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中医辨证治胃痛分6型:中成药用药方案!

中医辨证治胃痛分6型:中成药用药方案!

时间:2022-10-05 21:30:13

相关推荐

中医辨证治胃痛分6型:中成药用药方案!

胃为水谷之海,禀气冲和,熟腐水谷,蒸化精微。如病邪干胃,邪正相搏,气机不通,不通则痛。

胃痛之因,不外气滞血瘀、食积、痰湿、夹热、夹寒等几个方面。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所以治疗胃痛,首先当分虚实寒热。

凡久痛,喜暖,喜按,不渴者,多属虚寒;暴痛,喜凉,拒按,口渴者,多属实热。气机不通,似宜攻伐行散治之,但伤其胃气,十不能愈其一二。

此所谓通,为通调之意,必须调和气血,不违冲和。所谓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实为治胃之要旨。

1.胃热痛

口渴唇干,灼热泛酸或食入即吐,二陈汤加栀子、黄连、香附、川厚朴、枳壳。单纯热痛,金铃子散亦效。

2.湿热痛

胃脘灼痛,口渴不欲饮,嘈杂泛酸,或呕血,吐血,黑粪。如瘀血阻络,丹参饮加栀子、失笑散、降香、茜草根、连翘、黄芩炭、竹茹、枇杷叶、紫苏子。

湿热伤阴,宜甘凉化热,切忌香燥,叶氏养胃汤或王氏一贯煎配合川楝子或乌药百合治之。黑粪不减,加三七、海螵蛸、茜草炭、牡丹皮炭等;泛酸不止,加焦山楂炭。

3.胃寒痛

胃脘隐痛,喜暧喜按,少食,泛溢精出,宜温中健胃,二陈汤加干姜、吴茱萸或良附丸,理中汤治之。若吐利交作、肢冷脉微,宜用四逆理中,以助阳气。

4.气滞痛

胃脘胀痛,干呕拒按,攻冲作痛,宜疏肝理气和胃、枳朴二陈汤加郁金、香附、乌药、栀子、川楝子,少加柴胡以疏肝;痛甚者宜用沉香降气散(局方)。

5.血瘀痛

胃脘刺痛,拒按不移,食后痛重,或吐血便血,治宜凉血化瘀。体实者桃仁承气汤,火甚者泻心汤,一般用失笑散加味。

6.食积痛

脘闷胀饱、嗳气腐臭,厌食,宜消积和胃平胃,二陈汤加焦三仙、香附、栀子。

总之,治疗胃痛,初病宜和、久病宜补;在上脘宜舒,在中脘宜化,在下脘宜导。治胃勿犯脾,顺其冲和之气,调其和降之能为要。

【养脾胃是中医“拿手活”,东南西北怎么调养都说清了】工作忙、压力大、吃饭不规律、不爱运动……这些是不是你这一年的日常?忙碌的即将画上句号,快节奏的生活让脾胃越发“吃不消”了:便秘、胃痛等毛病越来越普遍。养脾胃是中医的“拿手活”。戳图↓↓给不同地域的人定制一套“调脾胃良方”。

脾胃病证治心得

目前市场上现有治疗胃病的西药、中成药多达几十种,但用于临床,有的效佳,有的效差,有的无效,甚者加重病情,其原因在于不能因证、因人用之,而中医辨证施治正好弥补这点。笔者临床治疗脾胃病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结合西医辨病论治。

一、临床证治

1.脾胃虚寒型:其证候为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减,或泛吐清水或酸水,或纳呆少食,或大便溏薄,或神疲乏力,甚者夜半痛作或手足不温,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舌、腮齿印阳性,脉虚弱或迟缓。治宜温中健脾,方以黄芪建中汤加减。寒重加良附丸、吴茱萸等;泛酸加乌贼骨、煅瓦楞子、红蔻等;痛重加白芷、荜拨或细辛等;夜半痛作,加重炒白芍用量,再加防风、生麦芽等,以疏肝柔肝收效甚佳。

该证型除上述加减治疗外,还应注意2点:一是酌加少量清热解毒药,以达抗菌消炎之目的,如蒲公英、炒双花、炒黄连等,经炒者去其寒性,以防伤损脾阳。二是绝大多数的十二指肠溃疡属于该证型,应酌加汉三七、白芨、醋灵脂、蒲黄等活血止血、消肿生肌药,以促使溃疡面愈合,并防止出血。

2.肝气犯胃型:其证侯为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作,每因情志因素痛作或加重,或伴大便不畅,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或弦滑。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以柴胡疏肝散或逍遥丸或旋复代赭汤加减。泛酸者加左金丸、煅牡蛎以泄肝止酸;情志抑郁者加百合乌药汤、合欢皮、佛手、香橼、绿萼梅之类;疼痛者加金铃子散等。该型治疗除疏肝理气外,还应注意2点:一是扶脾和胃,即“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二是养肝柔肝,肝阴得养,肝体得柔,肝阳得平,肝木不克脾土。肝脾得调,肝胃得和,则病愈。

