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今年工资到底涨不涨?当老师 你必须看清这几个真相!

今年工资到底涨不涨?当老师 你必须看清这几个真相!

时间:2022-01-08 06:53:28

相关推荐

今年工资到底涨不涨?当老师 你必须看清这几个真相!

的两会已经结束,但关于教师议题的热度还没有褪去。

保障待遇、提高待遇、增加教龄津贴、改革职称评聘,每个议题都直戳教师职业最大的痛点,每个议题都引发教师群体巨大的共鸣。

老师们怀着既期待、又怀疑的态度等待着下文,毕竟有些话已经说了几十年,但迟迟没有见到大的动静,这一次,会来真的吗?

来真的,当然好。没动静,也不过是再等等。

我们没有必要怀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患得患失的态度怨天尤人,我们能做的只有心平气和地调整好心态,坦然面对工作中的不顺、不快。

不过作为在教学一线打拼多年的人,笔者还是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能够早点看清这个行业中的一些真相。

认清自身的现实,叩问自己的内心,做出无怨无悔的正确抉择。

1,不要指望光靠涨工资缓解经济压力

对于教师涨工资、提待遇,很多同行听到就想笑,就想吐槽,甚至有人还这么说过:

年年听到涨工资,从没见到一分钱。教师法颁布都二十几年了,教师待遇不低于公务员依然没有实现。媒体上天天炒作教师涨薪,外行们都以为我们一个个富可敌国了。总说面包会有的,这么多年连颗面包渣都没吃到。

一线中小学教师的真实收入水平,与外界的普遍认知之间存在巨大鸿沟,这是不争的事实。杯具的是,这个事实,大都只有老师们才明白。外行们则一直在无限高估我们。

因此,为了多挣钱补贴家用,老师们将工作中会学、会教、会唱、会跳、会画、会演、会写、会算的十八般武艺,都迁移到了一地鸡毛的生活中:

有的老师兼职开滴滴;有的老师兼职送外卖;

有的老师兼职卖石榴;有的老师兼职当会计;

有的老师兼职贴瓷砖;有的老师兼职种水果... ...

种种全能、种种非议之下,他们一个个都被现实逼成了网红,尽管这里面尽是“不在其中混,谁解其中味?”

而更多的同行们,除了教书育人,真没什么别的很擅长的谋生技能。他们唯一的指望,就是靠那点按月到账的死工资补贴家用。手头紧的时候,真恨不得一块钱掰成两块用。

我们为什么对一切涨工资的消息如此敏感?因为那是我们的身上衣裳口中食。

不可否认,近几年国家对尊师重教已有了足够的重视,对于保障和提高教师待遇的问题,也正在启动越来越强力的手段确保落实。笔者相信,我们的职业一定会有个非常光明的未来。

但笔者也要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把改善生活质量的希望仅仅寄托在涨工资上。

回顾过去的几十年,教师的平均月工资已经从几十元涨到了现在的几千元。虽然翻了数十倍,但这些年来物价涨得有多快?

工资再怎么涨,涨不过物价变化的速度,也达不到你所在地区每平米房价的均数,这是毫无疑问的。

想要成为这个行业中傲视群雄、名利双收的人,终究还是得靠自身实力。

不妨看看近些年的几个因辞职而走红的教师同行:

一个是河南内乡县的张景娟老师,辞职前,她已运营有粉丝数可观的几个公众号,公众平台上的写作收入已是十分不菲。辞职后,她创办了自己的品牌“金小贝教育”,专职做语文阅读、作文培训。如今事业搞得已是风生水起。一个是江苏才女史金霞,她因自己的授课视频需要付费观看,被家长举报愤而辞职。如今也有了自己的教育品牌,日子过得一点不比在学校里差。还有5月份因离职而走红的全国名师熊芳芳,一句“不愿被安排”让无数对现状不满的教师仿佛看到了诗和远方。

她们敢于辞职,一是因为有足够的能力离开体制,二是因为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只适合单干,不便屈居人下。但归根到底,她们的底气来源于前者。

仔细看看,那些蜚声全国的名师、专家们,哪一个不是在体制内打拼多年,熬足了资历和能力,再从中走出,靠以前积累的功底打下另一片属于自己的教育王国呢?

想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终究还是得让自己当上老板。但前提是,你得有脱离单位、另起炉灶的资本。而这资本靠什么积累?靠你自己去努力。

你强大了,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工资涨与不涨都与你无关,你照样吃香喝辣。实力,才是保证自己名利双收的地基。这一点,哪一行都一样

2,不要幻想评职会变得很容易

职称,教师行业的另一大痛点。辛苦几十年,一个副高却从不敢指望。更多的人,别说是副高,从教二十多年,连个一级教师都还没评上。

苛刻的条件、名额的限制,种种不合理的要求,堵死了无数教师的上升空间。“张景娟们”选择离开体制,很难说与职称评聘制度没有关系。

更有人这样调侃过:哪怕你会造航母,只要没名额,你也评不上职称。

因为评不上职称,无数教师熬白了头,最后含恨退休。更有甚者,因为争名额大打出手、反目成仇,上演一出出宫斗、谍战剧。

因此,一直有一线教师呼吁:取消职称评聘制度,改为按工作年限自动晋升。

对于这种声音,每个业内人士,包括笔者在内自然都是赞成的。但笔者还是要对这种呼吁给出两个字的评价:做梦!

