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退田还湖:恢复长江生命之肾

退田还湖:恢复长江生命之肾

时间:2018-08-31 21:35:54

相关推荐

退田还湖:恢复长江生命之肾

湖南西畔山洲的一个清晨,一名农妇准备捕鱼拿到早市上去卖。这里实行退田还湖后,当地的百姓在湖里利用网箱养鱼。

自1998年我国在长江中游实施退田还湖政策以来,6年过去了,从“与水争地”到“为水让路”,人与水的关系和谐了么?为此,本文作者和摄影师一路走访了湖南青山垸、西畔山洲、澧南垸以及湖北的天鹅洲和洲湾等地区。他们发现,即使故土难离,即使失去田地后的生活艰辛,但是“给河流留出空间”、“给湖泊留出空间”、“给洪水留出空间”的理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这实际上是对“人定胜天”这一认识的否定,人与自然理应和谐共处。

004年9月的一个周末,湖南青山垸捕捞村的唐代钦像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虽然已经入秋,但是南方的天气依然有些炎热,他换了件短袖衬衫准备出门。晴朗的天气让唐代钦心情愉快,今天他要接待一批从省城来的客人,开自家的游船带他们去洞庭湖游玩,每小时100元的租船费是唐家目前主要的经济来源。

天鹅洲湿地位于“九曲回肠”的下荆江段,是长江故道群湿地中保存最好的一处,也是白鳍豚与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然而,长江故道和长江之间大堤的修建使天鹅洲湿地成了一个封闭型的湖泊,水体失去生机。6月,天鹅洲打开了长期关闭的闸门,进行了重建江湖联系的尝试,来自长江的“活水”为其注入了新的生机。(右)

唐家世代生活在西洞庭湖南岸,这里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稻米,水田轮作制度是以双季稻、绿肥为主的三熟制。唐代钦原本不是开游船的,和捕捞村很多村民一样,以种田养鱼为生。如今他带领一批批游客观赏的青山湖里曾居住着青山垸5700多名百姓。

“垸”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所特有,就是在湖泊内和河道中的沼泽地上筑堤圈地,造田耕种,形成一个居民点。青山垸就是1975年开始从洞庭湖里围垦而成的,面积约11平方公里,当年围成矮堤8.3公里,高1.5米左右,后经历年加高加固,到1998年海拔高达37米。

这里的农业生产面积约600公顷,包括鱼池、水田和蔬菜地,每年用于抗洪抢险和堤防加固的资金约150万元,1996年和1998年两次溃堤。1998年之后,青山垸的村民全部迁到了垸外的安全地带,一次性转变为城镇居民,其原来的耕地和住宅地均退为湖面或湿地。1999年这里被规划为西洞庭湖区的目平湖自然保护区。

唐代钦既参加过当年的围湖造田运动,又组织了村里的退田还湖工作。一方面是饱经水患,一方面是故土难离。这位62岁的老人站在堤岸上说:“还是想得通哩。”

澧水是湖南四大水系之一,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同时也是长江水系中洪水灾害最为严重的河流。7月10日,澧南垸北侧的澧水爆发洪水,为保住澧县城区和下游大面积农田的安全,澧南垸主动破堤蓄洪,垸内近4万亩农田被淹。这是国务院《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实施后,长江流域第一个主动蓄洪的国家蓄滞洪区,经过对灾情的核实,对澧南垸补偿2898.61万元,农户平均每人得到补偿款1100多元,这对今后蓄滞洪区运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喏,我的鱼塘原来就在那个位置。”他指着望不到边际的湖面告诉我们。而今这些都还给了洞庭湖,湖水淹没了一切,水面平静,不时有白色的水鸟在湖边跳跃,低低地滑翔,不远处两座仍浸在水里的小楼房似乎也不足说明这里曾生活着上千户人家。

同样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田地和鱼塘,赵海棠家也尝试过像唐代钦那样搞生态旅游,买了渔船,冬天带游客观鸟,夏天观湖。然而由于受去年非典的影响,村里开发旅游的12户人家只剩唐代钦一人坚持下来。其他维持生计的方式,包括水箱养鱼、外出打零工、做点小生意等,赵海棠家都尝试过,但均不甚如意。今年春天,丈夫胡运进一狠心花3万元买了辆货车,开始零星地拉活跑运输,希望能赚点钱改善生活。

赵海棠自己最想不通的就是现在吃菜都得上市场买,以前要吃去自家地里摘就是了。“我已经42岁了,重新学一门手艺太难,出去打工也不能打一辈子吧,现在只能闲待在家里,两个孩子要上学,负担太重。”说起以后的生活,赵海棠很无奈。她是个勤快人,搬家6年之后仍忘不了曾承包过的那10亩鱼塘,那时她是村里的养鱼大户,非常能干。不过令她更忘不了的是1998年的那场特大洪灾,“全都冲走了,只要堤一垮,我的鱼啊,就全被水冲走了,投的钱全数打了水漂。”她至今说起来还很心痛。

“搬家之后虽然生活辛苦些,但每年夏天,我的心不再慌了,终于不用再逃命了。”说到这里,一直愁苦着脸的赵海棠才露出了笑容。如今生活上的种种不如意比起洪水噩梦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

唐代钦和赵海棠两户人家,只是1998年特大水灾之后国家实施退田还湖政策中62万户老百姓的缩影。他们曾经围湖造田,大规模的围湖垦殖使得湖泊面积锐减,湿地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大大降低。同时,长江中游地区堤垸农业生产已经属于微利甚至亏本。1998年的特大水灾给长江中游带来了惨重损失和沉痛教训,像青山垸这样多年来围湖造田的弊端深刻显露。

