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李峻:月亮是挂在天上的一首诗

李峻:月亮是挂在天上的一首诗

时间:2019-01-18 01:34:01

相关推荐

李峻:月亮是挂在天上的一首诗

月亮是挂在天上的一首诗

文丨李峻

本文发表于《莆田作家》,微信号:ptzj

中秋在即,中国人又要开始赏月亮、吃月饼了。当然,更少不了吟诵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了。

一年四季,皆有月圆之时,中国人何以偏爱在中秋之夜赏月呢?唐代诗人戎昱在他的《中秋夜登楼望月寄人》一诗中给了我们答案:“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因为中秋的月色在一年中是最好的:秋高气爽、夜空如洗;家人团聚,最宜赏月。难怪司空图在《中秋夜》中也这样写道:“此夜若无月,一年虚度秋”。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中国卷帙浩繁的古典诗词里,以月亮为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代有吟诵。据统计,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共收诗48900多首,其中单单“月”这个意象就出现了12126次。中国人以月亮为题,思乡怀旧、恋友盼亲,种种情感皆可借月表达,赞之惜之,悔之而又爱之。可以说,月亮就是挂在天上的一首诗,跨越时空、传诵千年。

早在《诗经》里,就有了“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的描写。从此,这一轮千秋明月就照彻了中华诗坛:不论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的飘逸心性,还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的思乡之叹;也不论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隐逸情怀,还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旷达胸襟,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灌注了华夏儿女的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史上一个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

在古人的诗词中,月亮是有情绪的。可以是喜形于色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急切与爱人相会的喜悦、期待之情跃然纸上;也可是愁绪满怀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写尽了远游的孤独和漂泊的哀愁;可以是豪迈不羁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超越与洒脱;也可以是悲怆痛心的:“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郞·别茂嘉十二弟》,借月抒怀,时代恨、家国悲,交缠于心,沉痛之至!

在古人的诗词中,月亮是有年纪的。不同的人生节点,诗人借月诉说的情感也各自有别。少年时的“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令人不由得会心一笑,那时年少无知的我们是否也同李白一般懵懂可爱?青年时“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贺铸《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青年男女欢会时的卿卿我我、情意绵绵,在花光月影的映衬下,更显得温馨旖旎、甜蜜无比;中年后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历尽了人世间的聚散无常,无奈中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愁;老年时的“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杜甫《月》),穷困潦倒、多病孤寂的生活情境借着一轮孤月展露无遗。

在古人的诗词中,月亮寄托着在外游子对故国家园的深深依恋。中国人骨子里安土重迁,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种浓烈的叶落归根的情绪。远离故土的游子排解心头的思乡之苦,唯有天上的这轮明月是最好的慰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连飘逸潇洒,向往游侠成仙的李白都难免乡恋乡愁,又何况别人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人借月怀乡,急切的思归之情溢于言表。“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兄弟们相隔万里,天各一方,同沐月光,泪眼婆娑,相同的就是这颗拳拳的思乡之心啊!更可悲的是,当这种背井离乡是由于异族的欺凌、战争的蹂躏造成时,那种望月思乡的情感也就更多了一份凄楚与悲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词人亲临“胡马窥江去后”的扬州城,眼前的惨败景象使他不禁潸然落泪,在今昔对比中道尽了黍离之悲。“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轮凄月象一面镜子,映照过词人纵情逸乐的欢颜,也映照着沦为阶下罪囚的愁容。过去令自己心旌摇荡、神采飞扬的月光,而今却变得冷艳刺目、惨不忍睹,其中包含着多少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哀痛!明月仍在,家国无存,这是怎样的伤感无奈和裂心之痛!

