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家有儿女】给家长支招:暑假即将清零 如何帮孩子收心迎接新学期

【家有儿女】给家长支招:暑假即将清零 如何帮孩子收心迎接新学期

时间:2020-03-05 00:53:15

相关推荐

【家有儿女】给家长支招:暑假即将清零 如何帮孩子收心迎接新学期

李春花,北京师范师大心理学博士,北京十二中心理教师,丰台区心理骨干,北京市多届心理优课大赛特等奖。出版译着《如何才能不焦虑》等3部,主编与参编心理与生涯教材5部,在《心理科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

认识开学焦虑

为什么会产生开学焦虑情绪?

常见的表现有哪些?

焦虑通常是由压力带来的。有些学生的压力来自于暑假生活缺少规划、完全处于放任状态,在假期将要结束时发现作业没有做,开学考试也没有准备,就会觉得压力巨大。有些学生在假期开始之前就遇到了一些学业或者人际关系上的问题,假期中这些问题只是被短暂搁置了,并没有被解决,新的学期问题将依然存在,学生就不得不继续面对。还有些学生其实是非常优秀的,也是我们常说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过于苛刻,也人为增加了压力。

常见的情绪反应是担忧和恐惧,具体表现可能是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动不动就发火。一个人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当消极情绪占去了其中的大部分,留给行动的资源就大大减少了,所以焦虑感比较严重的学生做事情时会显得拖拖拉拉、效率低下。有时候学生还会出现一些生理反应,比如失眠、头痛、食欲差、胃痛等。

新学期开学,出现焦虑情绪很正常,它是身体对压力的应激反应,调动个体集中力量去应对,所以是一种适应性情绪,但是如果过于焦虑的话,就需要做一些调整去化解。

哪些孩子更容易焦虑?

从学段上来说,通常初中学生开学初更容易焦虑,此时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前期,这是一个身心发展不平衡比较突出的时期,容易产生心理适应问题。高中生相对要好一些,一方面他们进入了青春期中期,身心发展的和谐度更高,另一方面他们就学的时间更长,积累了很多的新学期经验。这是整体上而言,具体到学生个体层面的情况,是更为复杂的。

开学就进入毕业班的孩子、新初一和新高一面临学段变化的孩子通常更容易焦虑。另外,假期随心所欲,临近开学忽然被带上“紧箍咒”,孩子难以一下子从完全松弛的状态适应施压过度的状态,就会非常焦虑。此外,那些遇到了学业问题的孩子,也更容易焦虑。这里的学业问题有不同的情况,有些孩子的成绩不好,在学习遇到了很多困难,而新学期意味着新的课程难度,就会加剧焦虑。有些孩子成绩本来挺好,但是上学期期末成绩不理想,家人就会提出新的要求,学生对于自己能多大程度上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是充满焦虑的。再者,有时候孩子的焦虑来自人际关系,假如他在班上遭到了孤立和欺凌,对于重新回到这个环境,他的内心一定是非常抵触的。

如何做好开学前准备

家长的哪些表现容易加重孩子开学前焦虑?在调节家长自身情绪上有没有好的方法?

有些家长过于急躁,总是在批评、指责,孩子就会更焦虑;有些家长过度关注,反复强调,事无巨细,小问题就会被放大,家长的焦虑转移给孩子,孩子会承受双倍的焦虑。有些家长自己很容易焦虑,有灾难化思维的倾向,比如,你现在不好好准备,开学考考不好,就会影响第一个月的学习状态,月考就又考不好了,连着两次考不好,那期中考试还能考好吗?老师眼中你不就是个差生了吗?这种思维方式,是在潜意识里把每一个本来可能60%概率的事情变成了100%,这其实是家长自己思维方式的问题,但他意识不到,他会觉得一切可怕的后果都是孩子造成的,就会唠叨、数落、碎碎念,甚至替孩子去制定计划,严格要求孩子照做,孩子就会产生被操控的感觉,不仅加剧了孩子的焦虑,还会引发他的反抗和抵触。