3.肝胃郁热型:其证为胃脘灼痛,痛势急迫,泛酸嘈杂,口苦、口干或口酸,或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治宜疏肝泄热,和胃止痛。方以化肝煎合清胃散加减。主药以炒栀子、牡丹皮、川黄连、黄芩、连翘等清肝泄热为主,佐以疏肝理气之品,如青皮、佛手、白芍等。烧心、泛酸嘈杂者加少量吴茱萸与黄连伍用,成左金丸意,以清肝散郁,泄肝止酸,或再加煅牡蛎、败酱萆等制酸药。该型用药应注意3点:一是疏肝理气之品“忌刚用柔”,防香燥伤阴,多选佛手、筚拨、绿萼梅之类;二是用苦寒之品不可过量、大剂,以防苦寒败胃和伤及脾阳;三是绝大多数的胃溃疡属于该种证型,用柴桂汤加减,并加用化瘀止血、消肿生肌药,以促使溃疡愈合。

4.寒邪客胃型:其证为胃痛暴作,痛剧,或呈绞痛,恶寒喜暖拒按,或呕吐,得

温则减,遇寒则痛重,口和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该型患者多由受寒或饮冷食凉过之所致。治宜散寒温中,行气止痛。方以良附丸加吴茱萸、炮干姜、川椒、毕拨、细辛、广木香、砂仁等。若兼脾虚中阳不振者,可用大建中汤为主方,再酌加补骨脂、吴茱萸、肉蔻、乌药等,温中补虚,散寒风,行气止痛;兼呕吐者加姜半夏、生姜、公丁香、砂仁等。

5.饮食停滞型:其证为胃脘胀痛、胀满,嗳腐食臭,或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减轻,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该型多由饮食过量或兼食中生气所致。治宜消食导滞。方以保和丸加减。若暴食不久,撑胀重,伴恶心欲吐者,可因势利导,先用催吐法,吐后可立即缓解症状,然后根据病情可再服保和丸或保和丸加味方;若食后较久,脘腹气胀甚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炒菜菔子、鸡内金、砂仁等行气消滞;若脘痛、腹胀便秘者,可用小承气汤加味;食肉过量所致者,重用炒山楂;食面食过量所致者,重用炒麦芽;食谷类食物过量者,重用陈曲、谷芽;过食兼生气者,再加疏肝行气药。

6.瘀血停滞型:其证为胃脘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呈针刺样痛,或夜间痛重,或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涩。该型多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发作期或胃癌。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以失笑敦合丹参饮加减,可加酒大黄、酒白芍、炙甘草,以逐瘀通腑,缓急和中。若有出血见症,可加汉三七、白芨、乌贼骨或云南白药等。若见呕血、便血,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淡,脉弱无力者,为脾胃虚寒,脾不统血,可用黄土汤加减,以温脾摄血。若出血兼见肾阴虚证侯,为阴虚血热,可用养胃汤加减,以滋阴凉血止血。总之,该型瘀血内阻或兼出血,多为某些胃病的一种病理类型,或中医原发证型的继发证。其治疗方药除活血化瘀(或兼止血)外,还应参照西医的辨病和中医的原发证型进行综合性治疗。

7.胃阴亏虚型:其证为胃痛隐隐,口燥咽干,或大便干结,或饥而不软食,舌红少津,无苔,呈镜面舌,或似肾色,脉细数。治宣养阴益胃。方以一贯煎合益胃汤、沙参麦冬汤、芍药甘草汤加减。若兼胃脘灼痛、嘈杂者,可配左金丸和生百合、金石斛。该型治疗应注意以下几点:(1)行气止痛“忌刚宣柔”,以免香燥伤阴,可选用绿萼梅、香橼、佛手之类;川楝子一药,亦应慎用,近有报道,此药对胃粘膜有刺激性,易造成胃粘膜损伤,即使应用,以小量为宜。(2)在滋阴生津的基础上,要加酸甘化阴药,如白芍、乌梅配伍甘草等,即能和营缓急止痛又能酸甘化阴。(3)养胃阴勿忘滋肾阴养肝。胃阴亦根于肾阴,补肾以资化源;养肝柔肝则肝不犯胃,其药如生地、枸杞子、女贞子、当归、白芍便是。

