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国博之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六)补遗

国博之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六)补遗

时间:2024-07-03 13:14:23

相关推荐

国博之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六)补遗

再赴国博,发现原来收费的甘肃文化菁华展免---免费了——,再次浏览,补上几张上次遗漏的内容。

《仪礼》木简

西汉

1959年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共出土469枚简(其他日忌、杂占简计11枚),共计27298字。除少数竹简外,绝大部分是松木制成,用汉隶书写。此简是目前所见儒家《仪礼》最早、最完整的写本,在版本校勘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简”。

此简用汉隶书写,笔势流畅,工整秀丽,是汉代墨写隶书的上品。简上隶书结体扁平,字距宽阔,疏密相间,极富节奏韵律,呈现出一种空远的意境之美。

“白马作”毛笔

西汉

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竹制笔杆,浅褐色,端直均匀,中空,用以放置笔头。笔杆中下部阴刻“白马作”三字,这是秦汉时期手工业“物勒工名”的传统,“白马”当为工匠名。此笔与汉代的一尺长度相差无几,与东汉王充《论衡》中所谓的“一尺之笔”相吻合。此笔笔尾削尖,便于书写者停笔插入发髻,出土时在墓主头部左侧,说明墓主可能是一位从事文书工作的官员,也印证了汉代官员有“簪笔”的习俗。此笔是迄今所见汉代毛笔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被认为是汉代毛笔的代表作。

《相利善剑》简

西汉

1974年居延甲渠侯官遗址出土

甘肃省简牍博物馆

汉末鉴别刀剑优劣的宝典。

医方简

西汉

武威旱滩坡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

《康居王使者册》简

汉元帝永光五年

1990年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

甘肃省简牍博物馆

此简共七枚,前四简记述康居国使者杨伯刀等来贡献骆驼,在酒泉遭遇太守及属下对估价不公而申诉到朝廷的事。

《传驿马名籍》简等

西汉

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

甘肃省简牍博物馆

迎天马简

汉昭帝元平元年

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

甘肃省简牍博物馆

汉使者到敦煌迎大宛“天马”的记录。

模印骑马武士图墓砖

唐代

彩绘天马图壁画砖

西晋

2000年敦煌佛爷庙湾魏晋墓群出土

敦煌市博物馆藏

墓室壁画砖。砖面上白色涂底,勾勒红色边框,彩绘一匹奔驰的天马形象。天马马颈鬃披垂,身有圆斑,前肩、后胯处均生翼,其前肩双翼向上挺出,四蹄疾奔,迅疾无比。

刻绘翼马图壁画砖

西晋

2001年敦煌佛爷庙湾魏晋墓群出土

敦煌市博物馆藏

砖面浮雕刻出红色边框,边框内浮雕图案。凹进部分墨色饰底,翼马图为白色底,后以黄色彩绘,墨线勾勒。颈鬃向上耸立,身绘圆斑,前肩双翼向上挺出,胸前有凸起云状物,疾奔前行。

彩绘牵马猎犬图壁画砖

魏晋

高台县骆驼城南魏晋壁画墓群出土

高台县博物馆藏

墓室壁画砖。以朱红色勾勒边框,图绘家丁备马出行的场景。图中一男子牵体型巨大、健硕的马,后跟一条黑色细猎犬。马鞍、猎犬皆已备好,只待主人起身跨马,一同去打猎。画者用富有弹性的圆弧线,寥寥数笔即勾勒出骏马高大健硕的形象,展现了笔墨线条的丰富表现力。整幅画作用笔酣畅淋漓,信手勾勒,一挥而就,显示出自由张扬、活泼生动的气韵。

王令猥石造像碑

北周建德二年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出土

碑首为四龙蟠交式,阳阴两面各开一龛,内雕单身座佛。碑阳中部开一帐形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下部开四个小方,分别雕刻两个狮子和两个御奴,下部为造像题记,碑阴上部开一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下为供养人,碑右侧树形龛内雕交脚弥勒一尊,左侧为说法图。此碑上承北魏晚期“秀骨清相”风格,下启隋唐丰满圆润的艺术风格,为北周纪年造像碑中的上乘之作

石雕菩萨头像

唐代

炳灵寺石窟出土

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藏

菩萨双眉细长弯曲,双眼似微闭入神,鼻尖残失,唇角上挑略含笑意,面型圆润丰腴,耳垂狭长。头发分两段向上束起后又在顶部结高髻,云鬓高耸,典雅娴静,尽显唐代菩萨温婉柔美的女性特征。

泥塑菩萨头像

宋代

麦积山石窟出土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藏

鎏金一佛二菩萨铜造像

唐代

1998年镇原县新集乡崾岘村出土

镇原县博物馆藏

一佛二菩萨,中间为阿弥陀佛,左侧为观世音菩萨,右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佛为高肉髻,面形丰圆,眉目清俊,两耳下垂,身着袒右肩袈裟,左手平伸,手心向上置于膝上,右臂高举做说法状,结跏趺坐在束腰莲花须弥座上左侧观世音菩萨菩萨头戴高宝冠,面目圆润,体态丰腴,颈饰项圈,胸前挂有璎珞,腕戴钏环,下着紧身裙,左手提净瓶,右手持拂尘,跣足立于莲枝座上。右侧菩萨同左式,左手拿拂尘,右手持法器无法辨识。佛座前还有两护法神,面目狰狞,姿态各异。从造像风格来看,此佛造像已脱离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秀骨清像”,出现了盛唐健康丰满、雍容华贵的风貌。造像整体比例合度,形态自然。造像铸造精细,鎏金精良,反映了唐代造像艺术的高超。

石雕佛传故事碑(复制品)

北魏

麦积山石窟第133窟10号造像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藏

佛传故事碑,全碑分上中下三段,分为十四个小方格,雕出一百余位身份不同的人物形象上段中间为尖棚圆拱龛,二佛并坐,左侧上层为树下思维菩萨、阿育王施土,下层为释迦涅槃像;右侧为断发出家场面,释迦前有五人围观,也有人认为此图是太子在深山为阿若侨陈如等说法。中段中间方格内为盝顶帷幕龛,龛内雕交脚菩萨,右手作说法状,二菩萨侍立两侧。左侧上层为乘象入胎,下层为降服外道;右侧上层为树下诞生、步步生莲和九龙灌顶,下层为燃灯佛授记(买花供佛与布发掩泥)。下段中间一尖楣圆拱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佛结跏趺坐。左上层为文殊问疾,右上侧为鹿野苑初转法轮;下层两侧分别为挑檐屋形龛,内雕四天王和双狮。

彩绘舍利石函

北周

20世纪60-70年代泾川县南石窟寺院内

泾川县博物馆藏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八

唐代

移交

甘肃省博物馆藏

《大般涅槃经》,简称《涅槃经》,共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原经一般认为是在公元三至四世纪之间(或说二至三世纪)产生于克什米尔地区。主要阐述佛身常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以及涅槃、常乐我净等大乘佛性思想,强调佛性的永恒性和众生成佛的普遍性。传入中国后影响甚大,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专门研习此经的涅槃师,形成涅槃学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