家长要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成长首先是他自己的事情,你要给他充分的自主权,你要抓大放小,把80%的精力解放出来,去解决20%的关键问题。你要在心理上有一个大致的界线,在孩子的事情上,可以和他讨论,可以提醒,但不可越界去操控。这就需要家长放平心态,把孩子的成长放进更大的时间空间中去定位,这时你会发现,你现在的很多担心、纠结其实都没有多大意义,反倒是你现在心态平和的陪伴,对于他将来的成就和幸福不可或缺。容易灾难化思维的家长更是要为自己松绑,要冷静客观地分析,一件不好的事情必然会引发另一件吗?就算真的发生了,那又如何呢?多问几个“那又如何?”,多想几种补救办法,把思路从狭窄陡峭的山路引向宽阔平坦的大道上来。

开学前,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帮助孩子收心?

临近开学,要减少娱乐活动,调整作息时间。持续好几天的旅游就不要再安排了,否则身体的劳累和情绪上的兴奋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缓解。逐渐恢复到正常的作息习惯,晚上按时休息,别再熬夜,早上按时起床。

在学习上,要做好上学期的收尾和本学期的准备工作。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上学期的得失,看看有哪些经验和教训,据此制定本学期的努力方向和学期计划。这时候落点要尽量小,不要落在“这学期要更努力”、“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种过于宏观的话上,而是比如说,发现上个学期时间利用上有些问题,饭后没有马上完成功课,总是拖到很晚才写完,那这个学期就要从一开始就做到,饭后绝不拖延,马上去写。

在心理上,可以用孩子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实例或是分享家长的人生感悟,让孩子明白随心所欲并不是成长该有的旋律,紧张有序才是,引导孩子看到学校生活节奏紧张的价值,自发地进行心态上的转换。

家长如何与孩子谈论开学后的校园生活,才能有效缓解焦虑,激发孩子新学期的“燃点”?在沟通方式上有没有讲究。

家长要学会同理心沟通——首先去倾听孩子。当你站在他的位置,用心去感受他的感受,就容易理解他为什么焦虑,他焦虑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在需求以及有怎样的期待。是担心学习上跟不上吗?是害怕不被同学喜欢吗?还是说他最大的担心其实来自于父母的期望和要求?家长通过倾听,在情绪层面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在行为层面对他的需求提供支持。

比如说,孩子担心无论怎样努力都跟不上,您会明白他的内心感受是失望和无助,而他的内在需求是希望得到帮助,摆脱无助。您要和孩子一起去分析问题的解决之道,帮他调用一切资源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您要向孩子传递一种无条件的支持: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爸爸妈妈都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你。当孩子感到爱与支持的时候,也是他内部力量被唤醒的时候,那就不难找到“燃点”。千万不要跳过“倾听感受”这个环节,直接去给孩子讲一通道理,缺乏同理心的沟通就成了单方面的说教和提要求,再有道理也没有效果。

开学后——家校共育

初一、高一学生面临学段衔接,在学习方式和心态上需要发生哪些转变?

学段变化首先带来了知识难度上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启用与之相匹配的学习策略,从而要求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发生转变,另外,老师的教学风格也会发生变化,这些都对学生适应新的学段提出了挑战。

应对挑战的最好方式就是保持成长型思维。它是与“固定型思维”相反的一种思维模式。持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将能力看作一种固定的东西,你只有一定数量的能力,它是先天生成的,对此你无能为力。因此,他们害怕失败、回避挑战,只愿做自己擅长的事,喜欢毫无费力的成功。持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能力是可塑的,通过反复练习和尝试,会变得更有能力。因此,他们不怕失败,喜欢挑战,不断尝试,坚持不懈。希望学生在一切困难和挑战面前都能有这种“成长型心态”:如果现在不好,那只是还不够好,只要坚持努力,一定会更好。

初三、高三学生面临升学,这一敏感阶段在心态调整上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面临升学,很多同学会很容易担忧一年后的结果:万一到时候考不好怎么办,怎么跟家人交待?前途命运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别人又会怎么看我?一旦纠结于这些想法,就难免会有情绪波动,无法专注在当前的学习之中。这里跟大家分享两个心理秘诀,一个叫瓦伦达心态,一个叫将时间结构化。