8.寒热互结型:其证侯为胃脘痞满或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或弦数。治宜辛开苦降,和胃消痞。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寒重者加重干姜用量,或再加吴茱萸;热重者加重芩、连用量;脾胃虚弱者加重党参、炙甘草用量,或再加黄芪;恶心者加重半夏(宜用姜半夏)用量,再加生姜,或加姜竹茹,或加砂仁;苔腻、口粘、湿重者,可加佩兰、川朴、白蔻等芳香化湿药;气滞重者,可加枳壳、厚朴、木香、苏梗、炒莱菔子等;外感风寒引发者,可加紫苏叶、防风等;外感暑湿引发者,可加藿香、佩兰等。对胃热肠寒或胃寒肠热所致的消化不良、吸收功能障碍者,亦可应用。对于半夏泻心汤证,《伤寒论》中强调“但满不痛”一症,笔者经临床实践认为,痛与不痛,不能作为半夏泻心汤应用与否的指征,只要符合寒热互结、虚实夹杂的痞证,或胃、肠功能失调的胃肠病均可应用。但必须注意的是:应辨其寒热、虚实的偏性,而调整干姜与芩、连用量之轻重,以及参、草的用量轻重,或去,或留,或是否再加行气消胀药,应根据辨证恰当调整,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9.痰饮内阻型:其证侯为胃脘食后胀满或胀痛,口淡不渴,或口干不欲饮,或翻身时胃内有震水声,或X胃钡餐透视见胃内中、大量潴留液,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滑,舌、腮齿印阳性,脉沉滑或沉弱。治宜温化痰饮,燥湿(或化湿)醒脾和胃。方选芩桂术甘汤合平胃散加减。若见脾胃虚弱者,宜加健脾行气药,以提高胃动力,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该型的病机为脾阳不振,运化失职。本型可单独出现,但较多地合并在中气下陷证、脾胃虚寒证或糖尿病胃轻瘫病中(为继证)。其治疗除温化痰饮外,还应治疗原发证或原发病,以标本兼治。

10.胆逆胃逆型:其证候为胃脘痞满不适,烧心,或隐痛,或嘈杂,嗳气,恶心,呕吐苦水,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沉弦。其胃痛在进食及服抗酸药后不能缓解为其特点,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呕胆”、“胃脘痛”范畴。如《灵枢·四时气篇》曰:“善呕,呕有苦……邪在胆,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胆附于肝,肝胆互为表里,《脉经》云:“胆汁系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其借肝之疏泄功能,胃气下降之力,下输于肠,以助消化。因而胆汁正常排泄,必借肝之疏泄功能及脾胃之气的升降,一旦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或脾气虚弱,胃失和降,势必致胆汁上逆于胃造成胆汁反流性胃炎。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以小柴胡汤合逍遥散、旋复代赭汤加减。在临证时应注意2点:一应辨胃之寒热,以斟酌寒热药物的配伍;二辨其肝郁胆热与脾胃升降功能失调的主次,以决定用药之主次。

11.脾虚胃逆肝郁型:其证候为胸骨后痛,或烧灼感、灼痛,或饮热食水时烫伤,常伴泛酸、嗳气,或剑突下灼热,胃脘急痛胀闷,或食后弯腰和食后平卧位后加重,重者进食时胸骨后噎塞不利或疼痛,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或微弦数。本证型多见于反流性食管炎和胃食管综合症及食管裂孔疝等。治宜健脾疏肝,清胃制酸,和胃降逆。方以逍遥散合旋复代赭汤、小陷胸汤加减。在上方加减的基础上再加炒枳壳(或炒枳实)、漏芦、冬凌草等,一是调节贲门括约肌功能,制止胃液反流;二是抗菌消炎,促使炎症修复,并有预防食管粘膜癌变的作用。肝胃郁热者加栀子、丹皮等;吞咽噎塞不利或胸骨后疼痛重者加活血散瘀药,如赤芍、郁金、汉三七、醋元胡等;泛酸、烧心者加煅楞子、煅牡蛎、左金丸等;如胃热便秘、胸膈烦热者可用凉膈散合小陷胸汤加减;若见有寒热互结证,亦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12.中气下陷证:其证侯为脘腹坠胀,痞闷,脐腹坠痛,或倦怠气短,或头晕眼花,或食后饱胀,或空腹隐痛、悬空感,或纳呆少食等,舌苔薄白或白滑,脉沉弱,或沉细滑。该证型多见于胃下垂和胃粘膜脱垂症。治宣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行气药重用枳壳,气滞明显者再加广木香、香附、砂仁等;气逆者加姜半夏、公丁香等;气陷清阳不升致头晕、眼花者加葛根、桔梗等;伴痰饮内阻者(胃钡餐透视见大量潴留液)可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温化痰饮,燥湿醒脾和胃。关于应用补中益气汤的几点认识:(1)升阳药柴胡、升麻,必须与益气健脾药黄芪、党参、白术伍用时才能起到升阳举陷的作用。(2)益气药与养血活血药的伍用,一方面根据“血为气之母”,气血互生,补血能生气;另一方面养血活血药能改善胃壁的微循环,提高胃壁营养的供给,促使胃功能恢复。(3)健脾益气药与理气药的应用,一方面防止大补滞气,另一方面则理气药在补气健脾药的基础上可提高胃动力,以促进驰缓无力的胃功能恢复。另外,在治疗胃下垂时还应重视调节脾胃升降枢纽,温其中焦,升其清阳,泄其浊阴,以顺应脾胃的升降功能。临床实践证明,单纯的胃痛从肝论治

