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正岩茶不如半岩滋味足?看来无论水仙还是肉桂 还是好茶喝的太少

正岩茶不如半岩滋味足?看来无论水仙还是肉桂 还是好茶喝的太少

时间:2023-11-07 21:57:51

相关推荐

正岩茶不如半岩滋味足?看来无论水仙还是肉桂 还是好茶喝的太少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看到一位茶友发的朋友圈,满满的牢骚气:“今天喝了一泡正岩茶,却感觉它的内涵不如昨天那泡半岩茶。”

一副对正岩茶鄙夷不已的表情。

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不久,就会弃正岩而拥抱半岩,并且,还会鼓捣着身边的朋友,一起弃正岩而投入半岩的怀抱。

难道真的如这位茶友所言,正岩茶品质不如半岩吗?

不不不不不。

如果这样想,不仅太主观臆断,还太过于惊世骇俗,任是哪一位茶界专家都不敢这样说,这样写。

确实,茶友的朋友圈也说了,是今天这泡正岩茶,不如昨天喝的那泡半岩茶有内涵。

也就仅仅只是两泡茶之间的对比而已,不能代表所有正岩茶和半岩茶。

也就仅仅是他个人的感觉而已,也就仅仅是他的一家之言罢了,不能代表所有茶友的感受和评判。

自己关起门来喝,喝出来的感觉,未必就是准的。

就算约了三五好友喝,大家一起喝出来的感觉,也都不见得是准的,是真实的。

有可能你们一起喝了酒,味觉不灵;有可能你们用的水,用的壶,用的茶具不合适;更有可能大家都是半桶水,一人表态,多人附和。

人云亦云罢了。

《2》跟李麻花讨论正岩和半岩的口感问题,她很激动。

李麻花说,这个茶友如此对比两款茶,其实并不科学也不严谨。

人每天喝茶的状态,是不同的。

如果两泡茶在同一天同一时间用同样的方式冲泡,方才可以把天气、环境、冲泡方式、身体状态等细节影响因素降到最低,这样得出来的结果才更加准确。

然而如果是隔天喝的,这两天当中,人的身体指标,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

这样在不同身体条件和不同天气条件下喝出来的茶,感受也未必就是准确的,更不能把喝茶的结果拿出来做对比。在专业的茶叶对比领域,比如斗茶,比如茶叶审评,它们都要在现场进行,用的器具要统一,水的温度、冲泡时间要设定好,冲泡过程都要由专人负责,就是要尽可能降低偏差,从而得出相对准确的结果,而不是主观臆断。所以,你觉得今天的茶不如昨天那泡好喝,这里面就包含了很多因素造成的偏差,失了准数。最后还有个症结,这个茶友拿了两泡不同品种的茶进行隔天记忆式对比。岩茶品种之差,也是差之千里啊。有人喝到肉桂,觉得霸气浓烈,错以为是环境内涵造就,其实主要是因为肉桂的品种特征带有桂皮的辛辣感。而有人喝到老丛水仙,失了昨天那泡肉桂的霸气,就误认为老丛水仙的环境内涵不行,也就是山场不行,这种评判,就过于片面和自我。

坚持这种主观臆断下去,对自己喝茶水平的提高,是很没有帮助的。

《3》学喝岩茶,是需要一个进阶的过程的,并且,这个过程比读书考试还难。

比考统一司法考试难多了。

学岩茶要分好多个步骤:第一步是喝工艺,辨识出一款岩茶工艺的好坏。

这个相对比较简单,因为,茶做得好坏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喝茶的时候,喝出了酸味、苦涩感很重、还没了香气、最可怕是喝出怪味,等等。

但凡有味蕾感知的人,都能喝出这些缺陷。

所以,达到第一步,完成第一步,并不难。

基本上大多数人,都能顺利地走完第一步。第二步是喝品种,这个基本就达到了专业级别了。

喝懂岩茶品种,需要反复大量地喝某一种茶,熟悉它的香气滋味。比如,早期的时候,李麻花一直反复喝水仙和肉桂,很快就可以轻松分辨出这两个品种。

当然,这也要有前提,前提就是,这两款茶的品种特征要鲜明,利于辨认。如果没有反复喝,反复感受,就算是老茶客,也免不了把水仙喝成肉桂,把肉桂喝成水仙。村姑陈曾经遇到一个茶友,他挺资深的,身上背的包里放了很多茶,聊起岩茶来说得头头是道。我请他喝了一泡足火的水帘洞水仙,他居然喝成了肉桂,而且还反复拿起盖碗看叶底确认。他说,水仙给他的感觉是绵柔的,而这款水仙却喝出了霸气之感。可见,超出自己经验认知的事物,总会让人做出错误的判断。

比如最开头那位说“正岩茶不如半岩好喝”的茶友。

他正是因为正岩茶喝得太少,才误以为正岩茶不如半岩好喝。也正是因为正岩茶喝得太少,不知道好茶的标准是什么,才会误以为半岩茶的口感,就是好茶的口感。

《4》

然而,如果你以为喝懂岩茶的品种是最难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喝懂岩茶,最难的还不是辨别品种,而是第三步——喝岩茶的环境内涵,比如说区分产区,分辨正岩还是半岩等等。

如果每喝一款茶都能准确说出它的环境内涵,那你的喝茶功力简直登峰造极、无人能敌!可以去向三刘一王挑战了。不信么?不信大可以去武夷山问问熟悉的茶农们,他们在山场里摸爬滚打长大,在茶汤里泡大,对于分辨岩茶的山场环境,应该是闭着眼睛就能说子丑寅卯吧。

然而,他们也不能够轻轻松松就能给一款茶下结论,不能随意就说出一款茶的产区范围来。因为太难了!

