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从一个独特的玉琮芯来看古代制玉方法和沁色变化

从一个独特的玉琮芯来看古代制玉方法和沁色变化

时间:2020-06-09 05:37:00

相关推荐

从一个独特的玉琮芯来看古代制玉方法和沁色变化

今天来看一个很有特点的玉琮芯。玉琮主要是在商代之前大量流行,主要包括西北的齐家文化和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虽然两地相隔几千里,取材也不尽相同,但是玉琮在这两个相隔千里,相差近千年的文化区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无论从形制还是功能都十分相近。玉琮在这两个文化中,无论是工艺,材料还是器型,都代表了当时制玉的最高水准!

今天十分有幸得到了一个特殊的玉琮芯改的玉珠,和大家分享一下

由于玉琮的制作是先将玉料切割适当的立方体,然后上下两侧对钻,采用管钻两侧对钻,所以在玉琮内壁会留下台痕。同样,玉琮芯也会留下台痕。

然后,再磨低四角,使得肩部下沉,突出射口!

据文献分析,文化期管钻很可能是竹质或者是骨质的空心管,由于不是正圆,偏心率较大。所以使用时会产生抖动导致琮芯不是正圆。

从上图可以看出很多粗大且分布距离不等的旋痕。这是因为不断往管钻里充填解玉砂的结果,由于在转动过程中,随着钻头的磨损,解玉砂也越来越细,从而导致效率下降,所以必须不断充填新的颗粒粗大的解玉砂来提升工作效率。

这张图可以清晰的看到钻头抖动的痕迹。

上边这两图能够看到对钻出头的痕迹,由于对钻不能完全吻合,所以对钻打通后,会将琮芯敲掉,中间会留下断茬痕迹,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沁润之后,会在断茬处形成一层浓厚的包浆!!

第二次钻孔,在孔壁内侧同样也留下大量的旋痕,而且越往外侧旋痕越粗大,内侧则比较细小孔壁也较光滑,这是因为内侧钻孔时磨损时间长的缘故。

我们再来看看沁色,从通体来看,玉质呈现青灰色并伴有杂质。

沁色从裂隙中侵入,并伴有氧化现象。越靠近裂隙越严重。裂隙周围玉质发生质变。从图看出裂隙周围质变成黑色,淡黄色,红色。就好比人的皮肤划破之后,周围肉质也会发紫发青,所以沁色不仅仅存在于裂隙里,更重要的是它会影响周围玉质发生变质!

就这个芯而言,薄弱部位更容易受沁,如两侧钙化部分,带有比较深的旋痕部分尤为明显。

再来看看钙化部分,并非通体白色。而是伴有其他杂色,红色尤为明显。鸡骨白的玉器,常常伴有红色,黄色,黑色等杂色,这是因为铁离子等致色离子侵入的缘故。通常所说的钙化其实和钙离子没有任何关系,举个例子,高中化学中硫酸钡晶体(BaSO4.5H2O)加热后失去结合水变成硫酸钡白色粉末(BaSO4),我们能说这是钙化现象吗?所以,玉器的钙化并非真正的钙化,只不过是玉器矿物质在地温的作用下失去结合水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随着玉质变得疏松会伴有其他致色离子的侵入,如铁,铜等离子。这是区别仿品的一个重要方法!造假者做鸡骨白一般用高温加热玉器的方法,一般没有其他杂色,色泽发干。就好比煮肉,煮两天和煮5分钟一样吗?

通过这个小小的玉琮芯可以看出古人有多么的惜玉!珍惜手上的每一块玉,我们在它们的生命里只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几千年的东西保存至今实则不易!

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学习古玉能有所帮助!

希望大家多多转发

需要的朋友加我,我会尽心尽力为大家讲解古代玉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