中医之胃痛,病因有多种,而以肝气犯胃而致胃痛者尤其多见。故医家叶天士云:“肝藏厥气,乘胃入隔。”“厥阴顺乘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厥阴之气上干,阳明之气失降,即指出了肝胃之气不顺、肝木犯胃的病因病机。胃脘痛不仅要辨其寒热虚实,更应辨其有无肝的临床见症,诸如胁痛、胀痛、嗳气、泛酸、呕哕冲逆,精神抑郁等。兼具上述症状的胃痛均可从肝论治。

胃痛及肝的常见证型包括肝郁气滞、肝寒犯胃、肝强脾弱、肝胃火郁、肝胃瘀血等。

肝郁气滞:症见胃脘胀满,痛连胸胁,按之则舒,嗳气频作,精神抑郁,食纳减少,大便不畅,脉弦而缓,舌苔薄白或兼黄。治宜疏肝理气,畅达气机。胃气得降,疼痛自止,即“治肝可以安胃”之意。采用四逆散加味,腹胀气滞甚加佛手、木香;大便稀加神曲、茯苓;嗳气泛酸加左金丸、瓦楞子;口多涎沫加吴茱萸、草果;口苦苔黄加黄连、黄芩;痛甚加郁金、香附、元胡、乳香、没药;食少纳差加神曲、麦芽、鸡内金。

肝寒犯胃:症见胃脘疼痛,喜温喜按,呕吐清冷涎沫,遇寒痛甚,纳少,食则痛减,神疲倦怠,舌淡苔白滑,脉细缓或虚弦。治宜温肝散寒,和胃降逆,使肝寒得散,胃气得顺。采用吴茱萸汤加味,若见呕吐涎沫甚加半夏、茯苓;口泛清水加草果、砂仁;感寒痛甚加良姜、香附;胀痛加木香、佛手;纳差可合六君子汤以益胃补虚。

肝强脾弱:症见胃脘隐痛或挛急,喜暖,得温则减,精神疲乏,肢体乏力,四肢欠温,食纳减少,大便软而不爽,舌淡苔白润,脉虚细弱。治宜柔肝补脾为主,扶脾抑肝,肝胃同治。采用小建中汤加味,气虚加黄芪、当归;呕哕吐酸加木香、砂仁;腹胀加佛手、厚朴;便溏加白术、茯苓。

肝胃火郁:症见胃脘部灼热,痛势急迫,心中烦躁易怒,嘈杂泛酸烧心,口苦口干,大便不畅,舌苔薄黄,或舌红少苔,脉弦数。治宜疏肝泻热,益胃养阴。采用一贯煎合龙胆泻肝汤加减,阴虚口干加生地黄、麦冬、石斛;口苦加花粉;大便不畅加枳壳、厚朴、木香。

肝胃血瘀:症见胃脘痛,痛有定处,按之痛剧,或痛如刀割,食后痛甚,大便色黑,常见隐血,甚则吐血,舌质紫暗,舌边有瘀点,脉缓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采用失笑散、丹参饮加减治疗,气虚加黄芪、党参;营血不足加阿胶、白芍、当归;出血不止加三七参,白及;瘀血甚加赤芍、桃仁、红花化瘀止血。

难病奇治 朱进忠(32)胃

陈皮120克甘草30克

服药1剂后,腹张好转,食欲增加,大便得行。其后,每周1剂,大便转为1日1次。共服20剂,停药一年,大便一直正常。

某医问:陈皮、甘草乃醒脾和胃,理气除湿之剂,诸书都不说它能通便,而老师用之却排便者,何也?答曰:陈皮、甘草虽无通便之效,但因其既能醒脾化湿,又能调理肝脾大肠之升降,促进肝脾大肠之气化,所以大便得通。另外,本病久用苦寒、咸寒攻下伤正之品,阳气被伐,寒湿因起,因而大肠不通。陈皮、甘草苦辛甘温,既行气,又助阳,既化湿浊,又醒脾胃,使升者得升,降者得降,故而药后得愈。

