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我科完成国内首例腹主动脉开窗支架植入术

我科完成国内首例腹主动脉开窗支架植入术

时间:2019-12-14 22:06:28

相关推荐

我科完成国内首例腹主动脉开窗支架植入术

2月21日我院血管外科郭伟教授率领的团队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腹主动脉开窗支架植入术。该项手术既隔绝了动脉瘤,又保留了内脏分支动脉的供血,为那些不能采用传统腔内移植物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腹主动脉瘤好发于老龄人群,腹主动脉瘤一旦出现,就会向着破裂的方向不断进展,故一经诊断即应尽早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治疗动方法是传统开放手术和腔内隔绝术治疗。开放手术切口巨大,出血多,创伤大,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多数高龄患者不能耐受此种疗法。微创腔内隔绝术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摒弃了全麻、开腹和阻断主动脉的弊端,使手术创伤大大减小,手术时间大大缩短,大多数患者不需要输血。此外,患者术后恢复快,手术当晚即可进食,次日即可下床活动,且并发症率、死亡率明显降低,使许多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患者获得了治愈机会。

我们在临床工作经常遇到一些腹主动脉瘤高危患者,因动脉瘤解剖条件复杂,受现有支架及技术限制,辗转多家医院而无法手术,患者病情往往被延误。郭伟教授指出,目前使用的腹主动脉腔内移植物多为分叉型结构,这种支架并不适合影响内脏动脉分支血流的腹主动脉瘤,近些年国外开始出现针对这种动脉瘤的开窗型支架。

此型支架特点是其带膜部分预留有与内脏动脉精确对应的“窗口”,在支架释放过程中使“窗口”对准相对应的内脏动脉,并经“窗口”在内脏动脉内再植入小口径的裸支架防止支架移位,从而保证各内脏动脉的血液供应。

为了确保手术成功,尽可能降低并发症发生,制定详尽周全的治疗方案非常必要。患者入院后,郭伟教授率领的团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精确测量和反复研究动脉瘤形态,对覆膜支架的口径、长度、""开窗""的位置、""窗口""的大小等等都做了精确的测量,并从国外为患者量身订做血管支架。此次开窗支架的成功植入,是以临床经验、数字减影造影技术、介入器材等方面的一系列进步为前提,是介入手术领域的一大进步。该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可以应用于几乎全身任何部位的动脉夹层、动脉瘤实施介入治疗。

此项手术的成功,在我国尚属首次,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我国腔内血管外科介入史填写了新的篇章。

深度报道 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在国内率先完成“开窗技术”腔内治疗复杂腹主动脉瘤

何为腹主动脉瘤?

是腹主动脉的局限性扩张,直径超过正常一倍

危害:瘤体破裂后死亡率超过80%。

腹主动脉瘤治疗的两种方法:

传统手术

腔内修复

传统手术治疗的问题

手术创伤巨大

手术时间长

不适合高龄患者

住院时间长

术后恢复慢

术后并发症多

手术死亡率高

常规腔内修复术

优势

创伤小,恢复快

死亡率低

问题

只适合良好解剖条件的腹主动脉瘤

对邻近肾动脉的病变存在困难

“开窗技术”——腔内治疗的新选择

新型腹主动脉开窗支架

根据病人内脏动脉解剖部位,在支架血管上设计与内脏动脉相匹配的“窗口”,使用时将“窗口”与肠系膜上动脉、左、右肾动脉分别对合,从而保证内脏供血。

“开窗技术”的挑战

良好的设计:要求根据病变进行个体化定制

精准的技术:要求各个“窗口”与内脏动脉有准确的对位

有限的积累:国际上只有少数中心开展,我国尚为空白

手术现场

“开窗技术”完全腔内重建双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

腔内重建右肾动脉

腔内重建左肾动脉

双肾、肠系膜上动脉重建术后

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于02月21-22日分别完成3例“开窗技术” 治疗复杂腹主动脉瘤,最高年龄86岁,两例为严重肾动脉不全的患者。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术后恢复满意。

这是我国首次应用“开窗技术”腔内重建内脏动脉的临床案例,标志着我国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进入了新的时代。

文章来源 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

今日血管网 /a/xinwentoutiao//0322/175.html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