岩茶的山场气息无法用言语形容,它到底藏在哪里,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藏在香气的,比如闻挂杯香时,应大力吸气,把花香果香都吸走了,就能闻到山场气息。可能是山场环境带来的气息是很微妙且微弱的,容易花香果香覆盖,要等茶香散尽了,才能与你模糊相见。有人说藏在回甘里面,茶汤过喉,甜感泛起来,口腔中不停分泌出草本的甘甜,形似山场气息。可能是环境内涵造就了茶树的回甘持久性和回甘的张力,山场的甜韵与茶树内涵的厚度便在这回甘里窥见一二。还有人说藏在尾水里,把工艺、品种带来的香与味冲淡了,就留下茶的本质味道,也就是环境内涵的味道。也许是浮华过后显真容吧,环境一点点植入的气息是埋到了茶叶的骨子里,冲泡到尾水反复坐杯,把叶脉细胞里的内质都浸出来,也许就带着环境的味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连生于武夷山长于武夷山,抱着茶树摸着茶青长大的坑三代,坑四代们,尚且不敢夸口,说自己能一口分清正岩与半岩,我等旁人,又如何大喇喇地说,正岩不如半岩内质丰富,正岩不如半岩好喝呢?

说不定,那位觉得半岩优于正岩的茶友,其实,喝到的还不是半岩茶,兴许是外山茶,也说不定。

外山茶成片种植,阳光足,滋味重,苦涩味厚重,不懂茶的人喝起来,自然觉得味道比活甘清香的正岩茶,来得好喝许多。无知者无畏,一声叹息。

《5》在一泡岩茶里,环境内涵(山场)的气息藏得真够深的,能真切且准确地把这些气息捕捉到是非常难的。有个茶友对我说了一句话,我至今都记得。

他说,“喝岩茶的山场给我带来的不是愉悦,而是负累。”有一阵,他特别喜欢在喝茶时,去分辨山场。

别人在单纯地享受茶带来的香气和口感,他却要全神贯注去抓山场气息,还要跟记忆里喝过的山场茶做对比,关键是常常做出错误的判断,让他身心俱疲,怀疑人生。钻研山场气息变成他喝茶的习惯,他带着执念喝茶,而最后结果往往与他所想大相径庭,他简直要崩溃了。武夷山有众多坑、涧、岩、峰,如果要从一泡茶里得知它的生长地,那真是要喝到走火入魔,华发早生,还不一定能得窥其中的一二。另外,每个人对这种似是而非的山场气息的理解与捕捉也不一样。你可能觉得挂杯香里有一阵清凉如薄荷的气息是环境的味道,而周围的人并没有闻到这个气息,无法感同身受。就像茶里的兰花香、梅花香等花香,有些人没闻过这些花香,他们觉得茶里呈现的是一股子花香,却不能与你描绘的各种花香匹配上。假设一款茶确实有明显的品种特征以外的味道与香气,你会觉得是它骨子里带有的山场环境气息,而别人也喝出了这个味道,却不认同你的观点,他可能觉得是工艺所致。对于岩茶山场环境带来的气息,并无官方准确说明,也没有科学论证式的描绘,都是靠喝茶人的自我推理,带着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SO,我们可以自说自话茶叶里呈现出某种特别的气息类似山场韵味,却无法掷地有声地说这个气息就是正岩或者半岩某个山场的味道,太玄乎了。

于是,我们就更不能武断地说,正岩茶不如半岩茶好。

这太不负责了。

《6》这几天在武夷山与茶农聊天,说到不久前结束的一个斗茶赛,茶农去朋友那里讨来一泡状元茶喝,结果冲泡到四、五水滋味感就弱下去了。很明显,这泡茶有表无骨,香气秒杀众生,内涵气韵不足。

这是专家评委选出来的茶,并非不好,而是参照标准不同。翻了专业审评书籍,并无山场环境评鉴一栏,没有列入打分机制。

所以斗茶赛上常常是香气夺人的高山半岩茶胜过香气内敛的正岩坑涧茶。从这个小事件来看,对于岩茶的环境(山场)内涵,专家都难下定论,我等一介小小茶客,又如何妄下断言?想喝懂岩茶的环境内涵,望君再多加磨炼吧。不过,在磨炼前,咱们能不能先做点稍微专业的事,比如把两泡同样品种的茶放在同一时间对比呀!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