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寒假请放慢脚步 带上孩子踏上深圳老街之旅

寒假请放慢脚步 带上孩子踏上深圳老街之旅

时间:2021-09-28 06:22:20

相关推荐

寒假请放慢脚步 带上孩子踏上深圳老街之旅

人们都说,深圳是一座很新的城市,其实不然。

深圳已有1683年的城市史。

而城市在历史褶皱中的每一个转身,

都落在了一条条坐看云起、容颜依稀的老街道中。

只是改革开放后的深圳日新月异,老街上那些探出青砖旧瓦的簕杜鹃、笼罩街巷的大榕树,在挖掘机轰鸣中,渐次消逝。

城市建设者对旧文明的一步妥协,也许正是迈向新文明的一种进步。

现在,就请放慢脚步,带上孩子一起,踏上深圳老街之旅。

观澜老街叫卖依稀楼已空

有水的地方往往就有村落,观澜河也不例外。

河两岸有许多村落,沿河北行,一片清末民初的古建筑依河展开,

这里便是观澜老街。

经文物专家考证,深圳地区古墟市中,

观澜古墟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清末民初墟市,

它浓缩了深圳商贸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观澜古墟完整保留了岭南客家老墟市繁盛时期的布局和风格。

曾经,观澜古墟车水马龙,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摩肩接踵。

如今,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条老街,当地进行了“空楼行动”,居民全部迁出来。观澜老街整体改造项目已经启动,老街将在保护性改造中整体升级,打造岭南的“清明上河图”。

当地人说,观澜古墟由一条南北走向的观澜大街,四条东西走向的东门街、新东街、卖布街、龙岗顶,以及沿观澜河的西门街等十几条街道组成。其中,最长的街道约150米,最短的仅10余米,最宽不过9米,最窄则不足1米。

随一只白色小狗转入一条蜿蜒的窄巷,抬头一看—“卖布街”。置身老街,如入画廊。这里曾经是观澜古墟中最有特色、最专业化的一条商业街,承载了一段繁华喧嚣的历史。

卖布街曾是观澜古墟中最有特色、最专业化的一条街。

鸦片战争后,香港成为自由港,许多西方国家的工业产品通过香港运输到内地。洋布也是其中之一。色彩鲜艳、结实耐用的洋布很快受到富豪商家喜爱。从观澜步行到香港仅半天的路程,商贩们早上出行香港,晚上便将洋布运回观澜。繁荣的市场给观澜商人带来富足的生活。

“卖布街”的建筑很有特色。有的是早期中式客家风格,建筑底部沿街伸出,骑楼跨越人行道遮风避雨。有的是中西合璧,楼上是木质中式阁楼,楼下则是砖墙砌成的骑楼,楼上住人,楼下经商。在深巷尽头一家店铺的墙上,依稀可见“布碎、省布”等字样。

观澜古墟起源于清朝中期,兴盛于清末民初时期,民国中后期逐渐衰落。其功能与作用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清末民初时期,观澜商贸繁荣,店铺林立,有钱庄、当铺、茶楼、榨油作坊等。每逢农历一、四、七都有集市,早晨六七点到下午五六点,生意繁忙时通宵不散。来往古墟的客商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还有来自香港及国外的客商。

观澜古墟旁的“公益酒家”别称“红楼”,建于民国,曾是远近最豪华的“私人会所”。

陈春发是红楼(公益酒家)目前的看管人,他手持钥匙,打开大锁,推开“红楼”大门。这是一座巴洛克式四层西洋建筑,名唤“公益酒家”,位于观澜古墟旁。因建筑外观为红色,当地人又称之为“红楼”。

民国初期,华侨万启年从国外回到观澜,拿出自己在国外的积蓄,亲自绘制建筑图样,按照国外的建筑风格,在当时观澜古墟最繁华的地方,建起了这座楼,据说花费了白银2万两。百年岁月流转,如今踏入小楼,只见彩色玻璃、西式廊柱仍旧豪华别致。为了真正体现西洋的建筑风格,这栋建筑所用的水泥、玻璃等材料,都是专门从国外订购回来的。

历经百年风雨,“红楼”中的彩色玻璃仍然色彩斑斓。

“一个大洋一顿饭啊。”陈春发听老辈人说,“红楼”曾经是远近最豪华的“私人会所”,达官显贵均以来此消费为荣。在当时保守、封闭的社会背景下,万启年第一个将“女招待”引入酒家,在古墟引起的震撼和冲击可想而知。

“红楼”内至今摆放着一台老式唱片机,令人仿佛置身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梦中摇曳的“红楼”,周璇的歌曲和百乐门的舞曲中。

龙岗老墟韶华渐逝难自弃

每一条小巷,都饱经沧桑;

每一个店铺,都满是故事。

这里,就是具有两百年历史的龙岗老墟。它曾是龙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现在仍处在龙岗的中心区域,继续发挥着商贸功能。