2.数年便秘,虽遍用攻下,润下而不便。

李××,男,成。

三年多以来,大便经常数日不行,医生用西药缓泻之剂而便即行,一年多以后,逐渐发现无效,后又改用中药麻仁滋脾丸、蜂蜜、番泻叶等,大便秘结明显好转,但最近一个多月以来,虽遍用中、西药物亦难使大便通下,乃改用中药大承气汤,虽连服三剂,亦未通便,不得已改用灌肠法,罐肠以后,大便虽然已经通下,但不几天,大便又重复秘结如前。细察其证,大便秘结,已七天未行,头晕头痛,心烦失眠,口苦咽干,时见烦热上冲,躁汗时出,舌苔薄白,脉沉弦,综合脉证,反复思考:此乃少阳枢机不利,三焦不通,津液不行之证,为拟和解少阳枢机,调理三焦气化,助其律液复归原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处方:

柴胡6克黄芩9克党参9克半夏9克桂枝9克茯苓9克陈皮9克大黄3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

服药1剂后,大便通畅,继服6剂后,追访3年,大便一直正常。

某医问:本病前用泻下之剂而不解,今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反效者,何也?前用大黄、芒硝各1两而大便不通,今用大黄仅仅1钱反而效者何也?答曰:大黄、芒硝均为泻下药中的剧药,故大便秘结者多者用之。然因其苦寒、咸寒,故只适用于实热之便秘,若津枯便秘者,再用大黄、芒硝,非但便秘难行,亦且更伤津液,而病更甚。至于寒湿便秘,若以此药治之,则湿邪更甚,阳气不行,大便更加不通。本证为肝胆之气枢机不利,三焦决读不行,通降失职,腑气不痛之便秘。枢机不利者,必须首先调其枢机,而前医反久用重用大黄,芒硝以攻伐阳气,所以使腑气更加不通,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既有小柴胡汤的疏肝胆,调枢机,又有党参、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陈皮的助脾温阳,半夏、陈皮、生姜的辛温行散,龙骨、牡蛎的潜阳镇摄,大黄的苦降通便。诸药合而用之,则清气得升,浊气得降,腑气得通。其中龙骨、牡蛎虽有收敛之弊,但却有降阴之利,故与大黄合用,非但无涩便之害,而且有便通之利。又阳气上冲,头晕头痛便秘者,古人常用朱砂,代赭石、石决明以通便,即镇潜阳气使大便通利之意,今用龙骨、牡蛎、大黄者,即取此意耳。

(二)小腹坠胀,里急后重

郝××,女,50岁。

6个多月来,心腹坠胀,里急后重,经反复住院检查一直未能确诊。某医以缓泻药治之,大便次数虽较前增多,但里急后重,小腹坠胀不见减轻。后转请中医治疗,该医认为系中气下陷所为,故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服药30剂后,病情不见改善。细察其证:除小腹坠胀、里急后重之外,大便每日—行,干稀亦较调匀,时见嗳气,心烦头晕,舌苔白,脉沉弦。综合脉证,再结合前用药物的疗效考虑:李东垣指出补中益汤证脉应见洪大,此证脉见沉弦;沉脉者郁证也;又证见头晕心烦嗳气,必肝与大肠之气郁滞所为。治宜拟舒肝理气,醒脾宽肠。处方:

苏叶6克槟榔5克陈皮10克乌药10克木香6克白蒺藜6克

服药六剂后,小腹坠胀,里急后重感大见好转,继服十剂,诸证消失而愈。

2.小腹满痛。里急后重,心烦易怒

朱××,女,27岁。

一年多以前,突然发现小腹满痛,里急后重,大便1日3~4次,某院诊为急性肠炎,用西药治疗1周不效。改请中医治疗,某医诊为淤血阻滞,以活血祛淤止痛之剂治之,效果仍不明显。10个月前,又突然发现小腹满痛,尿急尿频尿痛。某院诊为急性泌尿系感染。予吠喃坦丁、庆大霉素等治疗半月后症状消失,但不久又发现月经失调,有时提前,有时错后,经期小腹坠张疼痛加重。最近4个月来,以上情况不但不见好转,反见日渐严重。经某院反复检查诊为肠结核、盆腔结核、慢性肾盂肾炎。予抗痨药、抗菌素等治疗后,仍然不见好转。细察其证,小腹满痛,时轻时重,里急后重,大便有时1日数次而溏泻难止,有时又数日不行,若按其腹部则疼痛更甚。头晕头痛,心烦失眠,月经已闭止4个月,消瘦乏力,手心烦热,舌苔白,脉沉弦涩。综合脉证,再结合前药果进行分析,诊为肝郁血虚,寒热夹杂之证。治拟舒肝理气,养血活血,清上温下,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

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干姜6克薄荷3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香附10克乌药10克

服药6剂后,腹胀、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或秘或泻等症好转。精神改善,食欲增加,又继服上方60剂,诸证消失,而愈。

某医问:本证是一个寒热夹杂证,其寒热的多少如何衡量?答曰:应证、脉相参,若证主要表现热证则为热多于寒,证热少而脉为寒者则为寒多于热,如本证仅有心烦,手心烦热之热证,而脉却见寒证,故为寒多于热。

