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加强阅读方法训练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加强阅读方法训练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时间:2023-12-26 14:40:12

相关推荐

加强阅读方法训练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统编教材总编辑温儒敏说“语文教学通常讲‘听说读写’,哪一样最重要?‘读’最重要。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言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姓“语”,语文素养是读出来的。面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改革,农村学校语文教学资源的缺失,学生阅读量的不足,留守学生的语言能力差等多种因素不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变得是越来越单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强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指导学生学会读实现基本的阅读。

关于阅读的方法,阅读能力的提高首先是需要训练的。在小学各个学段,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指导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怎样让学生学会朗读、精读?会读是前提,所谓会读最基本的一项那应该是做到能语意连贯地朗读,然后才是走进文意,读出感悟,读出自我。

先说最基本的会读,笔者曾经在所从教的单位进行过调查:一直以来,每个班都有那么一两个孩子连一篇很简单的课文都读不过去,还有一部分同学读书时根本就没有声音(也许这种情况跟当前农村学校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有关系)。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朗读指导十分重要,而特别是教师的范读和组织学生的有声朗读。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的语文老师还得从课堂阅读抓起。低年级,老师要多采用范读的方式加以引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通过朗读的语气,语感去感受身边的世界,走进那个开阔而又亮丽的视野。到了高年级,为降低难度,老师可以采取让学生跳读、猜读、浏览读的方式尝试着去初略地了解文章的大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相对于基础差的孩子,本人以为“同桌互读一本书”,不愧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特别是老师可以发挥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起到带动阅读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学生的互读实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目标,一方面还可以克服学生独立阅读不认字、读不通的畏惧情绪,另外还可以促进他们互相参与课外阅读的尝试,分享课外阅读的效果,达到以点带面的实效性。比如说开展同桌互读活动时,老师就有意识地在设计座位时思考如何保障同排同学一个差生必须有一个优生去带动,两人在共读一本书时可以互相帮助,特别又是读得好的同学要做到帮助读得差的同学。现时,只要老师的督促同步跟上,引导读得差的同学在别人读书时学会倾听,这样两人就可以互相纠正,做到读通读顺,同时培养起共同阅读的习惯。课堂上如此,课外阅读跟着同样,同排的同学只要有一个学生肯读书,另一个学生也就会慢慢被带动起来。

第二步,指导质疑解决阅读的实效性。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新课标指出,高年级学生在阅读交流中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又如何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提高阅读的实效性呢?

质疑课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往往用精辟的词语提挈全文,对内容和主题做了浓缩和概括,立意高妙。解读课文标题,往往也是学生读懂全文的关键,例如当我们阅读《我最好的老师》一文时,读了课题学生自然就会思索:我最好的老师是谁?他的教学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位老师是他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的阅读自然有了方向,从而很好地去理解课文内容。

针对不理解的地方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当学生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通过解决问题突破难题。再如我们在阅读《我最好的老师》一课时,通过初读我们知道怀特森“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这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但是一开始他是这样认为的吗?那他是怎样来说明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的呢?作者就是通过这件具体的一件事,为我们阐述了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道理。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具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二、通过小组研读激发阅读的乐趣。

1、会读是基本需求,精读是兴趣的起源,是实现学生自我阅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语文课堂不断改革,特别是352课堂教学方法的操作反而让许多语文教师陷入迷茫:课前的预习完全成了学生流于形式的练习过程;小组交流的过程成了学生说话的过程;学生没有自己的理解,老师的讲解变成了一种负担。后来我再次回到原点,指导学生结合课题自己提出问题去预习,先浏览读、跳读,比阅读速度,了解大意;再大声朗读,检查自己在阅读中是否能读正确、读通顺;再同桌互读或抽读,在读中订正读音、掌握生字读音。在有了前面的基础后,进一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默读时要求学生一定要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作上标记,同时还要写上自己的想法、感受,以避免在交流时出现忘记答案、不知该怎么说的尴尬。通过这样的研读方式,学生的阅读过程比过去踏实了许多,文段的旁边有了自己的感悟,特别是以前不喜欢举手的学生居然常常也能不自觉地想要表现自己。正如温儒敏教授讲解的那样“小学怎么上好教读课?不要布置太多作业,主要就是提一些有趣的问题做铺垫和引导,激发阅读的兴趣”。正如“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语文素养是读出来的。

2、在精读中进行知识点的训练,感悟语言的精妙。什么是语文的核心素养?知识体系不可少。比如说标点的应用、词义的理解、句子的修辞手法、文学常识,小学阶段始终就那些内容,只是不同年级的深度不同而已,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不断地阅读中去感悟的。低年级的时候,老师一般多采用范读的方式引导,而到了高年级老师常常是进行专项训练。其实这个是没有必要分开强调的,只要我们在课文教学中引导朗读,学生还是可以掌握它们的拼读方法,汉字字音,多音字的不同体现,明确那种自问自答的句式就是反问,又问有答的叫设问,那种只问不答叫疑问,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叫比喻,几次反复的叫排比,说话中有省略号,而读起来又是吞吞吐吐的这个作用肯定是表示断断续续。比如说转述的运用,老师可以采用营造转述环境的方式,通过让学生帮忙的方法进行举一反三,学生理解起来这样就容易多了。至于文学常识的了解,这个需要我们的老师时常养成阅读教科书的习惯,把课前引语,课后链接,单元中的趣味语文,以至于课文的插图都要当作阅读的资源。

3、加大阅读语言的积累,感悟语言的精妙。课标指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部分经典文章,统编教材的要求更高,小学阶段要阅读100万字的课外读物。对于这个要求,老师要紧跟课标进行指导,并落实学生的分散记忆,小学一年级教材在学完拼音后就提出了与大人一起读,这个设计非常好,一开始就抓住“读”这个牛鼻子给学生以熏陶,我想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不难培养的。再如六年级上下册皆有古诗的背诵,而且是安排在实践单元,我一般都会在一开始学习时就把教材后的诗阅读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去读、去背诵,不仅实现了积累的目的,又可以使孩子逐步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其实,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也都是反复出现的,虽然说人教版以前的安排一直没有多少系统,倒是统编教材实现了其编排的系统设置,所以积累很重要,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学会了积累,就相当于把知识点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整理,这样就可以在应用时实现很好地巩固,同时又能感悟语言的精妙。

4、加大作文应用的训练,提升语言思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语文这门学科,它不像数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记得在我孩子读高中的时候,一位高中的语文老师说:“如果一个学生的小学语文学好了,让他养成了阅读、写作文的习惯,那他到了高中语文无论怎样都不会差到哪儿去。”为什么这样说?语文教学,老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教科书的学,还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成绩好的学生要读,学生差的更要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去认字,自然会形成知识的积累,因为只有读学生的思维才能灵动,只有读学生才能养成思考的习惯,只有读学生才能扩大知识面,增强记忆。读书干什么?那就是生活的应用,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写身边的事物,写读后感,写自己想要说的话,从而让学生懂得阅读的意义,阅读的作用,实现阅读的进一步提升。(孙丽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