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国际博士生论坛 | 电影学分论坛成功举办

国际博士生论坛 | 电影学分论坛成功举办

时间:2021-04-08 08:17:34

相关推荐

国际博士生论坛 | 电影学分论坛成功举办

国际博士生论坛

电影学分论坛成功举办

8月30日至9月1日,以“中国电影的艺术传统与理论资源”为题的电影学分论坛,于艺术学院红六楼201成功举办。本届电影学论坛,汇聚了海内外电影学专业的博士生和青年学者,以及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论坛期间,博士生学者们围绕影史构成、理论梳理、人物研究、概念梳理、作品分析、跨媒介研究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电影学分论坛”合影

30日下午,在博士生徐俊菲的主持下,艺术学院陈旭光教授致开幕词。陈旭光教授表示,此次论坛主题具有当代性,艺术理论作为最基本的学科,为电影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新时代的电影理论应在回溯艺术传统和中国理论的基础上,探寻东西方平等交流的契机。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旭光教授致开幕词

在当天的展示环节中,来自北京大学的石小溪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影批评文本为例,梳理了电影本体观念的流变;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黄今从诗性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VR时代电影与传统美学结合的可能性;来自武汉大学的王超则对“电影意境”和“电影气氛”两个概念做出了界定,试图对东西方美学和文论展开融通的思考。

点评嘉宾陈旭光教授认为,三人的论题具有包容中西理论的胸怀,但需要建立在更加精细的电影语言的分析上。针对本体概念的滥用问题,陈旭光教授结合新时期的电影思潮做出阐述,认为不应拘泥于“本体”概念,应做立体化的分析研究。

茶歇过后,来自南京大学的杨佳凝对文艺片概念做了分期梳理,以期区分出“文艺片”和“艺术电影”的概念纠缠;来自台湾艺术大学的陈颂从周浩导演的纪录片文本出发,试图探讨其作品背后的主体性表达;来自中山大学的霍胜侠提出了“节制美学”的概念,探索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的结合。

点评嘉宾陈宇教授认为,与前三位同学不同,这三位同学从问题研究出发,梳理充分,论题具有某种开创性。陈宇教授也就概念问题提出看法,认为概念应帮助我们理解和思考问题,而不应该成为学术交流的阻隔,这是在进行学理分析时应注意的地方。

点评嘉宾陈宇教授

刚从临沂革命老区学习归来的李道新教授,步履不歇地赶到论坛现场,对博士生和青年学者的学术展示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李道新教授认为,关于概念流变的研究应从原始文献中得来,概念本身的历史需要以严谨的研究方法获取。来自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的张新民教授也提供了精彩的补充点评,阐释了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文艺”概念的生成问题。

李道新教授

31日上午,论坛第二场继续进行,由博士生温岩主持。在李道新教授的建议下,论坛对发言人的分享时间做出调整,留出更多时间进行学术讨论。

来自清华大学的王鹏杰分析了张光宇在动画电影《大闹天宫》的美术设计思路与实施情况;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孙玮以《白蛇·缘起》为例,探索了传统文化在国漫创作中体现出来的美学新意;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李啸洋探究了后无声电影时期字幕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契合关系。

点评嘉宾、《当代电影》杂志副编审檀秋文认为,王鹏杰关于动画师的论述很筋道,但文章结构可以更精炼;孙玮的论述很充分,但从传统文化角度分析动画电影的论文较常见,可尝试从传统文化之外的角度作为新的切入点;李啸洋论文中的结构主义分析很见学术功力,“无声电影”和“后无声电影”概念可再做纵向延展和横向对比。

点评嘉宾檀秋文副编审

随后,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赵禹平探讨了传统水墨画在跨媒介电影中的重塑;来自澳门科技大学的陈接峰以乡村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氤氲其中的文化传统及发展指向;来自北京大学的赵寻以《红羊豪侠传》为个案,探究了连环戏和早期电影的互动。

点评嘉宾张新民教授认为,赵禹平提出的“出位之思”是一个有趣的概念,论述可落于更细微处;陈接峰的文章框架很好,若结合具体作品进行细节探讨,会更便于理解;赵寻的分析细致入微,史料详实,可再深入分析连环戏的发展问题。

