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奥迪致癌门背后:一场维权名义的商业围猎?

奥迪致癌门背后:一场维权名义的商业围猎?

时间:2023-03-02 12:26:44

相关推荐

奥迪致癌门背后:一场维权名义的商业围猎?

这周朋友圈都被一篇“奥迪致癌”的文章霸屏了。有六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受害者实名投诉,因购买并使用了有异味的奥迪车而先后患病,患者的治疗单据也被晒了出来。只是由于无法拿出致癌跟车内异味有直接关系的证据,患者起诉被法院驳回。

在法院指定检测机构出具报告否认甲醛超标,医院对患者做出无法确认病症与车内空气超标有直接关系后,事件发展到目前,起码无法作出“奥迪致癌”的结论,但是经过自媒体发酵和网友恐慌式转发,已经造成“奥迪致癌”的舆论事实。

一个发迹于几年前的事件,为何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突然发酵?

“3.15”消费者权益日上,央视以《豪车里的怪味》为题,曝光了奔驰、宝马、奥迪里使用含有致癌物质的沥青阻尼片。后来有媒体调查后发现,接受央视采访的专家中最核心的周亚光,是山东一家沥青阻尼片厂商的顾问。“沥青阻尼片事件”背后另有隐情,“真实”和“虚假”被对调,有人恶意竞争,有人躺枪。消费维权被人利用,变成了一幕商业《碟中谍》。

致癌门是否是阻尼门的续集?

车内空气质量,究竟该如何评定?

当前国内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标准适用《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修订GB_T27630-)。修订后的GB 27630-强制性标准仍在征求意见阶段,无论是新旧国标,对甲醛的限制均参考WHO规则设定为0.1mg/m3。据业内人士透露,因目前适用的修订GB_T27630-标准仅为评价指南性质,并不具有强制属性,因此行业内仅约30%车型可以通过此标准,奥迪车型处在30%的范围内。

(GB_T27630- vs GB 27630-标准对比,后者仍在征求意见中)

根据《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车内空气中有机物的浓度检测按HJ/T400-的规定进行。实施采样时,在HJ/T 400-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受检车辆处于静止状态,车辆门、窗和乘员舱进风口风门均处于关闭状态,发动机和空调等设备不工作。且需要在一定的存放条件(25℃/50%湿度)下关门静置16小时后进行测量,否则将对测试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与条件限定严苛、测试标准严格的专业测量手段相比,部分机构使用的“网红”甲醛检测仪并不靠谱。今年2月央视新闻就曾报道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对“网红”产品“甲醛检测仪”的风险监测结果,结果显示,无一批“甲醛检测仪”产品示值误差符合技术要求,无一批次“甲醛检测仪”在设定的检测环境条件下的重复性符合要求。

这次风险监测核心的检测项目有两个,分别是甲醛浓度的示值误差和甲醛浓度示值重复性。示值误差是指甲醛检测仪显示数值与事先设定的舱内甲醛浓度数值之间的误差,一般可以用来判断仪器测得准不准;而示值重复性则用来说明仪器在短时间内对数值复现能力。也就是说一台甲醛检测仪的示值误差越小,测量重复性越好的产品就越准。

根据风险监测方案,“甲醛检测仪”的示值误差只要小于15%就被视为满足要求,但是最终的检测数据显示,没有一台产品在6个环境条件下示值误差和重复性都能满足要求。有的样品在同一甲醛浓度的环境下,显示的数值并不一样,有的样品在甲醛浓度严重超标的实验舱内显示甲醛浓度为0,示值误差达到了100%。很可能实际甲醛浓度是不超标的,测出来结果超标,消费者为了治理甲醛污染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甲醛浓度是超标的,测出来结果不超标,使消费者没有对甲醛污染引起足够的重视。同理,如果针对车内空气质量评价也使用此类“网红甲醛检测仪”,无疑将影响消费者的判断与决策,进而造成群体性恐慌。

奥迪的车内空气质量究竟如何?

援引专业汽车质量投诉平台汽车门针对款奥迪Q5进行的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其中车内甲醛平均含量为0.08mg/m3、车内苯平均含量为0.00mg/m3、车内甲苯平均含量为0.05mg/m3,车内二甲苯平均含量为0.03mg/m3,车内Tvoc平均含量为0.00mg/m3,获得车内空气质量评分90分,都在国家推荐标准限值内;

每年3.15都需要搞“大事”

奥迪致癌门从一个车主“爆料”开始,很多新闻媒体也被邀请加入一个秘密群。随后一大批自媒体开始转发。网络上现在所有的文章,都引自于最初的那些车主控诉证据,这更像一场蓄意的商业攻击。

(源发公众号注册日期为2月20日)

(呦呦鹿鸣公众号下的理智围观群众)

随着社会和技术发展,传统媒体衰弱,自媒体崛起,传媒生态多样性让信息传播更快更透明。但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新闻报道门槛断崖式下降,导致大量非专业人员涌入,竞争空前惨烈。为了存活,需要不断写出高流量的爆文才有平台流量分成,有传播力的爆文才能要来广告。

但是平台流量分成是不足以养活一些自媒体的,日常创收很重要。尤其是每年3.15之前,打着维权的名义搜集案例,跟涉案企业洽谈广告合作,已经成为一些媒体续血生存的重要任务。近年甚至出现了有媒体花钱购买维权线索的事情,打着维权旗号,集体围猎企业,“消费者维权日”变味成了“消费维权者日”。

据接近奥迪的人士称,当前已掌握部分幕后推手的关键信息,并已报备有关部门协调解决。

有雾霾的空气、有甲醛的装修、有地沟油的食品、有辐射的电子产品,中产阶级的焦虑正在被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裹挟而无限放大,被越来越高频地消费。在传统媒体式微,经过专业训练的调查记者纷纷退出这个行业的背景下,新闻伦理正在遭遇新传播生态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事实的真相也越来越模糊。

“奥迪致癌”事件,需要更多细节披露和多维度解读来对冲信息,才能更接近真相。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