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浅谈子产变法

浅谈子产变法

时间:2023-11-05 07:34:08

相关推荐

浅谈子产变法

众所周知,李悝是鬼谷子的学生,法家创始人。主持魏国变法,使魏国富国强兵,对后世韩非子和商鞅影响极大。而在他之前却有人比他更早变法,他就是子产。被清代王源推许为“春秋变法第一人”,法家先驱。

子产,又称为公孙侨,郑氏姬姓,郑穆公之孙,郑公子发(字子国)之子。在子产还未成为郑国执政之前,郑国已经是风雨飘渺,内乱不已。公元前565年,郑国的司马(军队统帅)子国,率领军队进犯楚国的附庸小国蔡国,获得大胜,把蔡国军队的主帅也俘虏了。 郑人非常高兴张灯结彩大肆庆祝,而年幼的子产却对他父亲说:“我们郑国是个小国,国家的内政一团乱麻,没有搞好,却热衷于讨伐别的国家,抢立战功,恐怕要带来灾祸。如果楚国人为蔡国报仇打我们,我们能够不顺从楚国吗?假如我们顺从了楚国,晋国肯定不高兴,也会发兵来打我们。如果楚国、晋国交替发兵来打我们,我们还有好日子过吗?”一席话,把热昏了头的子国噎在那里。可是,堂堂军队统帅哪能在孩子面前丢了面子?子国说不出理,只得摆架子训斥:“国家大事,有正卿(最高爵位,执政长官)子驷先生做主,哪能听你这小孩子的?小孩子胡说,要砍头的!”子驷当然和子国是一头的,但他们的好梦不长。 第二年,即公元前564年,楚国、晋国及其他诸侯小国都找理由攻打郑国。郑国只得分别向两大国讨饶求和,吃了不少亏。 更糟糕的还在后头。由于子驷在分配土地、战车等国家资源时有偏向,得罪了国内五个大族,国内政治力量分裂了。结果五大族的头头在公元前563年铤而走险,纠集起来发动叛乱,冲入朝廷,杀死了子驷和子国等大臣,只有担任司寇(司法部长)的子孔事先听到风声逃走,郑国陷入巨大的政治危机。 子驷的儿子子西听到噩耗,带着少数人冒冒失失地闯出家门,收敛了父亲尸体就去追赶叛军。叛军已然挟持着郑国国君跑到北宫死守。子西见状,又折回家中调兵。但是,出了这么大的乱子,家中的臣属、武士和奴婢见势不妙,已经逃走大半,兵也调不成了,子西无奈,只得叹息。 子产却临危不乱。他在家中,先派人把守好大门,再聚齐了家臣属吏和武士,指挥他们封闭府库,布置防守,然后率领17辆战车列队出发,收敛了父亲尸体,就去攻打叛军。别的贵族这时也闻风出动,前来支援,很快就把叛军全部消灭。 从此之后,郑国官员对子产都另眼相看了。

后来子产又经历几场大难,终于在公元前543年上台执政,这时他40岁左右,年少便机警过人,做事果断的他执政后更是将郑国推向了中兴。铸刑鼎

子产于公元前536年的“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这是中国政治史、法制史的一件大事,因为在此之前中国从未有成文法。就连同时期的罗马也是于公元前443年才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先于罗马一百多年,便将郑国推向法制。但这改革必然遭受贵族们的反对。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说,春秋时期,上层贵族社会认为刑律越隐蔽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而颁布刑法无异于打击贵族的特权与势力。晋国大臣叔向专门为此给子产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信中说,本来民众怀着恐惧之心,不敢随便乱来。你把法律公布了,民众就会钻法律的空子,争相琢磨怎么做坏事而不至于被制裁,这样就不怕长官了,反而会导致犯法的事情越来越多,腐败贿赂到处泛滥,郑国也会因此而完蛋。 子产顶着晋国压力,给叔向回了一封信说:“我为的是救世啊!”他表示要坚定不移地公布法律。结果呢?效果不错,社会治理透明度增加,大众欢迎,犯罪案件减少。再说,郑国注重商业,过去贵族利用刑罚的随意裁量权,压榨商人和新起的土地所有者,对国家很不利。子产公布法律,限制了贵族特权,促进了郑国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子产此举,开启了中国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

