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崇祯帝继位后用人不当 罕见的自然灾害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崇祯帝继位后用人不当 罕见的自然灾害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时间:2024-02-24 15:32:06

相关推荐

崇祯帝继位后用人不当 罕见的自然灾害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崇祯帝继位以来用人不当,这自然是他不可推卸的主观责任,但罕见的自然灾害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客观原因。坏运气是每个王朝灭亡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朱由检继位的第二年,即1629年,陕北突遭大早。十余年南明1流亡的悲歌间陕西,山西、河打南、河北、江苏、山东,无年不早。倒霉的是大早后,蝗灾与瘟疫接踵而至,赤地千里,十河九干。由于乏食,最终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天灾加上人祸,小民无生路可寻。

此外,官员贪污,横征暴敛,百姓只能走一条路:造反!同时,明朝发展到晚期,土地高度集中,宗室、勋勋戚、官绅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愈演愈烈,贫者益贫,富者益富,社会的两极分化达至惊人地步。自嘉靖帝(世宗)开始,“竭天下之财以奉一人”,万历帝(神宗)变本加厉,天启帝(熹宗)有样学样,明朝财政面临崩溃的境地,只得通过不断加派赋税来榨取民财。各级官吏吏巧取豪夺,竭泽而渔。

由于农民纷纷抛荒逃散,造成水利失修,河患日甚,恶性循环下,天灾人祸不绝。军制方面,更是法久弊生,军电、商电均有名无实,士兵被拖欠军饷,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诸大将除身边亲兵可用外,基本上没有能信得过的兵校。军纪败坏、索饷哗变,几乎成为明末军队中的“主旋律”。早期暴动的参加者,无非是一群想找口饭吃的乌合之众,无组织、无纪律,无任何明明确目标,看似成千上万,实际上是一大帮拖家带口口的饥民、流民,明朝正规官军如果认真应对,这些人马上就会作鸟兽散。

而且,领导暴动叛乱的人中,不少是当地土豪世家子弟或者是明朝边军的中下级军官,为避免事发后暴露身份连累亲族,他们们纷纷自起诨名、绰号。农民战争发展到中晚期,声势渐炽,首领们纷纷以本来姓名示人,绰号使用得越来越少。明末农民暴动,最早当推崇祯元年延安的府谷人王喜胤(澄城县的造反规模太小,忽略不计),因当地大饥荒,他率杨六、“不沾泥”等人四处掠抢富民家里的粮食,“相聚成盗”。

与白水县王二会合后,这伙人已有五六千人的规模,他们攻破宜君县城,大肆抢劫一番,窜入延安一带的黄龙山。后来的“大西王”张献忠,就加入了王嘉胤的队伍。张献忠有待考证是延安卫人,年轻时可能在延安府当过捕役,也可能当过边兵,在输林卫的洪承畴手下卖过力(他1645年在成都当“皇帝”后这样自吹自擂过,有待考证),但但可以肯定的是,此人绝非一般因饥而反的平民,应该是在衙门或军门里当过差,有不少入世经验的“老油子”。

由于在与官军作战中勇敢冲杀,他很快有了一支自己的武装,自号“西营八大王”。至于李自成,虽然多年来一直说他是“农民领袖”,其实他并非农民出身,而是一个“下岗”驿卒,是有铁饭碗、吃官家饭的的“城里人”。他生于陕西米脂,小名黄娃子,成年后到圃川驿(银川川驿)充当驿卒。明代,十里置铺,六十里置驿。驿站能为政府官员提供舟车、马匹、夫役、邮传服务,是很有必要的的“公有”设施。随着明朝社会的全面腐化,驿站日益成为不少官员谋利的工具。他们往来经过时,常常敲诈勒索驿站,损公肥私。明朝驿夫、马户为了应付“官家”的差事,有时甚至倾家荡产。举例来讲,大驿站一年应该供银五万,但实际发下来的只有一两千两,县官扣下四百后,剩下的交给驿站。

这点儿银子根本不够日常开支。即使如此,明政府内有人还打驿站的主意。崇祯二年,给事中刘懋建议整顿驿站。通通过整顿、精简,可以节省国家经费开支,抵销新饷。搞了一年多的时间,裁撤了数万驿卒,共省下六十八万两左右的白银一一这区区六十八万两白银,事后证明,成为明王朝灭亡的导火索一一明朝裁减驿卒,李自成也在其中,百般无奈之下,愤而参加农民军,“奋臂大呼,九州州幅裂”。所以,七品给事中的一纸奏文,为大明朝掉人历史深渊加了一把力。李自成登高一呼,饥民齐集,一天就聚起千余人,转掠四方。由于在政府部门做过事,他很会组织安排,十几天内就发展到数千人,往来奔窜,自号为“将”(关于“闯将”的名号,不少当代和明末、清朝的学者,包括姚雪垠先生在内,均认为李自成是“闯王”高迎祥的手下。其实二人根本没有关系,更不是舅甥关系。李自成后来的妻子高氏也和高迎祥无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