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晏殊《踏莎行 ·祖席离歌》审美赏析

晏殊《踏莎行 ·祖席离歌》审美赏析

时间:2022-02-26 15:01:46

相关推荐

晏殊《踏莎行 ·祖席离歌》审美赏析

晏殊《踏莎行·祖席离歌》是一首写离愁别绪的词作。全词如下: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词作开始写道:“祖席离歌,长亭别宴。”“祖席”就是在中国古代有一种习俗,就是人要出行时,就要祭祀路神,以保平安顺利,这就是“祖”。后来就把设宴饯别的所在地称为“祖席”。“长亭”为送别之地。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唐代李白《菩萨蛮》写道:“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王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其实,这里的“离歌”(离别时候唱的歌)与“别宴”(设宴饯别), “别宴”与“祖席”意义或作用都是差不多的,而词人在此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这里是说,在长亭饯行,设置了歌宴酒席。词作首先就描绘了送别场景,暗示了词作所要表现得就是离愁别绪之情。

接着写道:“香尘已隔犹回面。”“香尘”就是指地上落花很多,尘土都带有香气。这句的意思是说,(亭中散了离别的饮宴)香尘遮住了视线,离人仍然不停地回首。这是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这里我们要注意,“回面”是谁?是“居人”还是“行人”,词人没有点名,但我认为,应该是行人。总之,这里不管是行人或者居人,都是充满着离愁别绪,缱绻缠绵之情。其中,一个“犹”就表现出不忍离去之情。

分别了,又怎样呢?词人写道:“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棹”即划船的桨。在古代,对桨有这样的说法,长桨叫櫂,短桨叫楫。这里指船。这里是长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送行人的马隔着树林嘶叫,行人的船已随着江波远去。词人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进一步表现了依依不舍之情。然而,离别总是无奈的。尽管不断回望对方,但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现在,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好像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已经远去,再也看不见了。其中,词人通过“马嘶”、“棹转”暗示了别情之深,无奈之感。马通人情,长桨无情,终归离去。

过片写道:“画阁魂消,高楼目断。” 两句是说“居人”在楼阁之上遥念“行人”。“居人”登上了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望不见远去的船。这里,词人给我们一个滚滚东去的江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江水,不就是这个居者与行者情感的表现。水者,情也。李白的《赠汪伦》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词人接着写道:“斜阳只送平波远。”意思是说,夕阳下只见江波远去。这里,词人写道夕阳。一个“送”字将斜阳拟人化。斜阳余晖照在江面,“送”那“平波”的江水远去,跟着行人远去。这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斜阳照下的江水,恰是居者情感的寄托,由此而表现出词人依依不舍之情,也同时增添了离愁别恨之感。句中“只送”二字给词句增添了无尽的情怀,也许是怨恨,也许是伤愁,也许是无奈。

词作最后写道:“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寻思”即不断思索。这两句是说,人世间无穷无尽的是离愁,我的心要飞到天涯地角寻他个遍。这里,词人从连接到天边的水波,引出无边无际的离愁。居者在此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跟随自己心上的人。可以说,这样的结尾很妙,从空间的角度展开,无穷无尽的离愁蕴含其中,使得词的境界更为深远,更加突出。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结构与情思结合

在中国古代送别诗词中,基本上是先写饯别相送,然后写别后的怀思。这首词也不例外,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思念。

其次,情景与情感结合

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就是情景结合,情景交融。这首词在描写景物上十分细腻,营造了具有送别的氛围。可以说,在情景中真切地感受到词中说表现的缱绻深情。

除上以外,意境的开阔也是这首词的特点之一。具体见分析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