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一脉尚存的京剧男旦(2)

一脉尚存的京剧男旦(2)

时间:2021-04-13 13:41:30

相关推荐

一脉尚存的京剧男旦(2)

新年特稿

男旦前辈

程玉菁《宝莲灯》

魏莲芳《红线盗盒》

一脉尚存的京剧男旦

四小名旦

李世芳《红线盗盒》

张君秋《望江亭》

宋德珠《杨排风》

毛世来《贵妃醉酒》

第二辑

生不逢时的温如华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传统戏被禁锢十年,等到文革结束传统戏恢复,被打压弃用的男旦终于等到了出头之日,老一辈的张君秋迅速以本门私房戏为号召,造成“十旦九张”的声势,其他如杨荣环、陈永玲、赵荣琛、王吟秋、梅葆玖、沈福存、宋长荣等也趁势而出各领风骚于一时。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戏解禁并不等于对待男旦培养的立场松动了,让男旦艺术家登台了,也并不意味着真正的传统艺术观回归了。遏止男旦培养,让男旦自生自灭的无形之手仍然高悬在戏曲学校、专业院团之上。这些艺术家大难不死惊魂未定,或是为了避嫌,也或是为了不给自己惹麻烦,一般是不会收男徒弟。戏曲学校更不招收、培养男旦学生,人才断档了,哪怕有一天老艺术家想收也无人可收,想传也无人可教。

张君秋温如华

温如华是一个特例。

温如华1958(11岁)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在戏校受业于姜妙香等名师,文武小生应工,1966年毕业后在北京军区服役,1972年加入战友京剧团任编导。因为倾慕张君秋先生的艺术,从1965年前后温如华就追随张君秋先生左右数十年。起初是听张先生吊嗓说戏、跟着上剧场观摩张先生演出,之后发挥自己识谱、记谱的能力,帮助张先生整理创编的唱腔乐谱。尽管如此,温如华还是没能拜在张先生的门下,因为有人说,当年周恩来总理说张君秋是最后一个男旦,所以张君秋就不能再收男旦徒弟。事实上温如华为自己由小生改旦角做了的积累和准备,他主攻张君秋派唱法的同时,潜心研究梅派艺术,并向南铁生、程玉菁、赵荣琛、孙荣蕙、李德富等男旦名家问艺。上世纪70年代后期,毅然放弃许多旦角名家相邀挎刀的机会,凭借戏校坐科的扎实功底,开始以小生旦角两门抱的形式在各地搭班。经过慎重考虑,温如华1982年加盟北京京剧院,易弁而钗,以一出亦生亦旦的《白面郎君》,叩开男旦之门,成为中国戏曲学校毕业的、同一代京剧演员中唯一旦角男演员,而且至今后无来者。

《白面郎君》

左上:郎静山题词的《贵妃醉酒》

左下:《梅玉配》

右上:《吕布与貂蝉》

右中:《霸王别姬》

右下:《樊江关》

行话说“像不像,三分样”,“扮上不像不如不唱”,广义上说就是一个演员所要具备的条件,有什么条件归什么行当。从嗓音、个头、扮相来说温如华都是上乘旦角材料,所以温如华唱旦角的选择从个人艺术认知来说完全是正确的。有一个温如华访问的标题说“最后的男旦生不逢时”,“生不逢时”对唱旦角的温如华来说倒是挺准确的一句话。如果不是文革断送了京剧的传统血脉;如果不是不再培养男旦的阻断……温如华的命运可能完全不一样。但现实不能“如果”,岁月就是那么流淌。本可以领导男旦“中兴”的帅才,如温如华者,竭尽毕生心血,仍然淹没于时势之中,只能慨叹生不逢时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