瓦伦达心态源自于一位名叫瓦伦达的美国钢索杂技演员。钢索一般悬在离地几十米的高空,没有任何人身安全保护措施,还有来自风雨等不利因素的干扰,人在上面行走,其险象可见一斑,但瓦伦达始终能获得成功。对此,他的经验是:“我走钢索时从不去想目的地,只想着脚下这一步,然后是下一步,专心专意地走好钢索,不管得失。”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注意力投注到哪里,他的精力和情感就跟到哪里,心无旁骛做事情,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然而,在他最后一次表演的时候,瓦伦达先生用惨痛的代价再次证实了瓦伦达心态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因为这一次,他失去了瓦伦达心态,他走着走着,在所有观众面前掉下来了,他的太太后来说,她对这次事故有预感,因为以前瓦伦达上台前从来不说什么,所有注意力都在将要做的动作上,然而这次他却说,这是他最后一次表演了,他要留给观众们最好的印象和回忆,他想到了结果,注意力分散了,所以他失败了。所以,要培养自己的瓦伦达心态,专注于当下手头的事情,关注过程而不去纠结结果。

将时间结构化,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制定学习计划。听起来老生常谈,但是背后有其心理依据。焦虑的本质是对不确定性的担忧,哪里有混乱无序、漫不经心、结构缺失,哪里就有高焦虑。因为高焦虑是对危险的感知,而混乱恰好释放着危险的信号。这本身是有进化意义的。当我们的祖先还生活在原始丛林中的时候,正是依靠对危险的高度警惕才能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所以,对抗中考焦虑/高考焦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定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把一整年的时间结构化为几个段落,每个段落的每一天都完成该做的事情。这样一来,你就将无序变成了有序,把不确定变成了确定。就好比你最终的目的是要搬走一座山,每天都想着要搬走这座山,就会很焦虑,但是按照计划,每天都铲十框土,循序渐进,终将完成。

当孩子结束了一天的校园生活回到家,父母与孩子之间有哪些相处之策?

首先是要尽可能常和孩子聊天。有一个非常着名的研究,是1995年由美国人类学家贝蒂•哈德和托德•雷斯利完成的,就是着名的“3000万字差距”的调查。这项研究包含42个家庭,从孩子1岁半开始,追踪到4岁,历时两年半,得出的结论是:两年半来,与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会少听到3000万个英语单词。词汇量的差异造成了孩子在十岁时智力水平和学业成绩上的差异。当然,孩子进入中学后,知识技能的学习已经不再主要依靠父母了,但是社交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支持依然是从和父母互动中获得的。如果日常的亲子沟通无法保证,那么孩子就很难学会跟人相处,如果平时不怎么和孩子聊天,在需要的时候再去说,孩子就已经和你无话可说了。

其次,交流的话题要尽量宽泛,不要总围绕学习和成绩进行,在很多孩子眼里,学习和成绩就是“话题终结者”,总聊这个,很容易一聊天就把天聊死了。可以问问孩子今天班上发生了什么新事情吗?今天你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吗?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助吗?这种话题开放度高,孩子容易接得上话,也不会引发防御心理。

再次,交流的方式尽可能平等,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总是在被严厉“盘问”——最近考试了吗?考了多少分?班排多少?进步了吗?上次比你考得好的小林,这次比你好还是差呀?孩子被反复的盘问、比较,一定会非常反感,要么就是敷衍了事,要么就对你不予理睬。

有些时候,孩子经过一天的紧张,会感到疲惫不堪,或者在学校遇到了事情,有了情绪,这时候,家长想聊,孩子未必想聊,甚至有时还会冲家长发脾气。家长可以用我们上面提到的同理心沟通的方法,先试着去回应孩子的情绪,比如说,“今天累坏了吧?”或者,“你看起来不太开心”,如果孩子愿意聊,他会主动告诉你,如果他不说,可以让孩子自己独自待着,切忌刨根问底,因为孩子这时候没有整理好,思路和情绪都处于混乱状态,就容易起冲突。

有这样一个比喻,亲子之间的交流就像是打网球,如果话题宽泛有趣、温和平等,这个球就能一来一回,愉快地打下去;当他有情绪,不想打给你的时候,要容许他暂时中止,或者通过对他情绪的接纳,让这个球在地上弹一下,再去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