(三)脱肛

苏××,男,成。

一年多前,连续泄泻三个多月,其后虽然泄泻已经停止,但却出现脱肛。每次脱出后用手一托即可回纳,但一劳累或走路过多,站立的时间过长时,就又脱出,开始曾请某医以针灸治疗,初时效果非常显著,但不久却效果全无。又改请某医治之,诊断为中气下陷所致,处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内服,鳖头灰外用,刚刚应用此药之后,疗效非常满意,有1个多月没有脱出。三个多月以前,因生气吵架又突然脱出,再用以上方法则再无效果。细察其证,两脉俱沉,舌苔薄白,且微有胸胁苦满。综合脉证,再结合此次病因分析,诊为肝郁气结,清阳失升。因拟舒肝理气,调理大肠。处方:

枳壳4克厚朴4克苏叶3克乌药3克香附1克陈皮3克

服药1剂后,脱肛次数明显减少,继服上方5剂,愈。

某医问:诸书均言脱肛是中气下陷所致,治法也多主张用补中益气汤,但本证却用补中益气汤不效,而老师用理气之剂而愈,其故何也?答曰:从一般的科学发展规律看,凡是成功了的多是正确的,凡是失败了的多是错误的。本病久用补中益气汤无效,说明它已经不是中气下陷引起的,而是其它原因引起的。再结合脉证去看,两脉俱沉,乃肝与大肠气郁所致,气郁则清阳失升,故治以理气之品,肛门自然升上回纳。又问:既然是由肝与大肠之气郁结引起的,那么为什么用药量甚微,而不以大剂治之?答曰;本病正虚邪实,治实之时千万不可伤正,正伤则必不回纳。散以微量药物以除实邪,使其邪气除,正气自复,病自愈耳。

六、内科疑难疾病与肝和胃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一)呕吐

1.食后即吐,经久不止

李××,男,15岁。

3年以前,在挨打之后,又强迫饮食,不久发生呕吐,其后一直不愈。某院胃镜、上消化道造影均正常。先用西药治疗约半年未见效果,后又改用中药二陈汤加减治疗1年亦无明显效果。细察其证,每次呕吐均发生于食后不久,呕吐之前没有恶心烦乱的表现,呕吐之后亦无明显不适,舌苔薄白,脉弦。综合脉证,并结合病因考虑,此乃肝气厥逆犯胃所致。治宜拟重镇平肝,降逆止吐。旋复代赭汤加减。处方:

旋复花10克(布包)代赭石20克半夏15克人参10克黄连1克吴茱萸6克生姜3片

服药1剂之后,呕吐次数明显减少,3天之内,仅吐1次,而且量亦较少,继服5剂,愈。

2.胃痛呕吐,久久不止

徐××,女,65岁。

3个多月前,突然发现胃脘疼痛,频繁呕吐,头晕头痛,视物不清,某医诊为急性胃炎、脑部肿瘤待除外、因当时X线与脑电图不便,未作进一步检查,先用西药治疗数日不效后又改请中医以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二陈汤、旋复代赭汤加减治之,仍然没有明显功效,细察其证,陈以上诸证之外,并见嘈杂,口苦咽干,舌苔黄白而润,脉弦紧。综合脉证,再结合前用诸药之效果进行考虑:紧弦之脉乃肝寒厥逆之象,且又触其足冷如冰。乃诊为肝寒厥逆犯胃。治拟用温肝胃之阳,降逆止呕。吴茱萸汤加减。处方:

吴茱萸10克人参10克生姜10克大枣10个

服药一剂之后,头痛、呕吐即大减,继服10剂而愈。

3、嘈杂,呕吐不止

刘××,男,14岁。

因与其父母生气,又挨打两次,吃饭不久之后发生呕吐,至今一个月来一直呕吐不止,胃脘胀满,某医先以西药治之不效,后又配合中药止吐之剂治疗十几天仍然不见明显效果,细察其证,除频繁呕吐,饮食全废,胃脘胀痛,嘈杂之外,并见其烦躁不安,消瘦乏力,舌苔白厚,脉弦稍紧,综合脉证,再结合发病原因进行分析,此乃气郁食积相结所致,为拟理气消食和胃。苏神煎加减,处方:

苏叶6克神曲10克

配合捏脊疗法,一日一次,

服上药,并捏脊之后约20分钟后,呕吐渐减,1剂药服完之后,呕吐停止,食欲稍增,又服1剂,愈。

患者家长问:为什么前用西、中药治之不效,先生用此小剂竟1剂而愈?答曰:苏叶乃入肝肺胃之药,既芳香和胃,又理气止吐;神曲乃麦等发酵而成,既消食,又舒肝胃之气,两药相合,既舒肝和胃,又消食醒脾,故用于生气之后,食滞不化者尤效。