在古人的诗词中,月亮饱含着对友爱人伦的深切思念。亲情、友情、爱情,是现实人生中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情感,可有时又挡不住它的离去,只能一个人默默地思念。因此,怀人伤别成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主题,月亮也就成了诗人们表达情爱、遥寄相思的理想选择。“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生动、撼人心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以月为寄托,给在远方被贬谪的朋友送去安慰和想念,关怀之情力透纸背。没有生命的月亮,在诗人情感的浸泡下,也变得情真意切了。“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作者借月状人,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她日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宛如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慢慢地变成了缺月,可见其思之长久,情之凄苦,比喻美妙熨贴,想象新颖独特。“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如水的月光、飘浮的云影、远飞的大雁,组合成一个朦胧的境界,以一种女性特有的视角和体验,反衬出对“月满”而人不“圆”的忧怨和闺思。

在古人的诗词中,月亮发出了对羁旅迁谪的幽幽咏叹。望着夜空中的那一轮明月,中国人有太多的情思要寄托。皎皎明月浸润了多少迁客骚人的寂寞灵魂,温暖了多少失意文人的不眠之夜。古代诗人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倒时,常常喜欢借月托情。月亮照出了他们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了他们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暮色苍茫,江水清澄,诗人独自一人孤坐舟上。放眼望去,原野空旷;低头看时,一轮月影随人漂流,倍感亲近。诗人越是把明月写得亲切可爱,越发显出羁旅漂泊生活的孤独寂寞。“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秋江月白,月照离人。江心秋月为“天涯沦落人”的情感交融提供了最适宜的时空背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人透过依依杨柳、习习晓风、熹微残月,写尽了千般离愁万种别绪,触发了怀人思乡的强烈共鸣,古来词家无出其右。“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人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将自己幽居凄清的心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在古人的诗词中,月亮里交集着对边塞征战的凄婉哀怨和为国戌边的豪情壮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诗人用如椽大笔,以天山、月亮、云海等物象为载体,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的万里边塞图,借征人所见所思,浇自己胸中块垒。“秦时明月汉时光,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诗人借跨越时空的边关冷月,一笔写尽千年征战,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表达了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强烈愿望。“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呜咽的笛声、悲怆的将士,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李益《盐州过胡儿饮马泉》),明月皎皎,笳鸣声声,这一静一动,有力地烘托出塞外之地空旷、辽阔的意境,也激起了诗人心中仗剑疆场、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寒气凛凛的疆场上,平沙如雪;燕山上的一钩弯月,徒添了沙场的悲凉肃杀,也沸腾了诗人投笔从戎、为国建功的一腔热血。

在古人的诗词中,月亮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任世间沧海桑田、兴衰存亡都不能影响它一分一毫。而相比之下,人生又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犹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诗歌采用回环往复的句型,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通过对比人与月在时间上的差距,揭示了人生的真趣和价值:人生是短暂的,其间有无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寂寞,但沉浮交替、幽寂虚静又正是宇宙万物的真谛,何须让有限的人生去承担那些无益的忧虑呢?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却尘世的一切,人生就会像明月一样自由自在。诗句在淡淡的感伤中浮升出博大的空明,在对生命的质疑中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学意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首“孤篇横绝”的千古绝唱,更是离不开月亮的伴随。面对浩渺无边的春江花月夜,诗人任思绪在江天一色、清明澄澈的世界里遨游;用民歌般清丽忧伤的叩问,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使人产生出超越时空的沟通与共鸣。月亮带给诗人的,不仅仅是对生命短促的叹息,更有来自心灵的超然慰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子赤壁祭奠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苍茫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这是词人对人生发出的无限感慨,既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也有对人生无奈逃避的悲哀。

“月向人圆,月和人醉,月是承平旧。年年赏月,愿人如月长久”(白朴《念奴娇?中秋效李敬》)。高悬在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这轮明月是多情的:她是一种审美的意趣,一种情感的寄托;更是一种民族的记忆,一种文化的传承。她汇聚过历史的烟尘,构建着国人的心灵,也沉淀了无数的中国智慧与华夏风韵。她的银色光辉,已经洒遍了古典诗词的每一个角落;没有了她的沐浴,古典诗词的世界就会暗淡、单调。今夜,就让我们和自己亲人、爱人、友人一起,伴着这轮最圆最明的中国月亮,徜徉于浩瀚的古典诗林,用如歌的诗篇荡涤灵魂、滋养情操,心随明月、神交古今!

-END-

△作者简介:李峻,男,七十年代生人,经济学学士,税务师,现供职于莆田市税务局。自幼喜好文学,闲时舞文弄墨以自娱。

延伸阅读

书房情结

又是一年艾粽香

李峻:爷爷印象

本期责编:踏浪丨排版:实习生 何梦洁

这里不喧哗,只为给你一片宁静。感谢你的点赞、分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