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公冶长书院述略

公冶长书院述略

时间:2018-08-22 22:15:57

相关推荐

公冶长书院述略

公冶长书院,传为孔子弟子公冶长读书处,座落在安丘县城西南30.5公里的书院山前坡,向南不远为庵上镇孟家旺村(今石埠子镇孟家旺村)。山上旧有公冶长祠和青云寺,素以环境幽静、风景秀丽而闻名遐迩,早在明代就以“青云作院”被列为安丘八景之一。建国初期,祠、寺俱废,仅存明、清碑碣四通和高大银杏树两株。1988年县政府为加强文物保护,拨款重建公冶长祠,使书院景色重放光彩,前往游览的国内外各界人士络绎不绝。今对书院的历史略作介绍,望广大读者补充修正。

一、公冶长其人

众所周知,公冶长是春秋时着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得意门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公冶长,齐人,字子长。孔子日:‘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可见公冶长曾蒙冤入狱,孔子为他辩解,并招为女婿。《孔子家语》称公冶长为鲁人,“为人能忍耻"。其他方面尚未查到更多的记载。世代相传公冶长能通鸟语,自古以来在民间影响深远,特别是八十年代着各曲艺家刘兰芳在长篇评书《杨家将》中引用了这个故事,使这一美谈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

二、书院溯源

如上所述,史籍对公冶长的记载甚少。至于他何时曾在书院读书治学,已难考稽。但历代相传如此,必有所据:推本溯源,应与此处距公冶长故里较近有关。晋代张华曰:“公冶长墓在城阳姑幕城东南五里所,墓极高。”姑幕故城在今安丘县石埠子村,其东南不远,即诸城市马庄乡公冶长村北,迄今犹有公冶长墓,为诸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清乾隆《诸城县志》记载,墓侧曾有公冶长祠,规模颇大。公冶长村至今仍有公冶氏后裔居住,诸城市博物馆藏有公冶氏族谱,就是从该村征集到的。古人死后一般归葬故土,此处即为公冶长故里当无疑问,而安丘书院山距此仅十几公里。当年公冶长面对礼崩乐坏的动乱局面,很有可能就近隐居山林,专心治学而不仕禄。其后裔也可能有继承祖业者,使公冶长书院延续很长一个时期。至于书院的建筑规模,实物不存,史籍未载,凭今日之猜度,大概不过茅舍几间而已。

三、公冶长祠今昔

后人崇尚先贤,在书院山建立公冶长祠,其始建年代及规模亦难详考。据常理推断,始建年代的上限不过汉代。因为孔子在世时是不怎么得意的,他的弟子自然也不会受到推崇。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儒学更是致命的打击。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才开始在社会上古据统治地位。此后为弘扬儒学、纪念先贤而立祠,也就上合君心,下合民意了。

公冶祠

公冶长祠岁久渐圮,历代曾多次重建和维修。现见于记载的有三次。笫一次在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知县陈文伟重建。据明万历《安丘县志·艺文考》中陈文伟《公冶长书院记》载,这次重建是他的前任谢缜已备足物料,未及开工而调任外地,陈文伟于成化十一年接任安丘知县,“成化丁酉前二月壬申,因公务往沂水,道经其地,驻马止宿,往寻其迹,至则四壁俱废,一址独存,遂计匠作工役,不日告成,谢君之心为不负矣。”第二次在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由县令胡端出资维修。当时所立《重修公冶子长祠堂记》石碑,迄今犹存。碑文称邑侯胡端于丙辰之春,到书院山祭祠揽胜,怅庙貌之萧条,慨然叹曰:‘兴废举坠,守土者之责也……’于是捐养廉之资以襄榱(cuì,椽子)甓(pì砖)之用,鸠工庀(pī,俱备)材,不踰月而轮奂粲(càn,明亮)然”。第三次在清道光七年(1827年),辛天池、李政铎主持维修。此事见于道光九年(1829年)立的重修青云寺石碑。碑文《重修庙碑记》曰:“丁亥之春,辛君天池与李君政铎等游公冶子祠,慨其荒凉,毅然以修复为己任,乃纠邑之绅士敛财鸠工,不辞劳费。丹楹刻桷(jue,方形椽子),中外修整。”辛、李生平不详。

值得一提的是书院山现存碑碣除上述两通外,还有另外两通。其一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知县孙振基所立,碑文为“先贤公冶子长读书处"。当时可能也有维修活动,但未见记载,仅存此碑。其二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青云寺主持僧人真斋所立。据碑文《重修书院山青云寺记》称,“上岁有公冶继诜(shēn众多)者来自诸城,口称公冶夫子后裔……意欲图占此山以肥己",安丘诸绅士讼之于官,结果官府“仍判归诸绅士管理,不许他人干预,自是而继诜觊觎之念遂息”。官府判语另刻一石嵌于壁间,今已不存。

1989年,县人民政府拨款5万余元,新建公冶长祠正厅5间,碑亭、碑楼各两座,以及过道、影壁、院墙等,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重修后的书院面貌焕然一新,使许多观光者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四、青云寺及其庙会

青云寺在公冶长祠西侧,其始建年代及规模亦不可考。据前引明万历《安丘县志》中陈文伟《公冶长书院记》载,书院山前“有古梵刹”,可见明成化年间青云寺就已存在。佛教传入中国始于东汉,盛于隋唐,据此推断,青云寺的始建年代当晚于公冶长祠。

据现存碑文记载,青云寺在清道光年间曾两度维修。第一次在道光九年(1829年),僧人学管主持。《重修庙碑记》云:“僧人有学管者,年逾七十,且足病不能行,竟慨然任其事,募化不足,佐以私财,高闬(hàn,里门)闳(hòng,外门),厚垣墙,山门阶戺(shi台阶两旁之斜石)增其旧制,焕然一新,与公冶祠东西相辉映焉。”笫二次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学管之徒真斋主持。《重修书院山青云寺记》云:“今僧人真斋,既重修庙宇,并欲立石志其颠末,以垂永久,因嘱余记之。”由此可见,青云寺在清末规模颇大。民国时期,青云寺一度改为学校,后渐倾废。建国后在青云寺旧址上新建护林房数间,由孟家旺村负责管理。

青云寺旧址前,至今尚存两株高大繁茂的银杏树,亭亭如盖,老而不衰。或传两树为公冶长手植,恐不确。估计可能为青云寺初创时期的僧人所栽,历史亦相当久远。八十年代在两树周围设置了铁栏杆,加强了对银杏树的保护。

青云寺庙会

青云寺庙会

公冶长书院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树稳风不呜,泉安流不响,又有祠、寺点缀其间,自古为游览胜地。我国古代每逢春秋社日,乡村农民为了祈祷丰收或庆贺已经取得的丰收,往往自发举行各种庆典,并就近游览名胜古迹。民间这种春祈秋报的娱乐活动又多与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逐步在各地形成了很多“庙会”。不知从何时起,每年古历四月初八为书院山青云寺庙会,约定俗成,迄今犹然。是日附近乡民云集于此,观赏风光,思念先贤,近几年又增添了物资交流和文艺演出活动,庙会上百货陈列,买卖兴旺,载歌载舞,盛况空前。今日的公冶长书院已成为潍坊市千里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放射着绚丽的光彩。

文字摘自于《安丘文史资料 第8辑》

销售热线:0536-4690666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