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颠覆你的看法 | 原生家庭对童年的伤害“不可磨灭”吗

颠覆你的看法 | 原生家庭对童年的伤害“不可磨灭”吗

时间:2020-07-10 21:48:09

相关推荐

颠覆你的看法 | 原生家庭对童年的伤害“不可磨灭”吗

美国往届总统里根的女儿在她出的书中,将遇到的种种问题归咎于父母在自己童年时期给的爱和理解太少。

无独有偶,在个体情绪得到深度挖掘和高度关注的今天,许多人也纷纷在成年后开始寻找童年里所受的不公,并将这些不公的待遇视作“创伤”的源头。

……

……

(向下滑动 微博上不时可见的对父母的控诉)

与上述说法相呼应的,是名为“内在小孩”的概念。

什么是内在小孩

根据隐喻对象的不同,杨明磊将内在小孩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过去创伤记忆的投射、童年期未受伤的自我状态(类似赤子之心)、神圣小孩、一种次人格、从受伤到康复的疗愈过程[1]。

a. 过去创伤记忆的投射

布雷萧和古典沟通分析认为,内在小孩是过去创伤记忆的投射。有的成年人会有一些很幼稚的行为,如像儿童一样噘嘴怄气,这些行为代表了受挫的童年发展。这样的内在小孩个体有童年创伤记忆,这导致他们在成长的某个阶段处于停滞或缓慢发展的状态。

b. 童年期未受伤的自我状态

密思汀认为内在小孩类似赤子之心,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隐藏和疏远的天真爱玩的状态。父母在孩子童年时期的不当的教养态度会被他们内化,使孩子对自己孩子气的部分感到羞耻,逐渐疏离内在小孩。这可能对他们日后的人际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c. 神圣小孩

荣格用“神圣小孩”来形容人的超越意识,他认为内在小孩包含了面对艰难现实的痛苦和反观内心的沉静,是脆弱无助和超越力量的结合体。

d. 一种次人格

次人格是指人基于生存的需要,而在生命中的某一时刻留存的行为、感受或想法的整体。“内在小孩”可以是治疗师们给次人格起的名字。追求众多次人格的整合的过程,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3]

e. 从受伤到康复的疗愈过程

内在小孩可以指个体改善过去与他人的不良互动关系,也就是从受伤到康复的疗愈过程。[2]

(向左滑动 查看5种类型解释)

内在小孩的受伤是一种心灵的创伤,其本质是“我存在(IAMness)”意识的丧失,主要是教养方式不当导致的。

布雷萧认为,当个体在幼年时被抚养人忽略,受到性、身体和情绪方面的侵犯都会导致“我存在”意识的丧失。

例如,在家庭中,如果父母的婚姻关系出现问题,经常需要孩子去照顾他们,又或者父母多次谩骂、羞辱孩子,对其尖叫、怒吼,那么孩子就可能感受到情感侵犯,形成精神创伤。

受伤内在小孩有多种表现:父母的完美主义态度会使孩子非常在意在社会上取得怎么样的成就,并对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不屑一顾;父母的过度高压会使孩子以闲荡、健忘、做白日梦拖延等行为来对抗他们;父母的拒接态度会使孩子产生怨恨、无助、忧郁、严重自贬的倾向(密思汀,)。

此外,校园侵犯(发生在校园中的嘲讽、残酷竞争)、文化羞耻(比如以金钱为衡量的人生意义和个人能力的社会可能给穷人造成阴影)等,都使人感到有害的羞耻感,让人觉得自己做了无法补救的错事,产生深深的无能为力感。

所以,一切都是内在小孩的错吗

布雷萧关于内在小孩的理论和疗法的确容易在中国流行,因其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相近。

中国人相信童年的经历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正所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人们相信从一个孩童的身上可以看出其长大后的个性倾向。

然而,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塞利格曼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塞利格曼认为,内在小孩复原运动(内在小孩治疗法是现代颇为引人注目的心理治疗方法,Swain 甚至将之称为内在小孩运动)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当我们专注于受害者身份时,会把责任归咎于他人和社会,而非自己的坏习惯、坏品质等,这减轻了我们的内疚、自责。