不妨稍微想一想:

第一,职称评聘制度的设计者都是既得利益者,他们会放弃自己已有的吗?

第二,职称评聘制度的设计初衷,是鼓励一线教师们热心教育科研,为祖国教育事业多做学术贡献。若是取缔这个制度,只怕负面影响反而更大了。

很简单的道理:只要平静如水地混下去,熬够资历和年限,职称和涨薪就水到渠成,谁还费心费神去搞研究、做论文、做课题、写专著呢?

就如同我们在班级管理中面对的情况一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评价,就必然有不公正的地方;可若不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哪个孩子还有上进心呢?

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人都犯了一个错误:幻想不学习、不努力、不付出,就可以轻而易举得到一切。

很多老师说学校领导评职占优势,把持名额很不合理。那不妨想一想,人家爬到那个位置上,背后付出了多少?坐在那个位置上,又为学校的发展多做了多少事?只怕不比绝大多数一线教师贡献得少,而且承担的风险与责任还大得多吧?

再看看那些评上高级职称的名师,哪一个没有在无数次赛课活动中斩获大奖?哪一个没有拿得出手的学术成果?这些荣誉的背后又沉淀了多少汗水和艰辛?

当别人在加班时,你在追剧;当别人牺牲休息时间研讨课题时,你在逛街;当别人在为学校的发展费尽心力做谋划时,你在呼呼大睡。

你什么都不付出,却幻想在评职时和奋斗几十年的人讨要公平,这合理吗?

职称制度合理也好,不合理也罢,既然改变不了,那就只有去适应。如果你觉得当上领导评职会容易些,那就努力去求取仕途。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性格终究与领导层格格不入,那就抓住一切机会去赛课、去得奖,去准备论文、课题、专著,早日为评职做好准备。

不付出不要幻想回报,未雨绸缪才是水到渠成的法宝。

3,不要对教育的现实有过高期望值

笔者平时与同事们闲聊,多数时候都会谈到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大家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

现在的孩子对待学习完全没有动力,多数人都是一种完全无所谓的态度。

具体表现为老师讲的知识能学懂就学,学不懂就算了,从来不会主动向老师请教任何问题。学生从不找老师问问题,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全都学懂了,不用问;一种是啥都搞不懂,问不了。

可是现在的情况就是,那些啥都没学懂的孩子,一个个都跟大爷一样稳坐钓鱼台,心安理得花着父母的钱,在学校享受着混一天算一天的岁月静好。

而这些孩子的家长,其实心里也明白自己孩子的情况,可就是束手无策,管不了。

所以无论老师怎么跟他们反映情况,他们总是能众口一词地神回复:我管不了,麻烦您帮我把他管严点。

学习从来都是苦的,没有哪个孩子会自觉自愿地去吃苦。区别仅仅在于是被逼着久了习惯于去吃苦,还是被放养久了习惯于去享乐。

据笔者多年的观察来看,那些站在金字塔尖的学霸,往往在幼年时就被家长严格要求、管束,培养出了高度自律、自觉的好习惯。

他们也知道学习是很苦的,只不过多年已经养成了吃苦的习惯。

而那些幼年时家长疏于管教的孩子,已经开开心心玩了那么多年,日子久了,坏习惯养成了,家长也随之放弃了。

指望靠我们一己之力,批评教育几次就变得自觉了,可能吗?

笔者的父母是体制内的人,他们的同事也大都是985、211重点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在笔者这样以及类似的家庭里,父母们往往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读书是我们人生唯一的出路。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整体氛围下,笔者从小就成长在一个周围人都无比重视教育,家教严格,对学习成绩、学习习惯要求很高的环境下。

久而久之,这种环境下的影响成了笔者多年来的一种固有认知:

中国父母,不都应该是这样重视教育的吗?

后来笔者大学毕业,来到了一个普通的小县城,投身教育系统一干就是多年。

笔者惊讶地发现:这里的人对待教育的认知与态度,与笔者从小到大看到的完全不同。他们不仅不过问孩子的学习,甚至根本不懂身为父母的自己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对教师的各种偏见,对家庭教育责任的各种甩锅,对学校工作的各种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在笔者如今工作的地方简直就是常态。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我从小看到的都是个例,还是如今眼见的才是常态?这个问题的答案,笔者后来在一篇文章里找到了。

疫情期间,笔者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篇爆文——《你没穷过所以不懂,为什么他们急着出门》。这篇文章里披露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到目前为止,中国人的本科率仅占全部人口的4%!

尽管这个比例已经很高,人数也已经是数千万级,但大多数人的文化程度,远远没有我们认知的那么高!

而这大多数人,其实就是我们身边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其实就是我们所教的学生们的父母。

他们的普遍文化程度,他们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认知,以及教育孩子的能力,真的远远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值。

所以,无论在何地,真正懂教育,能够把孩子教育得很优秀,特别理解、支持、配合我们工作的家长,都是极少数而已。

这,才是我们作为教师,必须面对的真实和现实。

认清了这一点,适度降低我们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值,会更容易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会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舒心、顺心。

写在最后:

笔者多年来求学和工作的经历告诉我,永远不要停止观察和思考,永远要树立自己的主见,永远要靠自己勤奋的双手去改变命运。

这是确保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新时代下,立足的根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