解释道,平时当人们从常态的生活模式中,转换成进行其他活动时,会激活大脑其他较不活跃的区域,而这些区域正好能给予活跃区域不同的信息。

另外,科学家认为,良性的积极暗示、制造幽默的氛围、梦境顿悟等,都能提供人们启动这些大脑潜能。人们的思维状态会随着自己的心态的改变而改变。而灵感思维,往往是人们处在良好且积极的心态下,或有理想、信念的激励下,或充满热情、情绪激昂的状态下,更容易被诱发。制造幽默的气氛之所以能促进灵感的发生,是因为它往往会出乎意料地引人发笑,此刻的思维状态相对放松,且毫无防备的,大脑思维障碍相对较少。

另外,还有很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和梦有关,尤其是困倦欲睡的朦胧状态下,许多灵感易在此时创作并产生。此时的状态,与练功的“入静”态相似,介于清醒态与睡眠态之间,是大脑正从兴奋转移到抑制,但尚未进入抑制的一种状态,此过程在医学称之为“移行相”。在这过程中,脑细胞功能趋于有序,信息自动均匀组合、分布,大脑兴奋性强化从而易受到刺激,使之容易产生梦幻或幻觉。然而练功的“入静”状态比“移行相”的有序态更为稳定,且处于气功态的大脑,和锻炼者积极自主的精神状态,更能为灵感创造出发生的条件。

但以上种种境界的发生,往往是“劳其筋骨”的漫长过程,必须在艰辛、大量、复杂的思维活动的前提下,直到个人的思绪、情感、精神各方面的积累都到一种“忘我”境域,灵感才得以被激发出来。

灵感——即意元体功能之体现

对此或许理解上有些不全面,但我大胆地认为,灵感思维的产生,应该就是意元体本身的功能体现之一。意元体含有人体生命的全部信息,对人生命活动起主宰作用。从灵感产生时的状态,它和意元体之虚、静、灵、明的体性相近。意元体最精细、灵动,且高度均匀,无分别性之人体混元气,又是促使灵感思维发生的内在基础。所以,意元体越虚静、越灵明,对事物整体性的认识就更快地显现出来,甚至能显现出比‘灵感’更为稳定、更全面的思维模式。我想,望天空之所以常能激发我们灵感思维的发生,是因为我们的精神和蔚蓝的天空,和其恍恍惚惚、空空悠悠、无滞无碍的空明景象结合在一起,从而更贴近意元体虚灵明静的境界。

灵感——是启动智慧的钥匙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水的浮力所启发,而发现了着名的浮力原理。牛顿由于看到苹果落地而茅塞顿开,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瓦特从水蒸汽冲开壶盖而领悟到蒸汽的力量,从而发明了促进世界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古代巧匠鲁班在割草时被茅草割破手顿悟,制作了锯子。化学家凯库勒在困倦欲睡时看见围着火炉圆圆的火焰是一条蛇,上面六只鬼在跳舞,从中解决了苯环的分子结构。

这些人类的创造,是智慧最高的表现,而灵感是创造、创新过程中的关键,它就像一把为我们解锁,使我们豁然贯通,启动智慧的钥匙。历史上,多少文学艺术家,因‘灵感’的触发,创造出不朽的作品;多少科学家,因‘灵感’的启迪,解开世界的谜底、创造不可能的发明。

生在宇宙大自然的浩瀚当中,人类对它的探知目前仅有4%,未来还有无数的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在这探索的过程中,特别是当今这么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新至关重要,社会需要更多富有创造、创新性思维的人才。人们不仅要靠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这当中还得去追求灵感思维所赋予的巨大创造力。因此,认识并去掌握它的发生规律,再通过方方面面前期的积累,同时可以借助智能气功的刻苦锻炼,从而全面提升智力,为生命带来更多的财富,为未来继续创造更多的不可能。

江西中医药大学

气功科学研究所公众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