(二)胃痛

1.胃癌术后,胃痛不止

邢××,男,40岁。

胃癌手术后两个多月以来,胃脘一直痞满,隐隐作痛,某院诊为吻合口溃疡、餐后综合证,经西药治疗一个多月不见明显改善。又请某医以消食和胃之中药治之,一个月后,仍然不见明显好转。细察其证,除胃脘满胀、疼痛,食欲不振之外,并见心烦心悸,消瘦乏力,口干口苦,舌苔白腻,脉弦而滑。综合脉证,再结合所用药物效果进行分析诊为肝胃不和,食滞不化,寒热夹杂之证,为拟舒肝和胃,消食导滞,温中燥湿。柴平汤加味。处方:

柴胡10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干姜3克甘草6克大枣7个苍术15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大黄3克

服药1剂后,胃脘胀满、疼痛、食欲不振明显好转,精神增加,继服6剂后,胃脘满胀、疼痛消失,饮食增加,他证亦消失。

2.胃痛,黄疸

龚××,女,60岁。

胃脘胀痛,心烦懊憹,黄疸日渐加重5个多月,医诊胆石症,住院治疗3个月,不但诸证不减,反见黄疸日渐深重,神志呆钝,身重乏力,食欲不振。邀请中医配合治之,前后以大剂茵陈蒿汤加减治疗1个多月,以上症状仍然不见减轻。细察其证,除深度黄疸外,并见胃脘胀痛,按之更甚,食后胀满疼痛加重,神志呆钝,舌苔黄白厚腻,脉象弦滑。综合脉证,再结合服用药物的疗效进行分析,诊为食滞不化,湿热内蕴。治拟消食和胃,除湿消热,保和丸加减。处方:

神曲15克焦山楂15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连翘10克莱菔子10克麦芽15克

服药1剂后,胃脘满痛,心烦懊憹减轻,神志较清,但服第2剂后请证不再继续改善,又服5剂,证复如前,舌苔黄白厚腻,脉弦滑。综合脉证,再结合用药效果反复分析:保和丸初始用之有效者,乃证有湿热内蕴,食滞不化之疾也;其久用之不效者,乃兼肝气郁结之证也。治宜舒肝和胃,除湿清热,消食和胃同施。越鞠保和丸加减。处方:

川芎10克苍术15克香附10克栀子10克神曲15克焦山楂15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连翘10克麦芽15克

服药4剂之后,胃脘胀满,心烦懊憹大减,食欲大增,神清目明。继跟上方20剂,诸证消失。

(三)头痛

刘××,男,64岁。

胃脘满胀,隐隐作痛,频繁嗳气40余年。医诊为慢性胃炎,曾反复住院治疗无明显效果,近30多年来,又发现头痛,医诊为神经性头痛。除服索密痛可以暂时减轻疼痛外,其他任何药物均无明显效果。五年多以来,又发现糖尿病、冠心病。经过治疗虽然心律失常已经控制,但头痛、胃脘满胀、嗳气、糖尿病却不见改善。细察其证,胃脘满胀,隐隐作痛,不断嗳气,按压胃脘部时则胀痛更甚,头痛头晕头胀,口苦口干,疲乏思睡,阳萎、腰酸目视昏花,舌苔白,脉沉缓。综合脉证,诊为气阴两虚为本,脾湿不化,食滞中滞血淤为标,治补气养阴,燥湿健脾,理气活血,消积导滞同施。加味一贯煎加减。处方:

党参30克麦冬10克生地30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薄荷4克神曲12克

服药6剂后,头痛大减,脘胀腹痛,嗳气消失大半,食欲增加。继服12剂后,诸证消失。为巩固效果,处以丸剂以善后。

猴头健胃灵1日3次,1次4粒,饭前服。

西洋参2克泡水代茶。

保和丸1日3次,1次1丸。

某医问:本病之头痛已数十年,每日全靠去痛片、索密痛以减轻痛苦,而今却用加味一贯煎治之而愈,其故何也?诸医均说蜈蚣、全蝎为止痛胜剂,而治之不效,却用加味一贯煎有效,其故亦何也?答曰:《内经》强调治病必求于本,《伤寒论》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是说治任何疾病都要根据其发病原因进行治疗,否则是难于取效的。本病头痛尤甚于食后及长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也就是食积,气滞是本病头痛的关键,所以采用理气、消积很快即愈,至于蜈蚣、全蝎,它们的止痛作用有二条:一活血,二搜风,若淤血、风邪所致者,往往用之效如桴鼓,其它者证则难于奏效也。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辩证

溃疡病的辩证应分清标本。一般来说新病多实证热证,久病多虚证寒证,更久则应有血瘀或虚实夹杂证。应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及饮食关系,结合其它见症辩别虚、实、寒、热、气、血的不同。临床上溃疡病可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寒)、胃阴不足、脾虚血瘀几种中医证候。治疗应从肝、从胃或肝胃同治,常用疏肝和胃法、健脾益气法、温中散寒法、滋阴养胃法及标本同治的原则,且常根据其它脏腑阴阳偏衰的不同,分别加用补肾、泄胃热、活血化瘀、补气化瘀药物治疗。以达最佳效果。