龙岗区政府已着手对老墟进行城市更新升级,一些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或将保留下来。

如今,这些老建筑的命运还是一个未知数。

每条老街都是有记忆的,历史在老街上留下痕迹。一路走来,老街建筑呈现出各式风格,有民国时期的,也有改革开放前后的,各具时代和地域特色。在计划经济时代,这里曾是龙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供销社、粮管所等都集中于此。

龙岗老街上有栋形似碉楼的老房子,因外形不规则且窗户少,被当地人称为“龙岗怪楼”。

在上街的尽头,有一栋形似碉楼的老房子,被当地人称为“龙岗怪楼”。当地人说,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一名温姓港籍商人回来建了这栋房子。建成后,因外形不规则且窗户少,被附近村民视为一座“神秘古怪”的房子。

龙岗老墟的中心区,有一棵数百年历史的古榕树,被叫做榕树头。它在老一辈龙岗人心目中是一个响当当的地名。

据说,清初实行迁海令之后,从粤东迁到龙岗的客家人逐渐繁衍生息,附近居民多了起来,他们开始在这棵榕树下交换各自农产品。后来,这里逐渐发展成街市,也就是龙岗老街,榕树头则成为其地标。

今天,榕树头周围被开辟成文化休闲广场,每天有不少市民在广场里休闲娱乐。其中,有打纸牌的老阿婆,也有听客家山歌的老伯···

龙岗老墟的中心区域“榕树头”如今已被开辟成文化休闲广场。

榕树头下,老街坊李老伯正在乘凉。老人家在老街土生土长,从曾经的人潮汹涌,到现在的风清云淡,见证了它几十年来的大起大落。“石桥头街,现在落寞了许多,以前可火了。别看它还不到100米,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这里可是远近闻名的‘时装街’。”李伯指着榕树头一侧的一条小街巷说。

时装街是许多龙岗本地人童年的记忆

据说,这条“时装街”的起源与龙岗区罗瑞合社区鹤湖新居的罗氏家族有关。当年罗家人为了赴墟,掏钱修建瓷石板路,直通鹤湖新居。若干年后,这石板路演变成老墟的街道,沿街的房子被辟成商铺。附近的老墟居民说,罗家当年在龙岗老墟买了许多店铺,经营着各种生意。

公明旧街油坊漂亮绕危房

在光明新区合水口与上村的交界处,有一条300多米的老式街道,沿街均为明清建筑,传统岭南骑楼又带有浓郁的欧陆风情,古色古香,洋气精致。

公明旧街曾经是公明墟所在地,繁华一时。

随着岁月流逝,老街的大部分建筑被认定为危楼,这条历经百年风雨的街道行将消逝。

寻得公明旧街不易,它躲藏在光明新区的繁华现代建筑之中。步入老街,时间仿佛被一点点拖慢。老街建筑保留了岭南建筑传统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又有拱形的西洋式窗口。岁月变迁,骑楼上各种雕刻已变得斑驳模糊。

公明古墟的功能和作用延续至今,沿街的老字号作坊店铺鳞次栉比。

一股浓浓的花生油香味飘来,那是从老街上有近百年历史的传统榨油铺飘来的味道。前榨油坊的生意相当红火,一天能售卖三四百斤,如今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顾客来光顾,一天只能卖出三四十斤。

榨油坊的对面是一家老字号饼屋。推门进去,只见几个中年女人正在玩麻将。所谓饼屋,可是店铺中并没有一个饼在出售。麻将声中,女人们漫不经心地说起饼屋的历史。

“金华火腿月饼”属公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清朝光绪年间首创,其制作技术在公明代代相传,现在的饼屋老板陈太林便是继承者之一。随着商业竞争越发激烈,陈太林在1998年带着伙计下村去炒菜并开始承接乡村宴席,传统盆菜最受欢迎。围数最多的一次是在松岗的沙浦二村,足足350围,全村人聚集到祠堂门口围餐。

与其说是吃饭,不如说是团聚。

老字号饼屋从此变成了专门烹制传统盆菜的店家。而对于许多当地年轻人来说,盆菜显得有些“老土”,家乡传统的饼,味道也不及西式的点心。

由于年久失修,公明旧街的大部分建筑已被认定为危楼。

历史上,公明周边地区有周家村墟、永长墟等集市,分别由不同姓氏的家族控制。因经济利益关系,宗族间常发生冲突。清末民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利益冲突加剧,严重影响地方经济发展。

为此,在楼村武举人陈海神、合水口村麦晓孙的倡导下,于1929年在合水口村与上村交界处,参照香港元朗墟的模式,建立了一个公平墟,取意“买卖公平”;1931年改名“公明墟”,寓意“公道光明”。

遗憾的是,随着岁月流逝,老街的大部分建筑被认定为危楼,这条历经百年风雨的街道行将消逝。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