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良渚玉器的鉴定和鉴赏-5 良渚玉器的加工工艺(4)

良渚玉器的鉴定和鉴赏-5 良渚玉器的加工工艺(4)

时间:2018-08-22 04:21:28

相关推荐

良渚玉器的鉴定和鉴赏-5 良渚玉器的加工工艺(4)

良渚玉器的鉴定和鉴赏-

5 良渚玉器的加工工艺(4)

陈莺 陈逸民姚创立

4)、良渚玉器的穿孔工艺

良渚玉璧、玉琮、玉管、玉钺、玉三叉形器和玉冠状器等等,都有穿孔,这些穿孔一般对穿而成,对穿孔的基本情况如图5-26至图5-29所示,由图可知,不管是图5-26的龙首纹玉圆牌、图5-27的良渚玉钺和图5-28的良渚玉璧这些厚度不大的玉器,还是如图5-29这样有相当厚度的玉琮,它们都采用对穿的方式来钻孔。从这些图上可以看出,这些孔的加工工艺,都是对穿而成,中间往往留下台阶。这些对穿孔就成了鉴定良渚玉器真伪的表象特征。

5-26龙首纹玉圆牌上的对穿孔

5-27玉钺上的对穿孔

5-28玉璧上的对穿孔

5-29玉琮上的对穿孔

为什么不管器物本身的厚薄,良渚时期都采用对穿工艺来钻孔呢?

一些研究者对良渚玉器的穿孔工艺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林华东认为:良渚玉器的穿孔“都采用两面先后对钻而成,主要钻孔工艺有实芯钻法、管钻法和琢钻法等。”[1]他用一些出土的实物来讨论了上述的三种钻孔方式。不过,为论证实芯钻法和琢钻法所选用的所谓实芯钻头,即一头尖的石头最多只能是良渚早期古人的钻孔工具,因为用手攒着这样的石头钻孔,一是定位困难,二是费工费时,最为重要的是,这种钻孔方式不会在孔洞内留下旋痕。而现存的良渚玉器上的对穿孔,除了精心打磨之外,一般都有旋痕。林华东先生所述的管钻法,无疑是符合大多良渚玉器上对穿孔的实际情况,所以说,绝大多数的良渚玉器是用管钻法来加工的。

观察良渚玉器的钻孔,可以看到以下现象:一是钻孔外大内小;二是中间有对穿时错位而形成的台阶;三是有的孔璧有螺旋纹;四是孔沿处基本没有迸裂现象。这些特征是良渚玉器鉴定中必须重视的基本要素。

这些特征的出现,用竹管对玉料进行对钻加工就能作出和实际相吻合的解释。

5-30实验考古中的钻孔

图5-30是一张实验考古的试验照片,作者用原始的钻孔方式用竹管不断蘸砂往下钻孔,随着钻孔的不断深入,竹管也不断的磨小变尖,在不断的运动中,被钻的孔洞就会出现上大下小的形状;同时,两面都用这种方式钻孔,因定位不准就一定会造成中间的台阶;这种不断加砂钻孔的结果,不仅使竹管逐渐磨损变尖,也会不断在玉器的孔壁上琢磨出螺旋纹。图5-31就是当时加工时产生的螺旋纹。由图可知,这种不等距的螺旋纹和良渚玉器上的螺旋纹基本一致。事实证明,用竹管蘸砂的方法来钻孔不仅是完全可能的,也和良渚玉器上穿孔留下的特征相吻合。

5-23良渚玉琮上的线条

蒋卫东先生更是科学地解释了良渚先民为什么用对穿的方式来加工玉器的孔洞。他认为:单面钻孔时容易使另一面发生迸裂。“钻孔过程中,钻具与被钻的玉石材间产生逐渐增强的作用力,钻孔越深,作用力越大,到贯通时,积累到极限的作用力骤然释放,极易使另一面近孔处产生迸裂,而玉材的珍贵性,以及玉器形制对于表面平整度、光洁度的高要求,绝不允许出现事先无法预测和控制的情况”。[2]这样,对于良渚玉器上的对穿孔的四个特征,应该都有了比较科学的解释,这些解释目的是要让想要掌握鉴定良渚玉器真伪的读者对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5-32玉芯

5-33良渚玉璧的对穿孔

5-34良渚玉璧对穿孔中的玉芯

考古实物也支撑这样的解释。图5-32是良渚玉器用管状工具在琮形器打洞时留下的洞心玉料。而图5-33和图5-34就是对穿孔的玉璧及其加工后的孔芯。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良渚玉琮孔径的大小问题。图5-35是反山出土的玉琮王,其射径大到17.5厘米,而孔径只有4.9厘米;而图5-36为瑶山出土的良渚玉琮,其射径比琮王要小,为13.6厘米,但孔径却有5.6厘米。由此可见,良渚玉琮的射径和孔径没有相应的比例关系,并不是射径大就一定孔径也大。我们认为,其原因就是钻孔的竹管,是良渚先民就地取材,有多大的竹子就用多粗的竹子。观察良渚玉器的孔径大小,最大没有超过7厘米的,这和竹子的直径有关。而如前文所述,良渚玉器的圆较小的是用弧线相接的,这也和竹子直径相关。太粗的竹子和太细的竹子,都不容易找到。

5-35孔径4.9厘米

5-36孔径5.8厘米

这里讨论的是上下对穿的圆孔的制作工艺,而非同一个面上孔的加工工艺。


[1]林华东:《良渚文化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P312;

[2]蒋卫东:《神圣与精致—良渚文化玉器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P126;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