中医辩证分型论治

1.肝胃不和型

主证:胃脘部胀痛或隐痛,痛时窜至胸胁或后背,多有嗳气、泛酸、饮食减少,遇情志不舒时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

辩证:精神抑郁,情志不畅,肝木克伐脾土,导致肝气郁结,横逆脾胃故肋脘部胀痛或隐痛;肝气不舒,气机不畅则痛时窜至胸胁或背部;胃气上逆则嗳气泛酸;脾胃纳化失司则饮食减少;舌脉之象为肝胃不和之征。

治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克 枳壳9克 香附6克 川栋子9克 芍药10克 炙甘草6克。

随证加减用药:

疼痛甚者:加元胡10克 乌药10克。

吐酸甚者:加乌贼骨15克 瓦楞子15克。

腹胀甚者:加陈皮10克 广木香10克 砂仁9克。

食滞嗳气者:加麦芽20克 神曲20克 莱菔子20克。

恶心反胃者:加半夏10克 生姜9克 代赭石20克。

2.脾胃虚寒型

主证:胃脘隐痛,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嗳喜按喜热饮食,泛吐清水,四肢不温,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细或沉迟无力。

辩证:脾胃虚弱,故胃脘隐痛绵绵,疼痛以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寒者得温易散,虚者得按则舒,故喜暧喜按喜热饮食;脾主四肢,主运化,阳虚则四肢不温,神疲乏力, 吐清水,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细或沉迟无力为脾胃虚寒之象。

治则:温中健脾。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20克 桂枝9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9克 干姜6克 木香6克 大枣3枚。

随证加减用药:

泛酸者:加煅瓦楞、煅牡蛎、海螵蛸。

泛吐清水较多者:加半夏、陈皮、茯苓。

痛发作时合良附丸(良姜、香附)。

呕吐者:加吴茱萸等。

中气下陷者:加升麻、柴胡、枳壳。

吐血便血者:加地榆炭、乌贼骨、白芨、赤石脂、参三七粉。

3.胃阴不足型

主证:胃脘隐痛或灼痛,或伴嘈杂,或饥而不欲食,似烦不眠,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无苔或少津,脉细数。

辩证:胃阴不足,胃失濡养,故胃隐痛或灼痛;虚热内扰,故胃脘嘈杂;胃失津润则不欲饮食;阴虚内热则心烦不眠;津亏液少则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无苔或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则:养阴益胃。

方药:麦门冬汤加减。麦冬12克 玉竹15克 石斛9克 沙参9克 党参12克 粳米18克 甘草3克 大枣3枚。

若口干舌燥,胃脘嘈杂,胃酸缺乏者,加乌梅、山楂、以酸甘化阴。胃脘痛、胀较甚者酌加川朴花、佛手花、玫瑰花理气而不伤阴之品,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瓜萎仁以润肠通便。

4.脾虚血瘀型

主证:胃脘刺痛,痛处固定,食后加重,拒按,或见呕血,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或涩。实证出血,来势急,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或弦细无力;虚证出血,来势较缓,面色芬白,舌暗淡,脉细弱。

辩证:胃脘痛日久不愈,久病多瘀,瘀血阻络,气血运动不畅,故胃脘痛较剧,刺痛,或呈刀割样疼痛。瘀血有形,故痛有定处而拒按,食与瘀并,故食后疼痛尤甚;久病入络,络脉受损,故见呕血、便血;实证多与热证并存,热迫血行,故实证出血急;虚证多与寒证参见,故虚证出血缓。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为瘀血阻络、血行不畅之征。

治则;化瘀通络,理气止痛。

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丹参15克 檀香9克 砂仁6克 生薄黄9克 五灵脂12克(色)元胡9克 赤芍12克 白芍12克 当归9克 木香9克 甘草6克

若呕血、便血,宜辩寒热而治之。呕血鲜红,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属气郁化火,火邪犯胃,迫血妄行,用泻心汤加味,以清火凉血止血,若大便色黑,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淡脉细无力者,属脾胃虚寒, 脾不统血,当选用黄土汤加炮姜炭、地榆岩、乌贼骨以温阳健脾止血。若出血量大者,应中西医结合救治,必要时外科治疗。

【饭后散步有“禁忌”,这5类人最该当心】“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晚饭后,夕阳西下、华灯初上,不管哪个城市的街道路旁、广场河边,遛弯的人们都成了一道风景。其实,饭后走路不是人人都适合,这5类人,走错了不仅不会促消化、助健康,还会给身体带来负担。戳图看看你中枪了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