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国家在长江流域实施了灾后重建、根治水患的“32字”方针,其中针对长江中游的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等生态恢复工程,对长江流域的洪水调蓄能力、湿地恢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作用。

河流背景知识四

从“与水争地”到“为水让路”,如今6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人对长江中游江湖湿地的重要功能有了新的认识,“给河流留出空间”、“给湖泊留出空间”、“给洪水留出空间”等新的河流管理理念得到广泛认同。这是我们此次在湖南、湖北境内采访中深切感受到的。

退田还湖最主要和直接的生态效益 就是增加了湿地面积

长江奔流涌出三峡后,进入地势坦荡的中游平原。河道摆荡之处留下数百个星罗棋布的湖泊,它们调蓄着洪水,消纳着废物,是名副其实的“长江之肾”。

其实,早在唐、宋时期,B>,长江中游一带就不断通过围湖造田发展农业,把长江中游沿江、滨湖地区的广袤洲滩和边滩变成了著名的粮仓。早期的围湖造田为先民的繁衍生息、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到了明、清之际,围湖造田的弊端已开始显现。由于围垸太多,湖泊面积日益缩小,加速了泥沙在湖区的淤积,降低了湖泊的调洪能力,垸内洪涝灾害日益严重。解放后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段时间内,在不恰当的人口政策和“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支配下,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活动更是一直没有停止过。

多年以来,人类湖泊的改造使得长江原本自由摆荡的河道不断“瘦身”;与长江自然相通的湖泊被闸、坝所切断;延续数百年的围湖造田使湖泊不断萎缩,调蓄洪水的能力日益削弱;优美的河曲被人工裁弯取直。

以洞庭湖为例,历史上它曾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唐、宋时期洞庭湖湖面总面积达17900平方公里,随后,由于泥沙淤积和围湖垦殖,1949年减少到4350平方公里,1995年下降为2632平方公里。

1998年特大洪灾以来,国家重点在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政策,中央专项用于移民建镇的资金已达101亿元,共安排移民62万户、242万人,增加鄱阳湖、洞庭湖及长江干流行蓄洪水面约2900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积约130亿立方米。

同时,退田还湖增后加了湿地的面积,这也是其最主要和直接的生态效益。1999年,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启动后,将青山垸作为退田还湖和湿地恢复的首个项目示范点。近两年来,鸟类总数大为增加,几十年来未这里出现的东方白鹳、白鹤等珍稀鸟类也都回来了。

赛龙舟是最受湖区老百姓欢迎和最隆重的一项农家体育竞技比赛,热烈欢欣的比赛场面体现了人与水和谐共处的一面。

青山垸采用的退田还湖方式属于“双退”,就是将居民从堤垸中完全搬迁出来,并将原有的堤垸平毁,使其恢复到自然湖泊湿地状态。另外一种模式被称为“单退”,即仅将居民从堤垸中搬迁出来,原有堤垸可以继续进行农业生产,平时处于“空垸待蓄”状态,在汛期需要分蓄洪的时候,应当破堤分洪,发挥“蓄洪垸”的作用。目前长江中游实施的退田还湖工程大部分为“单退”,真正意义上的“双退”面积不足退田还湖总面积的1/5。

从湿地生态恢复的角度看来,“双退”才是真正的退田还湖,对恢复湿地生态功能的作用最大,但实际情况中,“单退”在恢复湿地洪水调蓄功能的同时,保护了已有的耕地,也是一种合理的折衷方案。

“人给水出路,水给人活路。”是西畔山洲农民写在湖岸上的朴素标语。

如何有效解决退田还湖后老百姓的生计问题, 关系到能否保护好恢复的湿地

退田还湖增加了湿地的面积,还给江湖自由流淌的空间,让河流逐步回复千百年前蓬勃的生命力,更是保障了湖区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但是客观上,退田还湖也使得湖区耕地面积明显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老百姓的后续生计问题成为首先要解决的矛盾。

尤其像湖南青山垸那样实行“双退”的地区,农民完全丧失耕地,又不能通过其他渠道充分就业,没有相应的替代生计。对于大多数有体力而没有多少文化和技能的农民来说,失去土地也就是失去了生计。

我们走访了很多退田还湖后的移民建镇新村,按照统一规划要求,农户的新居都是两层高的小楼,整齐而密集。但是走进那些农家,发现里面除了简陋的桌椅和床,大多空荡荡的。

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每户退田还湖的老百姓能得到15000元的补贴。扣除新建房屋的宅基地费用、水电设施费用,也就剩下不到1万元了,而盖一栋简易的二层小楼需要3万元左右。因此,许多经济条件不好的农户,搬入新家之后,就已经欠下债款,之后的生活更是困难。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失去了土地就必须努力尝试新的谋生方式,但是目前情况并不理想,湖区转变中的职业结构多以非正规、不稳定且工资低廉的职业为主。很多老百姓一旦闲在家里,就不知如何是好。

这种心情是十分矛盾的。

的确,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要远远大于耕地的价值。但是,如果耕地面积锐减,尽管湿地生态得到恢复,脆弱的粮食安全体系却要受到威胁。另外,由于现阶段粮食价格的上涨使得农民种粮的热情提高,实在找不到出路,部分退田还湖地区有被重新开垦的可能。

如何让退田还湖后的老百姓找到好的生计,这是研究退田还湖问题的专家学者和有关政府部门都在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尽管需要探索的问题还很多,不过还给江河生命,让它们自由地流淌,是对过去很长时间里“人定胜天”认识的一种否定,是我们整个社会生态意识的进步。

人和自然理应和谐共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