尤其是充满挫折的生活中,我们总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我们得不到心仪的对象、搞砸学习和工作、赚不够钱,而内在小孩的说辞让我们相信一切不只是自己的错,这是一套可以缓解罪恶感和羞耻感、维护自尊的慰藉形式。

在塞利格曼的那里,内在小孩运动有两个前提,分别是童年的不幸对成年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和找出这些不幸就能消除其影响,而它们都不能成立。

他相信,小孩本身就具有远超成年人的、惊人的自然痊愈力。我们之所以如此确信童年创伤影响深远的说法,主要是因为我们开启了记忆的镁光灯模式,把那些生动、深刻的记忆看作有深刻影响的生活片段,而并非因为它的确有影响力。

根据一些显示家庭变故与孩童成长变化无关研究(具体的见下面),塞利格曼提出,童年的主要创伤可能会对成年人人格有影响,但那是难以察觉的微弱影响。

作为“非基因因素(包括母亲怀孕时的经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未被证明可以影响成人人格”这一观点的持有者,塞利格曼认为,如果非要对成年人生中出现的问题追责,那么还是怪基因比较靠谱。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内在小孩的第一个前提——童年创伤对成年生活有重大影响,严格来说并不能成立。[4]

(上面一段开头说的研究有)

一:母亲在自己11岁以前去世的孩子,成年后只可能比别人抑郁一些,且只有女性如此。

二:父亲的去世对于孩子不产生可以测量的重要影响。

三:父母离婚对童年和成年生活造成的困扰,对于成年人而言会逐渐消逝。……

布雷萧是内在小孩疗法的集大成者,他在《回归内在》中提出了问卷测验、原痛处理、写信、表白的方法,并归纳为宣泄。

不过,塞利格曼认为,尽管人们喜欢一吐过去遭受的不快,但这种宣泄倾吐的效果是无法被测量的,目前也没有资料说明长期的情绪问题能够通过宣泄的方法得到长期的舒解。

因此,内在小孩运动的第二个前提也站不住脚。

受伤的小孩该何去何从

关于童年经历对成人的影响,学界众说纷纭。不过,无论是将成年生活出现问题的原因全都归为童年的受伤经历,还是唯有基因对人生走向的起决定作用的说法,显然都过于简单粗暴。

因此,在“在成年后再次出现童年期问题的模式是很重要的”这一点上,内在小孩与反内在小孩心理学家们达成了一致。

换言之,我们可以回视人生,看看自己是否在犯以前就曾经犯过的错误,毕竟一些成人的错误行为模式的确是从童年开始延伸出来的,我们应该找到、改变它们。

“所有成功的治疗一般都包含两个方面:具有前瞻性、需要承担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至少可以为还困在童年受伤经历的读者提出以下几点修复自我的建议:

1、弄清楚自己现在遇到了什么问题,犯了什么样的错误,接受这就是真实的现状这一事实。

2、明确对于这些错误和问题,谁负有多少和怎么样的责任,不要逃避责任,但也不必过分纠结,避免盲目乐观和自信,避免苛责自己,减少羞耻和自我憎恨。

3、鼓励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无论是通过自我监督来改善不良习惯,还是寻找心理从业者的帮助。如果现状是我们有能力改变的,那么就勇敢地去尝试改变它。把有限的时间、精力、金钱投入到能改变的地方,增强自我价值感。

4、关注自己的心理动态,提高自我抚慰的能力。例如,制作关爱内在小孩的“心锚”。在心情良好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特别的动作或准备一个特别的物品,每当遇到挫折或情绪不佳的时候,就通过这个动作或物品,来把自己和当时的良好心情联系起来,帮助自己调整心理状态。

-end-

编辑 | 小盐

排版 | Eon

审核 | Lynn

图片 | pixabay

参考资料:

[1]杨明磊.内在小孩治疗法[J]. 洛商与辅导(台北), 2002.

[2]刘响. 内在小孩疗法促进大学生自我和谐程度研究[D]. 扬州大学,.

[3]钟友彬.现代心理咨询——理论与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54-60.

[4]马丁·塞利格曼.认识自己,接纳自己[M]. 万卷出版公司,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