点评嘉宾张新民教授

面对点评嘉宾给出的建议和与会学者提出的问题,发言人也一一做出回应并展开探讨。其中,不乏早期电影英文字幕的受众面向问题、跨界文本失败案例研究等新颖的学术议题,既丰富了相关论题的陈述,又激发出新的思考和理解。

下午,论坛进入下半程,由博士生石小溪主持。

来自北京大学的徐之波探讨了优秀影片在五十年代的重映与重评问题;来自UCLA的杜琳从媒介生态学入手,探讨了其背后的文化现象和意义生发;来自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的陈琪荣对“电影小说”进行了历史梳理和内涵再探讨。

点评嘉宾邱章红教授认为,徐之波的论述是对电影现象的重新解读,史料丰富,评论有所不足;杜琳用新的理论带来了新的视野,可在后续研究中将概念注入电影领域;陈琪荣的历史梳理充分,但理论建构方面还需深入展开。

点评嘉宾邱章红教授

茶歇过后,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周强从小说和绘画两方面,阐述了新时期电影对中国艺术传统的取材与发展;来自台湾政治大学的朱昕辰探究了1980年代台湾女明星的情欲表演和主体性问题;来自北京大学的温岩探讨了辗转于中国东北和日本佐贺之间的持永只仁与中日早期美术电影的渊源。

点评嘉宾张新民教授认为,周强关于新时期绘画的阐述令人收获颇丰;朱昕辰的论题很大胆,和日本70年代出现的粉红电影具有相似性,可做拓展研究;温岩探讨了持永只仁作品中的传承,为以后研究拥有类似经历的电影人提供了启示。

在讨论环节,学者们围绕着“新时期”的断代问题、持永只仁作品里对战争的反思意识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会场中各种学术观点相互碰撞,论坛讨论被推向高潮。

伴随着9月的第一个清晨,在博士生赵寻的主持下,论坛进入最后一场。

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张强以“十七年”时期的电影为研究文本,探索了“延安文艺”传统与电影民族化的关系问题;上海大学的刘婧的论题由同学代为分享,发言人从怀古诗和悲悼剧入手,阐释了电影作品中蕴含的废墟美学和家庭寓言;来自浙江大学的余月秋则从“虚实相生”中,探究了中国电影中的传统艺术审美气质。

点评嘉宾陈均教授认为,张强从三个方面探讨延安文学到当代电影的转化,颇具巧思,但缺少了整个文艺角度的思索,应将历史复杂性考虑在内。

点评嘉宾李道新教授认为,刘婧的文章体现出了作者扎实的学术训练,中西理论运用得宜;余月秋的文章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出发,具有自足性,但选取案例总显不足,可对文本诗意的生成问题做深入分析。

点评嘉宾李道新教授

在随后的提问讨论环节,就电影“民族化”问题,陈均教授和李道新教授做出相应的阐释,“民族化”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作为学科的民族学和艺术领域的民族化有所区别,需要考虑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学科的问题。

稍作休息后,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章雄从诗意化的电影语言和民族化的叙事出发,分析了郑君里的人物传记电影;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谢群从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汲取养分,提出了“电影情采”的概念;来自北京大学的徐俊菲探讨了空间架构的表现形式背后,胡金铨武侠电影中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学精神。

点评嘉宾陈均教授认为,“诗意化”是笼统的概念,应对郑君里建国之前的电影和诗意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关于胡金铨的文章,选题很好,但应注意“侠”的内涵流变,不应笼统运用。

点评嘉宾陈均教授

点评嘉宾李道新教授认为,“电影情采论”的作者谢群具有非常明确的学术理论和方法意识,这是一个优秀学者的养成需要迈出的一步。“电影情采论”从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概念出发,找到和电影研究的契合之处,是极富滋养的青年学者的学术生长点。

在论坛的尾声,作为电影学分论坛主席的李道新教授总结发言。李道新教授认为,在目前正在展开的中国电影学派的学术方向感召下,论坛努力将中国电影艺术传统和理论资源研究,导向整个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这是电影学术界的一个新命题。此前虽然在创作者、批评者和理论工作者的论述中有所展开,但尚未引起大范围讨论。因此,在中国电影艺术传统和理论资源的勾连过程中,在概念界定和具体研究方法上不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更多的博士生和青年学者继续展开深入的求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