春秋时期,宗法贵族的气势减弱了,新的地主阶层兴起。各利益集团、社会阶层以及经济条件都在发生变化,“铸刑鼎”这一重大改革措施符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代表贵族阶级的孔子却认为这样子违反周的制度,认为郑大概就要因此灭国了,殊不知孔子才是违背历史潮流的一派,礼治终究要走向法治,克己复礼是历史的倒退,变法才能图强。由子产开始,法治逐渐兴起,子产也成为了法家的先驱者。改革军赋,清丈土地

他改革军赋制度,增加税收,充实军饷,以增强郑国自卫能力,子产还主持全国农业普查,整顿三农。他采取的具体措施,一是厘清混乱的土地所有权,重新划分全国田地和沟渠。那些非法侵占的土地,或者充公,或者归还所有者。在这个过程中,子产承认了新起的土地所有者,即新兴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并向他们征收赋税,以增加国防开支。二是把农民组织起来,若干家为一个互助单位合作生产,并共用一口井等等。这些措施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造成麻烦。 一时间,全国广为流传一个凶险的段子(歌谣):取了我的田地重新划界,取了我的衣冠给藏起来,谁能够杀了子产?我一定跟他在一起。但子产不惧眼前困难,而想到了郑国长远发展生存,坚持变法到底。有一回,郑国大夫丰卷为了祭祀要求进行狩猎,子产不批准。丰卷大怒,立刻征调忠于他的势力有所动作。子产得知,为了避免国家陷入分裂,马上辞职,并声明要离开郑国,以此表示他并非要通过排挤别人来为自己谋利。幸亏当时郑国最有实力的罕氏子皮经过考虑,表态支持子产,驱逐丰卷,子产才复职。复职之后,子产却下令保存丰卷的田产,过了三年召丰卷回国,又把田产还给丰卷,连这三年的田地收入也交给丰卷。子产并没有因为丰卷企图造反而没收他的田产。这是子产的宽容,也是他得到郑国人心的关键因素之一。 经过综合改革,过了3年,郑国人又唱道:我有子弟,子产给他们以教诲。我有田地,子产想办法让地里丰收。子产死了,谁来继承他的德政呢?

起用贤士,外交立国

郑国处于晋楚两大强国之间,不得不讲究外交。在这方面,子产不拘一格,大胆启用了一批才华之士。公孙挥熟悉外国情况,善于措辞;裨谌最富谋略,但要在野外才能思考;冯简子思维周密果断,最善决策;游吉一表人才,举止温文善于交际。子产每逢遇到国际大事,先向公孙挥咨询情况,并请他起草文件和讲话,充分准备在各种场合的措辞;然后和裨谌一起在郊外找个安静的地方住下来,仔细筹划;筹划所得的方案请冯简子做个决断;最后委托游吉执行。 子产代表郑国参加国际会议,言辞慎重得体,既维护了郑国利益,又不轻易开罪别的国家,并且总能给自己留有余地。孔子曾称赞子产的外交,说子产的言论传播远近,无人不晓,这是因为子产经过充分的准备。不毁乡校,推教化

自孔子推行学在民间,开设私学开始,各地出现民间学校,各国多有禁止和阻扰,子产却不毁乡校,重视教化。后来子产去世的消息传到鲁国,孔子含泪叹道:“子产啊,你是古之遗爱也!”子产不毁乡校颂如果说,以上强国富民的改革措施在历朝历代并不鲜见的话,那么,作为改革家的子产对中国历史独特的贡献,就是他以罕见的魄力和胸怀,支持社会舆论监督,不干涉社会舆论对朝廷的批评。在野蛮残暴的春秋时期,仅此一例,千古流芳。

子产在郑国执政并推行改革20多年(前543到前522),内政和外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郑国在复杂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安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子产也是中国改革家里面少有可以善终的人。比起商鞅,李斯,王安石等人,他多了一份坚韧和宽容,少了些激进和急于求成。这也许就是他成功的原因吧。就连一向毒舌的孔子对他最终评价也是极好的。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